縣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材料
時間:2022-11-08 02:05:00
導語:縣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真情搭建“連心橋”奮力實現“村村通”
聽上廣播、看好電視是偏遠貧困山區老百姓夢寐以求的最大心愿。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1998年國家啟動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以來,我縣共實施了三批“村村通”工程,先后完成了102個盲點行政村的廣播電視信號落地建設任務,全縣17個鄉鎮實現縣鄉光纖電纜大聯網,聯網行政村達163個,占全縣行政村的65%,有線電視用戶達3.8萬戶,20多萬農民群眾聽上了廣播、看上了電視。廣大農民群眾通過廣播電視學習農業技術,了解市場信息,豐富文化生活,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親切地把“村村通”工程稱為“連心工程”、“民心工程”。
2004-2005年期間,以50戶以上自然村為重點的第四批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面推進,上級批準我縣50戶以上自然村建設任務為254個,是十堰地區數量最多、任務最重的一個縣。為了按時間、保進度、高標準完成任務,在總結前三批“村村通”工程方法和經驗的基礎上,我縣進一步提高認識,把第四批“村村通”工程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一號工程”來抓,科學制定方案,千方百計落實配套資金,用超常手段、超常措施,強力推進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截止5月底,全縣254個50戶以上自然村的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共架設光纖電纜789.2公里,光節點226個,發展有線電視用戶15892戶,有效解決了68127名農民群眾聽廣播看電視難的問題。同時,在實施縣鄉光纖大聯網的過程中,加快恢復“返盲”村廣播電視建設,著力建立長效運行維護管理機制,有效提升農民群眾收看廣播電視的時間、內容和質量,確保真正意義上的“村村通”、“戶戶通”、“永久通”。我們的主要作法是:
一、廣泛宣傳,認識到位。
竹山是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示范縣,有著傳播農村廣播電視文化的深厚群眾基礎和良好文化氛圍。在實施“村村通”工程的過程中,我們著力以“思想通、認識高”為先導,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努力營造黨政關心、社會關注、群眾積極主動參與的工作環境,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整合媒體開展專題宣傳。利用廣播電視、《今日竹山》及網絡媒體,開辦專欄,定期通報“村村通”工程建設的進展、成效,大張旗鼓宣傳涌現出來的典型事跡和人物,激勵和引導更多的群眾投入到“村村通”工程建設中來。二是組織隊伍開展入戶宣傳。抽調技術人員組成7個廣播電視“村村通”宣傳隊,由局領導班子成員帶隊走村串戶,深入農家開展宣傳,通過召開中心戶長座談會、利用村民大會發放“村村通”知識宣傳資料等方式,解答群眾心中的疑惑,讓“村村通”工程深入民心。三是多管齊下開展重點宣傳。以鄉村兩級基層干部為主體,通過出動宣傳車、召開動員會、舉辦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村村通”工程的現實意義、指導思想、實施方案,把基層干部的思想、行動和工作熱情統一到服務“村村通”工程建設上來,形成上下聯動、干群齊抓的合力。
二、強化領導,明確責任。
一是建立健全村村通工作領導機制。成立了“竹山縣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領導小組”,由縣委、政府分管領導為正副組長,縣發改局、扶貧辦、財政局、廣電局等部門負責人和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統一指導全縣“村村通”工作。縣政府還把“村村通”工作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列入縣委、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重點項目和督辦項目,批轉了我局制定的《全縣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的實施方案》,二是建立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召開聯席會、專題會,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安排部署、明確工作任務。為推進工程落實,縣委書記董永祥、縣長沈學強多次深入鄉村院落了解村村通進展情況,察看信號覆蓋和進村入戶情況,現場解決“村村通”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定期聽取廣電部門的匯報,在全縣掀起“村村通”建設熱潮。為加快進度,春節過完,縣政府從政府辦、發改局、廣電局等單位抽調精兵強將,技術骨干組成“村村通”督查領導小組,成立工作專班,由縣長助理王光武帶隊,深入各鄉鎮工程一線,巡回督導檢查。4月份,繼省局督辦之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后,更加引起了縣鄉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支持,縣長沈學強親自布暑,并以竹政辦發[2006]41號文件下發給各鄉鎮、縣政府有關單位,對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項督辦檢查,要求從政府辦、發改局、廣電局、交通局、工商局等單位抽調人員、出動車輛、集中十天時間,對全縣17個鄉鎮254個項目村,逐村逐院進行檢查督辦,任務到項,時間到天,責任到人,村村過關,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督辦通報;5月初又組織相關單位,對工程的完成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兌現,確保了工程的圓滿完成。得勝鎮等17個鄉鎮為支持工程建設,及時成立領導小組,下發文件,明確專人負責,層層召開動員會,積極組織民工義務投工投勞,對工程占用青苗補償等費用全部減免,得勝鎮黨委書記范琦、雙臺鄉黨委書記毛光偉等領導多次深入建設現場對工程中埋桿架線,破土移樹,穿河掛橋涉及的問題及時協調處理,為工程提供后勤保障,營造良好的環境。樓臺鄉明確一名副書記,在春耕大忙之際,組織勞力30多人,日夜施工,確保6個項目村任務如期完成。麻家渡鎮在村村通工程實施中,有幾根桿子涉及到占用老百姓農田青苗補償政府高度重視,當即安排每根桿子按40元現金,由鎮宣傳委員李光才親自送到農戶家中,從而確保了工程的順利實施。全縣呈現出領導關心,部門努力,上下聯動,相互配合的良好格局。三是建立村村通工程社會化、項目化運作機制。縣委、政府把廣播電視村村通工作作為新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項目,作為“六大工程”的重要內容,明確了“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分級負責,落實服務”的方針,在研究制定我縣“十一五”規劃時,提出了舉全縣之力實現我縣1651個2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全部實現“村村通”的目標,本地廣播電視網絡綜合覆蓋率達90%以上。為保證工程推進,縣委、縣政府設了專項資金,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僅2005年落實到位配套資金40萬元。2006年初又從扶貧辦、發改局,解決資金20萬元。縣直單位和鄉鎮把資助貧困戶收聽收看廣播電視作為扶貧內容,納入了包村扶貧計劃,積極幫扶聯系點群眾解決收看有線電視問題。縣信用聯社為支持聯系點---深河鄉兩道村開通有線電視出資1萬元。縣廣電局、縣網絡公司去年還為聯系點擂鼓鎮腰莊村農戶免費安裝有線電視,實現戶戶通,今年又為金嶺村300戶農戶及深河鄉井泉村農戶全部無償安裝有線電視。同時,全縣還廣泛發動干部積極開展結對幫扶捐助活動,各部門投資、投勞、投工折算達291萬元,全力支持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四是建立村村通工程考核體系。全縣“村村通”工作采取落實責任的辦法,確定縣、鄉、村三級責任范圍,將覆蓋任務進行分解,年終會同其它工作和目標一起同檢查、同考核、同獎懲,并作為考核文明鄉鎮、文明村、“十星級”農戶的重要目標,實行“一票否決”,特別是去年還列入黨員先進性教育實事工程,作為體現黨員先進性的一個有效載體。有效地推進了工程進度。
三、科學規劃,快速推進。
在認真總結前三批“村村通”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嚴格按照上級要求,采取光纖聯網26+4和電纜聯網26+4即工程實施至少收看26套電視節目和收聽4套廣播節目,確保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第七套、少兒頻道和湖北電視臺第一套節目以及十堰和竹山新聞頻道電視節目,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套和湖北人民廣播電臺第一套節目以及十堰、竹山調頻四套廣播節目,工程建設本著“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原則,采取所有實施項目的村與縣光纖聯網的組網方式,以縣局中心機房前端為中心,以網絡分公司各營業部為基礎,通過二級光纖輻射竹山全境,即到行政村的光纖采用6芯光纖,到自然村的采用4芯光纖,實行光纖到村,電纜入戶。網絡傳輸廣播電視節目為主要功能,以改善收聽,收視節目質量,增加節目套數,增強服務功能為主要任務,以提高全縣廣播電視有效覆蓋,增加入網率,實現“全縣一張網,縣鄉一盤棋”的目標,在工程建設之初,我們立足高起點,堅持高標準,追求合理的性價比及技術先進性、可靠性、和維修方便性,進行一次性規劃,分布實施,在網絡設計上堅持立足現狀,著眼未來,注重效益。根據我縣實際,采用目前catv網絡傳輸主要采用的入網方式之一: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hfc網)。做到既滿足目前的基本收視,又便于升級滿足將來新業務對基礎網的要求。網絡結構先進合理,既能支持當前模擬業務,又要兼顧數字業務,為數字電視的整體平移打好基礎。為保證質量,迅速出臺了《網絡工程立項管理實施細則》、《網絡工程施工規范》、《高空作業管理規定》、《網絡工程驗收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來規范工程建設各個環節的行為。一系列制度的出臺,既保障了工程建設的質量進度,又非常好的維護了廣電用戶的收視利益,還為長期通、永久通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在工程實施中,將市場經濟理論運用到“村村通”建設過程中,把“村村通”不僅作為廣電事業推進,更是作為廣電產業來突破。我們堅持以建設為主,發展為輔,邊建設、邊發展的工程建設思路,不等不靠,積極想盡一切辦法籌措資金。一是爭取金融部門的貸款和財政部門借款,想法籌措資金300萬元。二是利用與合作企業和單位的良好信譽,與廠家簽訂協議,先發貨,后按工程進度分批付款,保證了工程中的配套材料及時到位。確保了工程的快速推進。
四、強化管理,嚴格驗收。
在“村村通”工程建設實施過程中,我們嚴格按照要求、按標準規范操作。一是嚴把方案編制關,嚴格按照縣政府批轉的《2004-2005年竹山縣村村通建設實施方案》,認真組織實施。二是嚴把設備配置關,對國家統一招標采購到位的設備,認真做好驗收,入出庫工作,按設計規劃使用設備,做到不浪費每一臺設備,每一米光纖、每一米電纜,甚至一顆螺釘。明確縣廣電局技術辦,統一發放,網絡公司簽字領取,全部用于村村通建設。三是嚴把資金使用關,村村通配套資金,設立專戶,規范管理,嚴格執行《竹山縣“村村通”廣播電視專項建設資金管理辦法》,做到專款專用,并嚴格按照縣物價局制定的《有線電視收視維護費及安裝收費標準》向農民收費,但我們為了讓農民得實惠,涉及項目村有的減半收取初裝費,有的甚至免費安裝。四是嚴把驗收關,為強化“村村通”驗收工作的組織領導,依據《湖北省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驗收試行辦法》(鄂廣技字[2005]15號)文件的驗收標準,縣廣電局與縣發改局聯合組成“村村通”工程驗收小組,對254個項目自然村逐村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發給《驗收合格證》。在組織工程驗收過程中,對出現不符合規定的,由網絡公司負責全部整改到位,以測試達到標準為止。五是嚴把行業管理關。為確保“村村通”工程長期通,永久通,我縣還出臺優惠政策和措施讓利于民,對有線電視網內的“小天鍋”進行依法取締并免費入網。入網后按物價部門制定的標準只收取維護費用,既提高了有線電視的入戶率,又理順了行業管理秩序,確保把黨和政府的聲音、政策、送給千家萬戶。并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村村通的維護由網絡公司分片負責,責任到人,一包到底。推行企業化經營機制,并使之成為服務社會化的企業,搞好社會化的服務,確保真正實現村村通“長期通”、“永久通”、“戶戶通”。
五、傾心為民,真情奉獻。
為了讓廣大農民早日看好電視,我們一邊跑項目,一邊搞建設,發揚竹山廣電人不怕苦、不怕累,能打硬仗的優良作風,想盡千方百計把好事辦好,讓村村通工程真正成為黨和人民群眾的連心工程。在項目建設籌資上,廣電系統干部職工拿出個人積蓄,組織社會資金,借資260萬元,支持工程建設。動員外出務工人士為家鄉村村通工程奉獻愛心,為工程建設爭取到了難得的建設資金,緩解了整個工程所需1479.2萬元的資金壓力。在工程的實施過程中,組成四個施工專班,東西南北,風雨無阻,同步進行。為保證工程質量進度,施工人員放棄了節假日和雙休日,堅持吃住在工地,搶晴天戰雨天。施工隊同志們的真情奉獻和艱辛勞動,深深地感動了山區的老百姓,許多農戶還主動為他們送水送飯,譜寫了一曲曲團結奮進,共建村村通的動人篇章。網絡公司經理李東升一直堅持和施工隊一起并肩作戰,栽桿、拉線親自上陣,頭頂烈日,腳登高山,腰系泥龍繩,不分晝夜,加班加點,有時甚至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在去年臘月28日的傍晚,還堅守在深河鄉茅壩村架線的一線。秦古鎮營業部主任朱霞,雖為女兒身,干起活來卻不讓須眉,一天到晚指揮并參戰在施工一線,爬桿子,挖窩子,架線、安裝、調試,樣樣干在先,技術嚴把關,一年發展500余戶有線電視用戶,打破五個行政村多年不通有線電視的歷史,保證了項目村的按時完成。正是這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隊伍,確保了在時間緊,任務重,困難多的情況下,254個自然村的工程建設任務能夠按時間、按標準、按質量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