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語文教學中的科技教育-課題研究
時間:2022-12-19 09:45:00
導語:談語文教學中的科技教育-課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學生心田播下科學的種子人類進入21世紀,科技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其中,高科技作為經濟增長中最活躍、最強有力的因素,更是被認為關系到一個國家在世界競爭格局中的命運和前途。瞬息萬變的生活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與人類的生存發展已是息息相關,其發展水平成為維護國家安全、增進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關鍵所在。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早在七十年代,以微電子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革命興起之時,鄧小平同志就以無產階級革命家敏銳的戰略眼光,洞察到這場新科技革命的發展將會對中國經濟社會和世界局勢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高瞻遠矚地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指出:“下一個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明確提出了要加快培養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掌握文化科學知識,提高文化科學素質,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小學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青少年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培養青少年的科技素質,應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從小抓起,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知識經濟時代”正向人類走來,同時也向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挑戰,科教興國,勢在必行。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在教學中結合教材特點,向學生滲透科技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緊緊圍繞有關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編排,是向學生滲透科技教育的好課文。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在學生心田里播下科學的種子,培養他們學科學、用科學的素質,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讓科學精神伴隨學生成長
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學家有十幾位,每位科學家的成長道路都是不斷戰勝挫折,不懈追求的奮斗之路:《一定要爭氣》中的童第周身處逆境卻發奮學習;《做風車的故事》中的牛頓面對嘲笑仍刻苦鉆研;李時珍歷盡千辛萬苦編寫《本草綱目》;愛迪生不怕困難和危險,頑強進行發明創造;地質學家李四光研究起石頭常常忘記一切等等。科學家的成長歷程,體現出的是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和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結合教學舉辦故事會,通過讓學生講述科學家的故事,介紹科學發展的歷史和科學家成長工作的事跡,進行科學精神教育與熏陶,使學生客觀公正地看世界,避免主觀偏見。科學家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求實創新精神、甘于奉獻、刻苦鉆研的精神,都會使學生受到鼓舞,進一步激發學生崇尚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使學生懂得探索科技奧秘,掌握先進技術,都要付出辛苦勞動和一定代價,遇到挫折和失敗要鍥而不舍,不斷進取。
二、讓科學知識武裝學生頭腦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課文《撈鐵牛》講的是宋代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鐵牛打撈上來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以及勞動人們的聰明智慧。教學中,通過做演示實驗,讓學生親眼目睹打撈過程,并讓學生觀察的同時提出問題,通過討論分析解決問題,理解打撈的科學原理。最后教師設疑:如果讓你打撈,你會想出什么辦法?科學發展到今天,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學生積極思維,想出了許多運用現代科技打撈的方法,從中認識到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更容易地解決生活的難題。
課后開展讀書活動,讓學生搜集科學家運用聰明才智為人類做出的貢獻。課上學生舉出曹沖稱象、李春建造趙州橋、詹天佑設計人字形鐵路幫助火車爬坡等許多例子,從中感受科學技術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開展信息知識競賽,讓學生了解最新的科技發展狀況;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科學”,暢談自己的收獲,感受現代科技的無處不在,處處為家,從而開闊了視野,用科學知識豐富了自己的頭腦,體會到學科學用科學的緊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