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開放式干部教育培訓機制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02-26 10:16:00
導語:建立開放式干部教育培訓機制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1世紀是知識的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層出不窮,高素質人才特別是領導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內資源和資本、生產和經營、管理和技術將以更快的速度、更寬的領域與國際接軌,與外部世界聯系的緊密度和依存度都會進一步加大。這對干部隊伍的政治素質、工作能力、業務水平、知識結構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相應的對干部教育培訓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新世紀發展對干部培訓工作的需求,探求新時期干部培訓工作新路,我們對北海市部分科級領導干部進行了一次“十一五”培訓需求的調查。調查采取試卷問答、抽樣分析、座談走訪等形式,共發放試卷294份,收回294份,召開各類座談會10多次。調查表明:目前,我市科級領導干部對培訓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建立開放式培訓工作新機制成為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內在的迫切需要。
1、培訓內容需求上的多樣化。主要表現為“四多”,即:對推進改革和發展所需知識的需求多,對參與國內外競爭所需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多,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的需求多,對系統理論學習的需求多。在被調查者中,81.2%的希望能熟悉法律法規知識,76.4%的希望能熟練運用計算機,71.3%的認為需要盡快掌握1門以上外語,68.9%的感到急需補充金融財稅知識。其他的如國際經貿知識、世界科技知識、電子商務、領導科學等的需訓率也在50%以上。需求的門類之廣、科目之多是前所未有的。這主要是由于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的發展,領導干部所處的環境在不斷變化,對干部素質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領導干部未雨綢繆,積極做好知識和能力的準備。這一需求要求我們在組織干部培訓時要不斷拓寬培訓領域,增加培訓的容量,強化綜合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2、培訓形式需求上的多樣化。要求實現四個結合,即脫產學習與在職自學、專題講座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社會調研、考察學習、專題研討相結合,傳統教學手段與電化教學、遠程教學、網絡教學相結合,請進來與送出去、外辦班相結合。在被調查者中,77.3%的認為圍繞某一主題,開展“短、平、快”式脫產學習,效果較好;72.1%的充分肯定了我市去年采用的光纖電纜傳輸電化教學方法,認為應該繼續擴大。調查表明,科級領導干部在培訓中的主導意識、現代意識、質量意識、效益意識不斷增強,尤其是對現代培訓方法和手段表現出濃厚興趣。這一需求要求我們在今后的干部培訓中,要不斷優化培訓形式,加大教改力度,增加培訓的開放度,提高培訓的層次和質量,增強培訓的效能。
3、培訓管理模式需求上的多樣化。被調查者從干部教育培訓跨世紀發展的要求出發,對今后干部培訓的組織管理提出了不少建設性建議和要求。76.4%的被調查者認為,適應工作職能向“大社會、小政府”發展的需要,干部培訓工作的管理模式應努力實現由微觀管理向宏觀調控轉變;70.7%的被調查者建議,在保證培訓質量的前提下,可適當放寬基層黨委辦學的自主權,在完成全年學習任務的條件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個人,變統包統攬為監督服務;65.2%的被調查者要求,加大考核考試力度,由重培輕考向培考并重、以考促培轉變;64.8%的被調查者認為,要加強訓用結合,真正使知識和能力與職位一致,同時,順應時展的要求,應重新修定干部應具備的素質標準。調查顯示,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干部教育培訓組織管理的重點,應著力于現代培訓制度建立完善,以健全的制度促進培訓管理的科學化。
4、培訓基地需求上的多樣化。基地是培訓的載體,基地辦學的水平直接制約著培訓的質量。調查中,科級領導干部提出了以市委黨校為主體,多種基地并存的多樣性需求。75.6%的被調查者認為,政治素質是干部素質的靈魂,黨校是培訓政治理論的主渠道,其主導作用應得到充分發揮。70.8%的被調查者認為,適應干部對業務知識和技能培訓大容量、高質量、全方位的需要,應充分利用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先進的辦學條件和雄厚的師資力量,開展系統的針對性培訓,提高培訓檔次水平;63.4%的被調查者認為既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專家領導型教師講課的效果最好,應鼓勵和引導教師向這個方向努力。調查表明,適應未來培訓需求,既要加強市內基地的建設,更要加強市外基地的開發,逐步形成以市委黨校為主體,以鄉鎮黨校為補充,以市外基地為延伸的開放式培訓基地網絡,以實現培訓資源的共享。
從調查中我們感到,在新的發展時期,干部對培訓的需求從培訓理念、培訓模式、培訓機制到培訓基地建設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隨著政治、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干部培訓主管部門職能將由直接組織轉向間接調控,由行政指令轉向宏觀管理,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現行的培訓體系的基礎,原有的培訓體系的功能將逐步減弱,迫切需要盡快建立與時展相適應的新的培訓體系。從我市干部培訓工作現狀和全市發展的實際看,至少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創新。
1、適應時代需求,實現培訓觀念的創新。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干部培訓工作的創新首先要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要樹立知識價值的觀念。更加注重社會效應,注重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能的培訓,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式方法的教育,以提高干部的創新與發展能力。要樹立人才資本的觀念。把人的素質當成事業成敗的決定因素,把智力投資當作一項戰略性資源,把干部培訓工作作為人才資源開發的必要手段,不斷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能,努力培養出更多更好的人才。要樹立培訓促進生產力的觀念。培訓出人才,培訓出效益,干部培訓工作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牢固確立這一觀念,不僅有助于正確認識干部培訓教育工作的本質,而且對正確評價和改進培訓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要樹立終身教育的觀念。克服把培訓作為間斷短期行為,確立長期、系統的教育觀,把學習作為終身任務,以幫助干部建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要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由一般知識技能培訓向綜合素質的教育轉變,不斷強化對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以促進各級干部向“專家型”、“思想型”、“管理型”轉變。
2、注重提高效能,實現培訓模式的創新。培訓模式是培訓的主體,包括培訓的思路、形式、內容、方式方法等。適應21世紀發展的要求,要逐步建立一套“政府調控、行業指導、單位自主、個人自愿”的開放式培訓新模式。在培訓思路上,以實行崗位任職資格制度為基礎,從“要我學”的點名調訓向“我要學”的按需培訓的轉化,從應急培訓向系統培訓轉化;在培訓方法上,堅持主導式、啟發式教學,不斷增加如參觀學習、案例分析、講座交流、社會調研等新方法;在教學內容上,突出馬列主義、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的學習、突出當代政治、經濟、科技、法律知識的學習和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技能的教育;在教學手段上,逐步采用如電化教學、遠程教育、網絡教學等現代手段;在組織形式上,變“組織總攬型”為“組織服務型”。
(1)、確立一個標準。按職級和崗位特點確立統一的知識標準,該標準要具有權威性、強制性和時效性,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作的需要進行動態的調整。標準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公共知識,如外語、計算機等;一類是專業知識,包括應具備的崗位專業知識和技能。
(2)、建立兩個庫。一是干部培訓需求庫,包括在崗干部的知識達標情況,需要培訓的科目及分布。二是教學資源庫,按專業建立客串教授庫,按教學質量的水平建立培訓基地庫。
(3)、組建多個教學點。實行組合式動態辦學,根據干部對學習的需求,組織教學點和學習班,按需選聘教師和選擇教學基地,實行資源的優化配置。
3、加強宏觀監管,實現培訓管理的創新。機構改革以后,宏觀管理成為干部培訓工作的主要抓手,也是決定培訓質量的決定因素。適應新時期培訓工作的需要,加強管理應著力強化三個職能。
(1)、決策職能。包括對培訓工作方針的確立、戰略目標的選擇和遠景規劃的制定等。重點是根據一個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對各級各類領導崗位所需的政治理論、專業知識和文化知識,科學地確立一個量化的統一標準和切實可行的達標要求,并認真組織考試認定。
(2)、服務職能。根據實際需要,及時年度培訓指導性計劃及中長期培訓信息,調控培訓對象、培訓時間、培訓基地之間的關系,做好培訓基地與培訓對象的合理分工。同時,做好培訓市場的培育,為培訓市場發展提供保障。
(3)、監督職能。加強培訓機構的質量監督,組建培訓機構辦學資格和教學質量評審機構,組織定期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及時掌握培訓情況,確立培訓機構的取舍,督促有關部門搞好培訓。
4、建立現代培訓制度,實現培訓機制創新。干部培訓工作能否取得實質性突破,機制創新是關鍵。機制創新要圍繞建立現代培訓制度,引入競爭機制,以健全的制度規范培訓行為,提高培訓水平。
(1)、調控機制。實行培訓工作的宏觀管理制度。各級干部培訓主管部門定期對干部培訓工作作出周密規劃,以調控培訓的對象、內容、教材、質量,以及培訓機構之間的關系等重大問題。同時,還要做好培訓機構與培訓對象分工的合理規劃,從縱橫兩方面對所有培訓機構和應培訓對象進行級別和序列分類:以級別分類為依據,把應培訓干部具體規劃安排到相應的不同級別的培訓機構中去;以序列分類為依據,把應培訓干部安排到相應的同級別不同序列的培訓機構中去。
(2)、約束機制。實行干部崗位任職資格制度。按照不同職級干部崗位任職資格標準,要求現職干部在任期內必須具備,對不能具備的,實行下崗、待崗、轉崗或降級使用,新提拔干部必須經過任職資格考試,后備干部不獲得任職資格不得提拔和晉升。
(3)、監督機制。實行培訓質量評估制度和培訓基地資源評估制度。培訓質量評估制度是通過對干部培訓的計劃、環節和教學活動、教學方法、教學主體等與實際需求和預期目標的比較,評估出培訓質量的優劣。原則上對較大規模的主體培訓班都要正常培訓質量評估,及時反饋,以幫助培訓機構不斷提高培訓質量。培訓基地資源評估制度是通過對培訓基地的教學設施、師資力量、服務質量等軟硬件資源進行評估,篩選出最為合適的培訓基地。新建的基地必須通過資源評估,老的基地也要定期組織資源評估,以督促培訓機構辦好培訓。
(4)、競爭機制。實行擇優使用和獎懲制度。通過一定程序的評選,對學習成績優異、學有所成的干部給予一定獎勵,并優先使用;鼓勵教師進行業務創新,知識更新,對教有所長、教有所成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并作為繼續聘用的主要依據;對條件較好,資源較優的培訓基地,以一定的形式加以固定,并通過及時的信息反饋,不斷優化。從而在基地、教師、學員三者之間引入競爭,以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為全面提高培訓質量提供強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