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放思想上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時間:2022-06-19 03:12:00
導語:從解放思想上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將以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而載入史冊,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入闡發,是整個報告的主線。報告闡發這條主線有兩個著眼點,體現了黨對于這一重大問題認識的深化:一是著眼于實踐創新和歷史經驗的總結所得出的結論性判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這一結論植根于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的實踐歷史,依托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集體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探索,具有極其深厚的歷史感和事實根據,極具說服力,不易發生歧義。另一是著眼于未來發展和面對現實矛盾所作出的前瞻性分析:“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年的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只有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真正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因此,牢牢把握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之處,是最為緊要的事情,需要特別認真地加以領會。其中,關于“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的論斷,尤其需要全面理解和深刻領會。
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都要求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
我們今天所面臨的矛盾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新。許多矛盾不僅是我們從未遇到過的,甚至也是全球性問題,如環境生態問題、人類持久和平問題、消滅貧困和實現社會公平問題、人自身的價值依托和精神出路問題等,都沒有任何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必須更多地總結我們自身的實踐經驗進行探索,并更為廣泛地借鑒世界各國的探索。這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改革創新。二是深。所有的重大矛盾都是深層次的矛盾,不僅不易突破,而且具有敏感性和尖銳性,關系到改革開放的全局,關系到某些根本性的利益調整,如有序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問題、更為有效地預防和懲治腐敗問題等,不僅關系到我們黨的執政地位,更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途,需要高瞻遠矚和偉大氣魄。這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推進改革。三是雜。我們必須解決的矛盾大量是積壓式、交叉式矛盾,是由于我國現代史的跳躍式推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約一百年的發展過程,使得在西方發達國家以“歷時性”方式呈現的矛盾在我國以“共時性”方式突現,使矛盾具有了集約化的特點,如早期工業、中期工業和新興工業三個階段的產業并存,中等發達、初步發展和欠發達的區域并存,以及“未強先大”、“未富先老”、“未發(資源)先枯”等奇特現象,都需要高度智慧和大局觀念。這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綜合改革。所有這些機遇和挑戰,都要求我們必須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進一步解放思想擺在突出的位置。
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根本一致的,都是主觀和客觀相一致,但前者更注重振奮精神,而后者更強調尊重實際。我們今天突出解放思想,就是要求全黨保持鄧小平所一再希望的那樣一種精神狀態,一是開動腦筋、勤于思考、破除迷信、振奮精神,二是認準方向、敢干敢闖、勇于探索、允許試驗(包括允許失敗),三是尊重實踐、善于總結、敢于走新路、不走大彎路。應該說,這樣一種精神狀態,是我們今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思想保障。
解放思想在今天對于進一步統一全黨的認識具有特殊的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在這一問題上,全黨還需要進一步統一認識,而解放思想則是深化這一認識的關節點。從根本上說,解放思想是兩個“統一”:一是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亦即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主觀與客觀相統一。正如鄧小平指出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另一是馬克思主義指導和思想理論創新相統一,亦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和破除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僵化教條理解相統一、捍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相統一。鄧小平對此做了詳盡的分析:“什么叫解放思想?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決不能夠偏離四項基本原則的軌道,不能損害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全黨對這個問題要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因此,反對兩個割裂,即反對把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割裂,反對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相割裂,就是我們所堅持的解放思想的基本原則。
解放思想的兩個統一,決定了它必須體現三大特征:一是客觀性原則或科學性原則,二是創新性原則或先進性原則,三是人民性原則或黨性原則。
就客觀性原則而言,我們所講的解放思想,不是浪漫主義的空想,而是實實在在的道路選擇,是以尊重客觀實際,以是否可行、是否走得通為前提。
國際資本主義不想失去其在中國的既得利益,更不允許有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中國與之分利,這就是中國不可能通過資本主義方式成為強國的重要國際環境。今天,我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對資本主義現代化堅持“三不”,即基本價值不認同,基本制度不照搬,基本道路不重復,也有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就科學性原則而言,我們所講的解放思想,不是虛無主義的解構,而是以真理性認識為基礎的實踐創新,在今天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旗幟、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奮斗目標的偉大事業。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能夠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走出來的。只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只有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把近代以來飽受西方列強侵略、形同“一盤散沙”的中國民眾喚醒,把蘊藏在他們中間的歷史主動性激發出來,同心同德、艱苦奮斗,開創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歷史畫卷。這種歷史的真實,不是任何謊言所能夠顛覆的。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先進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不可能采取割斷歷史、片面否定的極端形式,而只能是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統一,其基本形式只能是“結合”。黨的十七大報告非常鮮明地提出,中國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的創新歷史,就是一個不斷“結合”的歷史,包括“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等十大結合,本質上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結合”是一個雙向性的“發現”過程,即不斷發現馬克思主義中的中國性因素和不斷發現中國現實歷史中的世界性因素。沒有真正的解放思想,就沒有這樣寬闊而精深的眼界;沒有真正的實踐創新,就不可能在看似無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正是通過“結合點”把中國與世界、歷史與未來統一起來,才使一度嚴重落伍的中華民族得以重新進入世界文明發展的大道,大踏步邁向實現其偉大復興的雄偉歷程。
就人民性原則、黨性原則而言,我們所講的解放思想,不是抽象的精神自由,而是以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為價值取向的改革創新。因此,以解放思想推動的改革開放必然具備三個要件:一是自主性,真正的改革創新必然是自主創新,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果改革創新的結果是國家分裂、民族解體,那當然不叫改革創新,而只能叫自我毀滅。二是首創性,真正的改革創新必然具有“第一次”的特征,盡管它必然要學習借鑒別人,但其成果卻必然不與任何已有成果相雷同,不是任何現成模式的翻版。僅此而言,停頓、倒退本質上是因循守舊,談不上任何創新性,就注定它是沒有出路的。三是先進性,真正的改革創新必然順乎文明之潮流、體現時代之脈動、展示歷史之未來,因而能夠獨領風騷、影響深遠。如果只是歷史回聲的呼應、甚至是歷史沉渣的泛起,那就不是改革創新,而是復辟倒退。
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解放思想本質上不是一個敢不敢想的問題,而是一個如何付諸實踐的問題。人類解放、階級消滅、國家消亡、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人的異化、每一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不僅是馬克思的美好理想,更是他著眼于“生活的邏輯”、確立實踐優先的原則、“從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結果。人類解放的政治形式是工人階級的解放,消滅貧困化和消除異化是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推動的未來社會的基本走向,使社會主義從純粹的價值理想變成了科學理論。
社會主義革命“東移”,社會主義在資本主義的外圍首先發展起來,這和馬克思等人關于未來社會主義革命的設想是不一致的。但是歷史地來看,當時具體的國際國內環境具備了發生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在資本主義最薄弱的鏈條上發生是有其客觀歷史根據的,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為科學回答這一問題奠定了基礎。但是,由于社會主義革命在資本主義最薄弱的鏈條上首先發生,就使得革命取得勝利后的國家要面對三個“繞不開”和三大挑戰。
從三個“繞不開”來看,一是和資本主義長期共存繞不開。因為革命首先是在資本主義相對薄弱甚至很薄弱的外圍地區爆發,對于資本主義的核心地區不能產生根本動搖,不能產生“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反映。這表明,不可能通過一系列不間斷的暴力革命來推翻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必須要長期與資本主義共存,并努力在建設的環境中實現競爭,積累力量以超越資本主義,這必然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二是市場經濟繞不開,兩種社會制度要長期共存,必須進行經濟交往。由于社會主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上比資本主義落后,不可能主導世界經濟發展,因而必須進入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市場,才能獲得發展的空間,搞市場經濟就繞不開。三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開放繞不開。進入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市場,沒有別的方式,只有通過與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接軌,打開國門搞社會主義,這就必須改革開放。
從三大挑戰來看,一是社會主義的多樣化問題。社會主義革命發生在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差異極大的國家,不可能沿用統一的模式,必須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正如鄧小平指出的:“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這樣的事,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來,列寧的本本上也找不出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情況,各自的經歷也不同,所以要獨立思考。”二是向資本主義學習的問題。我們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低水平的社會主義,必須善于向世界上一切國家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學習,而如何在這一過程中不被“西化”、“分化”,則是社會主義國家面臨的又一大挑戰。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要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其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但是我們決不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制度,決不學習和引進各種丑惡頹廢的東西。”三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關系問題。由于現實社會主義的發展程度遠低于發達資本主義,因而它與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的設想不同,并不直接就成為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是一個相對獨立、相當漫長的歷史階段,需要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才能為實現共產主義奠定基礎。這樣,我們在需要不斷克服急躁情緒的同時,又面臨著如何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考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在直面這三個“繞不開”和不斷回應這三大挑戰中形成和發展的。
一般地說,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空前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它決定了推進這一事業的理論和實踐必然具有無比突出的改革創新性。特殊地說,中國更是在各種客觀歷史條件幾乎不具備的情況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每走出一步都必然凝聚著艱辛的努力和巨大的創造性,都是“突出重圍”。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上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走自己的路。這條道路的基本軌跡就是從照搬“蘇聯模式”到走出“中國特色”。正如鄧小平同志所一再強調的:“坦率地說,我們過去照搬蘇聯搞社會主義的模式,帶來很多問題。我們很早就發現了,但沒有解決好。我們現在要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要建設的是具有中國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