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06-30 03:33:00

導語: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幾點思考

中國共產黨成立80多年來,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黨自身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已經從為奪取政權而奮斗的黨轉變為掌握著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這些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這些要求在理論上的集中概括和體現,就是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這一思想中,始終代表“中國最廣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既是“三個代表”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堅持做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個與黨的命運相伴隨、與黨的生命相始終的重大課題。如何解決好這個課題,有效防止黨發生脫離群眾這個“最大危險”,是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個關鍵而緊迫的任務。

正確認識我們黨領導革命取得政權與歷史上其它勢力“打天下、坐天下”的關系,黨和它的黨員任何時候都不能為自身謀取私利

中外歷史上,各個階級和各種政治力量在取得政權之前,大都是打著為民眾謀利益的旗號來動員各種社會力量,進行推翻舊的統治的斗爭。但他們一旦取得政權,又總是背叛先前的諾言,反過來剝削和壓迫人民群眾,把權力作為謀取私利的工具。中國歷史上無數次的改朝換代,都循環著這樣一種“打天下,坐天下,享受天下,最后失掉天下;依靠民眾取得政權,利用政權壓迫民眾,最后被民眾所推翻”的歷史輪回。我們黨之所以不會去重復這個輪回,就在于我們黨的性質決定了它不是一個狹隘的利益集團,而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這就要求黨及它的每一個成員,任何時候都不允許為自己謀取私利。做到這一點,對我們黨來說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因為黨的成員主體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脫胎出來的小生產者,在執掌國家政權之后,面對現實而經常的利益誘惑,個別人難免會產生“革命時付出了心血和艱辛,現在做了官,掌了權,應該得到報償和享受”的心理。對此,黨在革命即將勝利之前作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制定了極為嚴格的紀律和規定。盡管如此,建國初期仍然出現了以劉青山、張子善為代表的一些黨內意志薄弱者。我們黨堅決而嚴厲地處理了這些腐敗者,對經受執政的考驗始終警鐘長鳴,從而使黨變得更加堅強,更加贏得了民心。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在市場經濟的新環境中,黨面臨的考驗更加嚴峻。長期的執政,使有的人逐漸產生了一種錯誤的思想傾向,就是把黨和人民授予的職務和賦予的權力,看成是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是用來為黨和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用來謀取個人私利。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黨內“絕不允許形成既得利益集團”,這既體現了我們黨堅持黨的根本宗旨的決心,也說明這個問題已經到了必須高度重視的時候了。要使我們的黨員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克服那種為人民謀利益必須讓人民群眾等價甚至高價交換的心理,克服利用手中權力為個人或小團體謀取私利的行為,就必須強化黨的宗旨意識,一刻也不能忘記我們黨與其它政黨和利益集團的根本區別,自覺實踐“三個代表”的要求。

正確認識和處理管理組織國家與為人民謀利益的關系,始終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擺在首位

我們黨是一個代表人民利益的執政黨,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管理國家也好,組織社會也好,都統一于代表人民利益這個根本目的。但在事實上,由于對國家的管理一般都表現為一種權力,這種權力在大多數情況下面對的又是人民群眾,這就使得執掌權力的一些黨的干部,很容易自覺不自覺地強化運用權力去管理社會和強制群眾的一面,有的甚至走得更遠,利用手中的權力欺壓人民、剝奪群眾。同時,隨著黨的執政時間的推移,黨的成員在不斷更替,黨員人數在不斷增加,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懷著為個人謀取權益等不良動機的人進入黨內,使黨內的思想不純的問題不是減少而是增多了。顯然,在這種情勢下,如何防止我們黨和它的黨員利用黨的執政地位和管理國家、組織社會的職能,去謀取個人的私利,就是一個需要始終高度重視、一刻也不能放松解決的重大問題。

正確認識和處理革命的依靠力量與執政的社會群眾基礎的關系,任何時候都要關注普通群眾的利益

奪取全國政權以前,革命的條件極為艱苦,環境非常險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黨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把本階級作為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團結其他階級、階層一道奮斗。黨執政以后,地位發生了變化,任務發生了變化。由于“人民”是一個同社會生產方式、經濟形態以及社會結構相聯系的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內涵也會有新的拓展。在這種情況下,黨要做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就必須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發展,關注社會各個階層的變化,并處理好各個社會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在增強黨的階級基礎的同時,不斷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如果不能隨著時展和社會階級階層關系的變化而不斷發展我們的理論、調整政策策略,就會逐漸縮小黨的社會影響力,動搖黨的執政根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展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建設的理論。“最廣大人民”這一概念的主體,任何時候都是也只能是普通的人民群眾。他們是社會的基礎,也是我們黨的基礎。當前之所以要明確這一點,意義就在于: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一些新的社會階層不斷出現,人民群眾的內涵既包含普通工人、農民、簡單個體生產者,也包括企業家階層、私營企業主和主要從事管理工作的所謂白領階層。在這些階層之中,存在著在共同利益基礎之上的不同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比如,私營企業工人同業主之間、管理人員與普通員工之間都存在著利益矛盾和差別。在正確處理這些矛盾的過程中,必須特別關注普通群眾的利益,關心、體察他們的各種愿望和需要。應該看到,改變普通群眾的命運,使他們盡快地富裕起來,這正是我們黨的責任所在,是改革開放的目的所在。

正確認識和處理理論上能夠做到與實際上是否做到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關系,真正把人民群眾對利益需要的滿意程度作為檢驗、改進工作和決策的重要標準

同志深刻指出:“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亡的根本性因素。”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心的背后是利益,是利益決定著人心的向背,支配著人民群眾的選擇。革命也好,建設也好,實際上都是利益要求的表現。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所決定的。但是應該看到,作為一種宗旨,還只是屬于理論上的可能性,要轉化為現實性,還必須經歷一個真正使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堅持和貫徹的實踐過程。前蘇聯劇變的教訓說明,無產階級政黨執政以后,既有代表人民利益的要求,也存在著脫離群眾的傾向,而且這種傾向每日每時都在發生。更為嚴重的是,執政黨自身會不斷適應這種脫離而不易自我覺察,以致于一個執政數十年的大黨老黨竟一朝覆亡。這些教訓深刻警示我們:即使是一個曾為人民的利益作出過極大犧牲和奉獻的黨,人民群眾也不會允許它背離自己的宗旨和諾言。因為,這個黨是代表他們利益的政黨,為他們謀取利益只是盡了黨的本分,否則,人民就會或早或遲地背棄它。因此,執政黨應該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看作是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反映,并把這種利益需要實現的滿意程度,作為檢驗工作和決策是否正確的重要標準。這就要求黨和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各種頌揚之聲面前保持清醒,認真傾聽群眾的聲音,以他們的滿意程度來檢驗和改進黨的工作和決策。當然,也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一些對實現人民群眾利益帶有根本性的政策,有些群眾可能一時不能完全理解,這自然需要進行有效的引導;但是,對那些大多數人民群眾較長時間不理解、不接受、不滿意的措施和決策,就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切實加以改進和完善,從而真正把人民的事業交給人民,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實現自身利益的偉大實踐的主體。

正確認識和處理人民群眾的眼前和長遠、個人和整體等利益的關系,努力為人民群眾謀取看得見的實際利益

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從根本上說,就是為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負責,為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著想。在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中,我們黨的基本原則是強調前者要服從后者,這是民族、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兩方面的利益關系是統一的,它統一于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一方面,沒有整體利益,就不會有個人利益;另一方面,整體利益又必須體現和落實到個人利益上,不存在脫離個人利益的、純粹的整體利益。認識不到這一點,就可能忽視群眾的個人利益,造成與群眾思想的隔膜和關系的疏離。作為人民群眾,如果看不到、體會不到整體利益最終會落實為個人利益,那他們就會對整體利益持一種消極的甚至抵制的態度。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系也是這樣。人們放棄某些眼前利益,是為了獲得更多更大的長遠利益。如果總是要求人們只去看長遠利益,而得不到眼前的利益,這種長遠利益就會被認為是一種虛無飄渺的東西,人民群眾就不會愿意為它去付出和奮斗。因此,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須注重和關心人民群眾個人的利益、當前的利益。當然,代表人民的利益并不是去做人民群眾的救世主,而是要忠實了解、正確反映和科學分析人民群眾的利益,引導人民群眾以對個人的、當前的利益的正確追求,來實現整體的、長遠的利益。

正確認識和處理戰爭年代與和平時期人民群眾不同利益需求的關系,自覺把人民對利益的要求看作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

戰爭年代打土豪,分田地,黨的工作和斗爭同人民利益的聯系非常直接,非常現實。在執政條件下,代表人民利益的條件和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黨不再是通過向反動統治者奪取政權來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而是通過進行經濟建設、創造新生活來實現和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奪取政權固然需要付出很多艱難困苦和流血犧牲,但目標清楚,我們可以用勝利后的美好圖景來激發人民群眾投身革命的熱情;同時,在我們黨付出的巨大犧牲面前,人民群眾也能夠原諒我們的失誤甚至錯誤。而經濟建設的成效如何,直接地反映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他們的批評或贊揚,我們黨都必然直接去面對和承受。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滿足,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利益要求也在增長和變化。滿足這種需求增長,同樣是我們黨的職責。特別是在我國社會面臨著“四個多樣化”的情況下,黨要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要在堅持總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的同時把握好各個階段的目標;在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同時促進社會共同富裕;在實行多種生產要素參與社會財富分配的同時保證和維護廣大普通勞動群眾的利益,等等。這既是對黨的執政水平和能力的考驗,也是對黨實踐“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堅定性和自覺性的考驗。由此可見,在執政條件下代表人民的利益,也有著另一種艱難和不易,需要黨在工作指導和思想方法、思維方式上有一個很大的轉變。經濟建設有其固有的客觀規律性,一刻也不能脫離具體國情,一刻也不能脫離現實的經濟基礎。而且,為了使我們的經濟發展建立在符合實際的基點上,還可能將一些在革命時期曾經反對過的東西重新允許它們存在、甚至鼓勵它們發展,比如,我們今天實行的外資進入的政策,發展私營企業的政策,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適應新的歷史條件進行經濟建設的新的思想和觀念,必須在感情上有著更大的寬容,眼界更加開放,胸懷更為寬廣。還有,必須具備為人民謀利益的能力和本領。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面對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利益要求,我們黨及每一個黨員都要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努力做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代表。這樣,我們黨才能有能力帶領人民群眾去發展生產,創造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使人民的利益真正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