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社區商業服務體系滿足居民日常生活
時間:2022-07-20 04:37:00
導語:推進社區商業服務體系滿足居民日常生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的社區商業,作為城市商業的基礎、滿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費的重要載體,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市商業建設的重點,歷經兩年多時間,一個布局合理、業態齊全、管理規范、便民利民、消費安全的社區商業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如今,以“便民”為屬性,扎根于社區并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早點快餐店、日用品小超市、便利店、廢品回收站、美容美發店等各類商業網點,隨著居民不斷增長的生活需求,走到了百姓身邊,這些以“便利”為核心的商業群落,依托百姓的衣食住行,正向生活消費的深度和廣度延伸。大多數家庭不出居住區就能買到日常所需,享受到越來越多的便利、快捷服務。據市商務委一組最新數字顯示:截至目前,全市社區商業網點10368個,培育發展多功能綜合性社區商業中心121個。瑞江、水木天成等7個商業社區,被商務部評為全國社區商業示范社區。市內九區七種業態僅新建和改擴建社區商業網點722個。如此發展速度,表明市區各級政府推進社區商業的態度和決心,以及政策的傾斜度。
政策扶持資金引導
政府高度重視社區商業發展,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連鎖經營、便民便利”的大思路,從*年起,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商業進社區實施意見》、《*市商業進社區試行標準》等指導性文件。對籌集社區發展扶持資金、貼息貸款、安置下崗人員、減免經營稅費等政策做出一系列新規定。各區政府作為社區商業的直接操盤者,也先后出臺了扶持政策,減除了占道費、綠化費等各種行政收費項目,并給予一定的資助獎勵。近兩年多,僅市級財政投入社區商業發展的資金已達2000多萬元,各區財政共出資9000多萬元。市區財政的大力支持,帶動連鎖業各品牌向社區延伸,總投入網絡建設資金高達13億元。
選擇什么樣的商業模式,來滿足居民日常購物在居住地500米范圍內完成?市政府依據本市現有的商業規模和產業基礎,確定以便民商業進社區為基點,區域商業中心為主體,不同規模、不同業種的專業店、專賣店、便利店共同支撐起服務于居民的社區商業群。
從*年始,在市內各社區以早點快餐店、便利店、物資回收站三種業態的普及作為鋪墊,首先解決了新老社區吃早點難、購物難的困擾。許多居民不出社區就能買到品種豐富的早點,實實在在享受到購物的便利。目前,市內六區960個居民社區中,這三種商業網點覆蓋率達到了99%以上。
市場運作連鎖經營
社區商業推進過程既遵循市場化規律,又離不開政府的直接“干預”。市、區兩級商務主管部門出臺鼓勵政策,吸引有實力的連鎖企業參與社區商業建設,同時,不斷拓展新的商業品牌和服務品牌。通過外引內聯,抓大帶小,輔之以貸款、貼息、獎勵、提供網點等非常務實的最惠待遇,在政策支持下的各連鎖品牌,成為支撐社區商業的主要擔綱者。
至*年初,一批植根于社區,消費者認知度較高,操作運營較為規范,以津工超市、華潤超市、食為天、大方便利等為代表的直營連鎖店總數達到714個,占連鎖網點總數的三成。以吉祥餛飩、盛記白吉饃為代表的加盟連鎖網點1336個,占總量的一半以上。除此,河東區匯通基、紅橋區大紅碗等連鎖品牌,以自愿連鎖形式,在區域內鋪設了295個店,15大類商品實行了統一配送,擴大了規模,降低了經營成本,讓多數居民不再為吃早點、日常購物而發愁。目前全市社區商業網點的連鎖化程度達到80%。
服務功能日趨完善
人們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非商品性消費的比重不斷上升,對餐飲、娛樂、休閑、家政服務、健康服務等方面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隨著早點快餐店、便利店、廢品回收站的快速布局,帶動其他行業走進社區領域。一批放心主食、放心肉、洗染、維修、照相、美容美發等便民利民的小型專賣和服務網點,圍繞著居民的日常需求,相繼落腳新老社區,帶動社區商業多樣化的發展格局。在不同社區出現了富有特色的專業服務,提供了豐富的服務項目。如和平、南開區以居委會為主體,設立了需求量較大的家政服務中心,并統一掛牌命名,為居民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社區家庭服務。
綜合觀察,立足“便民”的社區商業,雖不及店面氣派、品類齊全、設施先進的綜合超市、大賣場,更沒有大進大出的物流和現金流,但這些不起眼的小店鋪,卻有著足夠的需求支撐,服務對象主要是社區居民,出售的品種都是百姓生活中之必需。因此,由其特定屬性而存在的社區商業,樸實而不豪華,卻有著自己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的良好預期,是未來商業地產最具開發潛能的項目,更是城市商業整體結構和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翻開今年社區商業的發展規劃,幾個關鍵詞便能高度概括:完善功能、規范管理、提高水平。*市商務委提出了新的目標,將建設完善社區商業中心20個,創建3—5個國家級“示范社區”,培育10—20個市級“示范社區”,進一步提高連鎖化程度。同時,整合完善社區商業建設試行標準,推動引導已建成社區商業網點實行連鎖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