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的現狀特征與發展趨勢
時間:2022-07-23 04:11:00
導語:高職教育的現狀特征與發展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10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大力推進和快速發展,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教育部批準的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高等職業教育現狀與發展研究”,日前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該項研究對高職教育今后的發展趨勢作出了科學的分析——高職教育的現狀特征與發展趨勢
背景
從*年初建立職業大學到現在,我國高職教育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發展歷程。*年,全國人大通過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從法律上確定了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開了高職教育發展的序幕;而*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中央提出“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國高職教育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歷史新階段。1996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僅為6%,*年達到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和大眾化階段的臨界點15%,到*年上升至21%,10年間年均遞增1.5個百分點。這其中,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基礎性與決定性作用。
1基本特征
高職教育規模快速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作出了重要貢獻,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可度逐步提高。
從招生情況看,*年全國高職(專科)招生人數達268.1萬人,是*年的5.6倍,而同期全國普通本科招生增長3.6倍。高職(專科)學生招生占全國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數的比例由*年的39.8%提高到*年的53.1%,年均遞增1.9個百分點。從在校生規模看,*年全國高職(專科)在校生人數為713萬人,占本、專科在校生總數的45.7%,比*年提高11.3個百分點;從院校數量看,*年全國獨立設置高職(專科)院校1091所,是*年的2.5倍,占普通高等學校總數的60.9%。在學校數和招生人數不斷壯大的同時,高職(專科)院校的校均規模也相應擴大,*年校均規模為2523人,至*年增加到3909人。
由于培養目標定位比較準確和辦學有特色,高職教育不僅對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也為進入大眾化階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就業率連年攀升,社會認可度得到不斷提高。*年高職畢業生就業率僅為42%,*年上升到55%,*年在全國增加32萬高職畢業生的情況下,就業率較上年提高了6個百分點,達到61%。北京、浙江等地區的畢業生就業率甚至達到80%左右,與本科生基本持平。*年高職畢業生達到160余萬人,較上一年增加20余萬人,而就業率又比上一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達到62%。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已經成為高職教育戰線的共識和自覺行動,并取得成效。
初步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高職教育專業結構,為加快我國工業化進程作出了貢獻。
從分專業的招生數看,*年普通高職(專科)工科類專業招生人數為107萬人,比上一年增長34.3%。工科類招生人數是高職(專科)招生總人數的40%,比上一年提高6.4個百分點,比*年的26%提高近14個百分點。
從院校情況看,*年全國1091所獨立設置的高職(專科)院校中,理工類院校達460所,占總數的42.2%,成為高職(專科)院校的主要力量。
高職教育的區域分布趨向協調,為區域統籌發展作出了貢獻。
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市已至少有一所高職院校。從招生情況看,區域間招生錄取率較平衡,各地高職高專院校招生人數占適齡人數的比例,*年全國平均招生錄取率為10%左右,近七成地區的招生錄取率在8%與12%之間。
從在校生情況看,高職(專科)每萬人口在校生數的地區間差異要小于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教育和義務教育。以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為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對近年各級各類教育的每萬人口在校生數的方差值進行比較,結果表明,高職(專科)的方差值為3.26,普通高中為3.67,中職為4.94,義務教育為4.18,在各類教育中,高職(專科)院校的方差值最小。可見,高職教育機會的區域配置水平比較平等,區域分布比較協調,有利于推進區域經濟社會的統籌發展。
基本具備了高職教育發展前期的教學設施條件,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至*年,全國獨立設置高職(專科)院校具有產權的占地總面積達59.4萬畝,校均占地面積已經超過500畝;具有產權的校舍建筑面積達13762萬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積為33.3平方米,比普通本科院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積還要多3.6平方米;其中,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16.6平方米,比本科院校還要多3.5平方米,一批新建院校還有較大拓展空間。
*年,獨立設置高職(專科)院校的校均固定資產總值超過1.2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達241億元,生均為5492元;生均圖書擁有量為64.7冊,這些指標基本接近本科院校的水平。
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師資隊伍。
至*年,全國獨立設置高職(專科)院校擁有教職員工近44萬人,其中專任教師26.8萬人,生師比為15誜1。專任教師中,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5.7萬人,占21.3%,其中天津、山東、湖南和青海等省區的“雙師”素質教師比例已超過25%。
*年,全國獨立設置高職(專科)院校擁有外聘教師6.8萬人,其數量占專任教師數的25.3%,一些大城市高職院校的外聘教師人數甚至超過了專任教師人數。在外聘教師中,有1.6萬人具有“雙師”素質,占外聘教師總數的23.4%。
逐步形成了公辦與民辦院校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
目前,在獨立設置的高職(專科)院校中,民辦高職院校數已占近五分之一,招生人數和在校生人數的比例也分別達到了16%和14%。民辦高職院校的興起,進一步拓寬了高職教育的功能,豐富了多種辦學模式,為探索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并成為我國高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高職院校的辦學模式趨于多元化,彌補了原來以學科性為主體的高等教育結構單一的不足。
首先,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辦學取得成效。高職專科院校充分利用當地條件并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新模式。如廣東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政府在產學研結合中的統籌與服務作用,形成了官產學合作辦學模式,使政府、學院和企業三者之間產生互動聯合,強化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與互動,使培養目標更加明確,辦學特色更加鮮明。
其次,積極探索集團化辦學之路初見成效。目前,組建職教集團方興未艾,并已初步形成了一些頗具特色的組建模式,其中,高職院校與企業、本科院校、同類中(高)職院校等的結合,是集團化辦學的幾種主要形式,通過聯合,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的辦學效能。如上海市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通過跨行業的聯合辦學,逐步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集團化辦學新路。
第三,實行開放式辦學。主要是通過市場化運作辦校、借鑒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管校、開展多種校企合作模式立校。一些高職院校在缺少財政撥款的情況下,按市場法則經營學校,如通過銀行貸款和承建單位墊資等方式,建起了設施配套齊全的新校區,通過股份制合作辦學等多方籌資還貸;利用學院與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爭取國內外知名企業的投資合作等,走出一條多元投資合作辦學之路。在管理方面,許多高職院校借鑒了現代企業管理理念,以顧客(客戶)觀念建立學生為服務終端的服務鏈體系,變“傳道、授業、解惑”為服務于學生學習知識、增長能力、完善人格,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同時,學校為適應不同崗位職業能力的需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如校企股份制合作培養模式、校內教學生產經營一體化培養模式、校外生產性實習培養模式等,使辦學特色鮮明,提升了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2存在問題
在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高職教育的辦學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總體上說,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未能及時跟上規模超常擴張的需要,將成為今后一段時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主要矛盾。從*年到*年,普通高職(專科)院校的招生人數增長12.9%,繼續呈現出超常規擴大規模的態勢。獨立設置的高職(專科)院校在校生規模擴大的同時,辦學條件的一些基礎性指標呈下降態勢。如*年到*年,獨立設置的高職(專科)院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積由37.2平方米下降到33.3平方米;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由18.3平方米下降到16.6平方米;生均圖書由71.5冊下降到64.7冊,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也由5802元下降到5492元。若按“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不低于4000元”的合格標準衡量,目前在獨立設置的高職(專科)理工農醫類院校中,不合格的比例達到21.4%,至少有160所理工農醫類職業院校的教學設施未達到合格標準。
高職教育的育人模式、投入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首先,對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還缺乏統一的認識。目前,社會各界對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持兩種不同觀點:一種是把培養技術型人才作為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應該側重于培養技能型人才。由于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統一,導致了在對高職人才培養規格要求上的盲目性和不一致性。
其次,高職教育自身的結構體系尚待進一步完善。從規模上看,高職教育已經占據半壁江山,從結構上看,其專業結構、類別結構、層次結構、體制結構還有待逐步完善;從質量和效益上看,50%以上的高職院校近5年剛剛建立起來,人才培養還處于摸索階段,質量和效益的評價體系、監控機制等也有待逐步健全和完善。
再次,高職教育的投資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許多高職院校特別是近年來批準設立的院校基本沒有新的財政投入,主要靠收取較高的學費運轉,資金來源單一,數量有限,缺口較大。而職業院校特別是工科類院校注重實踐性教學,要求的實驗實習設施和設備投入大、更新快,培養成本相對較高,經費緊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培養質量。
師資隊伍尤其是有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強化。
盡管高職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了很大發展,但從總體上看,仍落后于高職教育的發展要求,與教育部門有關“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雙師’素質教師比例要達到50%”的合格要求對照,仍存在較大差距。
從學歷和職稱情況看,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也存在差距。*年全國普通本科院校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的比例達到37%,而在獨立設置的高職(專科)院校中,研究生學歷教師的比例僅為13.4%;*年普通本科院校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的比例為42.6%,而獨立設置的高職(專科)院校中的相應比例不到30%。
3發展趨勢
我國高職教育的總量規模將繼續擴大,各地區發展趨向理性。
一方面,職業教育的招生總數將進一步增加。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許多重大而艱巨的任務。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都需要培養一大批能夠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高技能人才,對人力資源結構和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的招生數量還會持續增加。另一方面,各地高職院校將注重把握學校適度規模,提高競爭力,強化高職教育理念與特色,注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把“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作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任務。由于高職教育發展迅速,提高質量的任務更加艱巨。今后一段時間,高職教育必須轉變傳統的人才培養觀念,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加強與行業、企業的結合,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增強培養面向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高技能人才的能力。為此,高職教育必將著力內涵建設,調整專業結構,注重提高質量,提高辦學效益,通過建設一批高水平示范性高職院校等重大工程,抓住機遇,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我國高職教育持續健康的發展。
高職院校的基礎能力將繼續增強,服務功能進一步拓展。
由于國家實施高水平示范性院校建設項目、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項目、“雙師型”教師培訓項目等重大工程,高職院校的生均土地資源、生均校園建筑面積等指標水平還會進一步提高;教師綜合素質與實踐經驗,實習實訓設施條件,“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也將取得明顯進展。由單一的職前學歷教育逐步轉向終身教育:學歷與非學歷培訓結合,教育、培訓以及為社會服務的功能強化;學生生源出現多元化特色,重新界定“學生”概念,超齡學生的數量將明顯增多;學制趨于靈活化,長短學制結合,學分制趨于完善,適應職業多變的需要,整體上呈現高職教育終身化的特征。
高職教育模式轉型,層次逐步豐富。
高職教育模式將由傳統的學院式教育模式向就業導向模式轉變。在培養目標上,將從“偏重文化技術和理論知識”轉向“重視就業技能和發展能力”;在學習制度上,將從“學校是核心,全日制教學是主體”轉向“學校與企業合作,實施彈性學制,職前與職后相結合”;在教學內容上,將從“校內課程為主,重視學科性”轉向“重視專業領域建設,注重校內學習與工作經驗的一致性,就業導向重于書本知識”;在證書制度上,將從單一的“學歷證書”轉向學歷與職業資格的“雙證書”制度;在教學評估上,將從“重知識考試,重學科標準”轉向“重就業能力,重社會評價”,注重校內評價與社會評價的一致性;在學習方法上,將從“教室、圖書館和實驗室是主要學習地點,書本學習是基礎”轉向“教室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設計,注重工學結合,就業是促進學習的重要動力”;在學習過程上,將從“系統地學習經過組織的主題材料,為進一步學習打基礎”轉向“滿足經濟界和學生生涯發展的雙重需要,為提高就業技能打基礎,重視能力培養”;在對專業教師的要求上,將從單一的“知識理論型”轉向“強調“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重視聘請行業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并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學歷層次上,近期會基本穩定在專科層次,中期將先在東部沿海地區試行本科層次高職教育,遠期高職教育的學歷層次將呈多樣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