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有五條成功經驗
時間:2022-07-24 06:04:00
導語:改革開放三十年有五條成功經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日前,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東亞經濟研究所共同舉辦的“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改革三十年:經驗和挑戰”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教授在演講中系統總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和特點。他指出,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是當今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和時代背景,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進程走出了一條與前蘇聯及東歐經濟轉型國家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是漸進式改革與激進式改革相結合,以漸進式改革為主。學術界普遍認為,前蘇聯東歐國家的改革是激進式改革,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則是漸進式改革。事實上,中國的改革同樣存在非漸進式的一面。如果說對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革是漸進式的,那么,中國農村經濟改革則是“快步走”的形式。中國的改革設計者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了以家庭生產組織為特征的農村生產責任制代替。從這種意義上講,中國的改革也有“革命性”的一面。中國的改革選擇了計劃經濟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農村來突破,以實施和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放松農村生產管制來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總體上看,中國改革是以漸進改革為主的改革,最典型的特色是“摸著石頭過河”,其特點是由點到面、從局部到整體循序漸進,先試點后推廣,在不斷探索中確立改革目標。
二是體制外改革與體制內改革相結合,以體制外創新“倒逼”體制內改革。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體現的是“兩手抓”:一方面抓舊體制的改革;另一方面抓許多新體制的創新,新增長極、新興部門、新興產業不斷出現,新生部門保證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最成功之處是在舊體制以外培育了一種新的體制,一大批新的增長點不斷出現。最典型的體制外改革就是在國有經濟體制外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培植市場經濟主體。三十年前,我國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不到1%,目前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二。非公有制經濟在城鎮就業中的份額占到近75%,在社會投資中的份額占到近70%,民營經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同時,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體制外出現了一大批民營企業家,既有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背景下誕生的科技型企業家,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背景下誕生的能人,有城市邊緣人口創業的代表,還有從體制內轉到體制外的原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的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民營經濟的發展和民營企業的崛起,使國有企業在運作機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備受競爭壓力,從而“倒逼”國有企業改革。體制內改革主要表現為國有經濟產權制度和治理模式的改革,以及股份制經濟的發展。
三是增量改革與存量改革相結合,增量改革帶動了存量改革。中國改革的獨到之處和成功所在就在于走了一條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的道路。改革的方向是堅持增量改革帶動存量改革,以體制外的改革“倒逼”體制內加快改革,以市場經濟“增量”來加速推動市場主體的形成和市場機制的發育。改革三十年來,我國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246619億元,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9%以上。增量改革能夠避免過高的調整成本,使改革即時受益,取得人民對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國也力圖對存量進行再配置,如國有企業改革、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改革等等。盡管這些領域改革調整的摩擦成本較大,改革的阻力和難度也較大,但在以增量改革帶動存量改革的思路下,國有企業改革取得很大的進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有經濟的運行質量不斷提高,控制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1998年全部國有企業實現利潤只有213.7億元,2006年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9萬億元,利潤總額達1.2萬億元。一半以上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了多元股東的股份制改造,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
四是改革與開放相結合,改革開放相互促進,初期是以改革促開放,后期是以開放促改革,海外華人、華商在開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有效地開拓了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充分利用了國內資源和國外資源,保持了經濟的高速增長。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成為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外商投資熱潮不減。可以說,外向型經濟給中國經濟注入了活力。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初期,遍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商,尤其是港澳臺商,利用民間商貿網絡率先投資中國市場,對推動中國經濟的起步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據商務部的統計,在中國累計批準設立的50多萬家外商投資企業,華商企業約占70%;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資金是華商投資。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國內體制改革改變了中國封閉狀態、推動了對外開放、使中國走向世界,那么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加入WTO以后,對外開放則對經濟體制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進改革的巨大外部力量。為了適應國際經濟新形勢的變化,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必須與國際規則相銜接,國內各種不利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的改革步伐明顯加快。
五是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相結合,經濟體制改革大大提升了綜合國力,改變了中國的面貌。有人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只有經濟改革,沒有政治改革,這種觀點是片面的。應該說,中國的改革是將政治改革結合到經濟改革中,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直接涉及了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涉及了政企分開和轉變政府機構職能的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模式的選擇和進程的把握必須與經濟體制所處的階段性相匹配。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也將繼續深化。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們始終堅持“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標,穩定是前提”的思路,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使改革開放所取得的經濟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享。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了三項重要成果:一是在階層分化方面,產生了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成熟的企業家階層和農民工階層兩大新的社會階層,作為產業工人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民工階層以及富有冒險精神、不斷開拓創新的企業家階層,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也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二是在制度建設方面,通過市場化取向的改革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地位已經確立;三是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等商品市場以及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不斷完善,現代市場體系逐步建立。中國未來經濟發展還面臨著挑戰,需要通過自主創新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改變經濟增長“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的局面,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需要創造各種良好環境,扶持和鼓勵中國企業家階層的進一步壯大;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