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眼建設現代化港口注重大力培養高技能人才
時間:2022-07-30 10:56:00
導語:著眼建設現代化港口注重大力培養高技能人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于*年的*港地處我國沿海臍部,黃海海州灣西南岸,現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是全國二十五個沿海主要港口和十二個區域性主樞紐港之一,江蘇省最大的海港。港口現有生產性泊位35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29個,年設計吞吐能力4177萬噸,最大散貨泊位1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7萬噸級,主要經營集裝箱、煤炭、礦石、散雜貨、液體化工等各類進出口貨物的裝卸服務和國際客運服務。*年完成貨物吞吐量7232萬噸,集裝箱130萬標箱,集裝箱吞吐量居全國前十位。
*港現有技術工人3329人,占在崗職工總數的35%,高級技工982人,技師182人。多年來,*港始終堅持人人都可成才的人才觀、德才兼備的育人觀、誰能干誰干的用人觀,德為重、信得過、靠得住、能干事的選人觀,積極構筑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教育、分配、用人機制,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形成了以培訓、考核、使用、待遇相結合的職業技能培訓和開發體系,形成了人才輩出的可喜局面,為*港建設成為長三角和環渤海灣之間重要的區域性國際樞紐港、集裝箱干線港;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現代化綜合運輸樞紐;面向東北亞、輻射中西亞的窗口和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一、有一種培養技能人才的全新觀念。一是育才先行。港口局黨組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一個新型設備多、科技含量高、更新換代快的單位,港口要發展,育才須先行,消極等靠不是上策,敢想敢干才有出路。幾年來,港口系統積極開展“學習高科技、駕馭新設備”等活動,并主動與設備研究生產廠家協作,采取“送出去學、請進來教”等辦法,逐步扭轉了人才短缺、設備等人才的被動局面。二是借梯上樓。*港先后借助港口培訓中心、職業技校等師資力量,創建了多個教育基地,實行共建共育。采取與武漢等水運學校聯合辦班,港口集團、各分公司、基層隊分別開辦夜校和補習班等形式,區分層次,組織全體技工人員進行學歷升級系列教育和培訓,形成了課堂、基地、院校“三位一體”的聯合育人格局。三是登高望遠。堅持提高一級抓培訓,把高級工當技師訓,把技師當高級技師訓,并依次類推升格;對不同單位、不同崗位、不同專業的技術工人,通過交叉培訓、換崗鍛煉的方法,搞好素質能力補差;發揮技能人才密集的優勢和尖子人才的“酵母”作用,組織職工進行新設備的“網上操作”、“網上維修”等知識的探索和實踐,有力促進了人才培養層次的提高。
二、有一套培養技能人才的政策措施。
政策是導向,創新是動力,措施是保障,質量是關鍵。
(一)完善制度體系,提供培訓保證。
05年以來,*港經歷了一個跨越式發展時期,港口總體規劃報批完成、疏港道路緊張施工、專業碼頭陸續開工建設,新設備、新技術、新操作方法的不斷應用,使港口生產模式已由勞動密集性轉變為技術密集型,技術工人的素質已經遠遠滿足不了港口國際化、專業化、信息化發展的需要。面對這一新形勢,港口系統干部職工充分認識到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技工隊伍是關系到港口發展的大事,把抓好技能培訓工作,提升技術工人素質作為增強港口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工作來抓。港口成立了工人技術業務考核委員會,負責抓培訓和考核工作。抽調了政治素質強、業務素質高的人員成立考核辦公室,負責整個港口的培訓和考核的具體工作。港口集團各分公司、基層隊也分別成立工人技術業務領導機構,負責本單位技術工人的日常培訓和考核工作。建立健全了三級技能培訓網絡。
為使技能人才培訓工作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港口充分利用ISO2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和國家質量管理獎評審的機遇,將港口的培訓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細化到月度計劃,并將總體目標分解、轉化為員工的具體目標。先后制定、完善了《關于加強后備人才庫建設的意見》、《技術工人職業資格年審試行辦法》、《技術工人技術津貼試行辦法》、《新增技師培訓和一專多能培訓考核辦法》等多個員工培訓制度,使港口的職工培訓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為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港口局把各單位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納入年度工作目標考核范圍,定期進行檢查通報,保證了培訓工作的有序進行。
(二)創新有效載體,提高培訓效果。
一是抓好教材開發。為了便于技能培訓工作的開展,東泰公司將原有的7個港口專業工種細化為22個,并結合生產實際,專門組織、抽調一批專業人員根據各工種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鑒定規范、教學計劃、培訓大綱等內容,結合港口實際編寫了港口專業工種中、高級學習材料和習題集,使技能培訓更具針對性,培訓質量進一步得到了提高。
二是合理配置培訓資源。隨著港口生產專業化分工越來越明確,我們依靠各分公司,充分發揮他們的各自技術優勢,成立了以分公司為基礎的專業化培訓基地,在每年技術工人考核前,分批組織重點培訓,將技術工人日常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理順提高。東聯公司是集團最大的雜貨公司,流動機械最多,整體技術水平較高,擁有一支唐艷、王永進式的理論知識扎實、實際操作能力過硬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我們充分發揮東聯公司這一優勢,將流動機械培訓基地設在該公司,負責港口集團該工種技術工人考前強化培訓。
三是加強技術工人的技能培訓。為保證培訓工作在基層得以順利開展,我們在港口范圍內實施了“四個一”工程,即:“每周一題”,由各基層隊結合生產實際和機械設備的特點,以技術問答的形式,每周對技術工人進行考試,考題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每月一卷”,各基層隊每月對全部技術工人進行技術考試,考試形式結合培訓情況制定答卷或人為制造“故障”現場排除,考試成績同職工年終評比掛鉤;“每季一會”,每季度召開一次技術專題研討會或設備管理現場經驗交流會,對有關技術問題進行研究;“每年一評”,對技術工人資格考核和工人技師評聘工作,每年進行一次考核評比。“四個一”工程的實施為提高技術工人整體素質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保證了技術工人培訓率達到100%。
四是加強一專多能培訓。現代港口的生產崗位已打破操作工人與技術人員的界限,要求技術工人必須具備一定的綜合技能水平,既要會使用,也要會修理,同時還需具備一定的技術革新能力。因此我們把培養生產需要的復合型技術工人作為技能培訓的重點,由原來單一工種培訓向一專多能培訓,即一人多崗、一崗多能,側重于技術操作和革新能力的綜合提高。在具體的培訓工作中我們注重專業知識的滲透與結合,注重專業工種的縱向發展和延伸,注重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與使用,鼓勵技術工人跨機型、跨工種學習技能,并在分配、待遇上予以傾斜。目前,港口系統大約有15%的技術工人獲得第二技能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極大地提高了設備和人力資源利用率,降低了人工成本,進一步增強了港口的競爭力。
五是組織職業技能競賽。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能競賽,在全系統形成學習技術、鉆研技能和崗位成才的良好氛圍。參加以高級技能為標準的市級技能競賽,獲前三名的選手可授予“*市技術能手”稱號,并可破格申報技師職業資格評審,獲第一名的選手作為市“五一勞動獎章”評選候選人,在競賽中應知、應會均合格的選手頒發高級職業資格證書。按高級工標準組織的技能競賽,經市勞動保障部門確認后,應知、應會均合格的前三名選手,可破格申報技師職業資格評審。
(三)強化技能考核,提升培訓質量。多年來,我們始終把考核作為對港口系統培訓工作實際效果和技術工人整體素質的檢驗和提高的有效手段,不走過場,力求實效。著重把好三關:
一是技術工人上崗前的“入門關”。在新工人招收中我們變招工為招生,所需人員全部從院校相關專業的應屆畢業生中招收,專業對口并持有雙證的要進行崗前安全生產、勞動紀律和技術培訓,經考核合格的擇優上崗,不合格的不錄用;專業不對口的進行理論和實際操作培訓,在考取職業資格證和操作證雙合格后方可錄用,從而保證了新生技術力量的基礎素質。
二是把好在崗人員的“提高關”。港口每年組織一次全體技術工人參加的資格考核,考核分為理論、實際操作、勞動態度與勞動貢獻三部分,始終采取封閉出題和閱卷,并嚴格考試紀律。同時將每年的資格考核工作與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工作相結合,對無證或需要升級的技術工人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合格者由*市發放國家中、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結合港口生產實際,制定了《職業資格年審試行辦法》和《工人技師管理辦法》,每年在高級技術工人中進行一次技師考評,合格者聘任為技師,享受相應津貼待遇。為鼓勵高級技術工人進行傳、幫、帶,港口還開展了師傅帶徒弟活動,簽訂《師徒合同》根據帶徒的實際效果,每帶一名徒弟給予師傅給予一定金額的補貼,較好地解決了老同志不愿帶徒的現象。
三是把好技術隊伍的“更新關”。按照《工人技師管理辦法》的要求,我們每年對技師進行一次德、能、勤、績的全面考核,突出對新知識、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培訓,考核不合格人員,不予上崗。一般技術工人連續兩年資格考核不合格則撤離技術崗位,進行培訓,經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崗。
三、有一顆培養技能人才的拳拳愛心。一是誠心招才。自覺把引進人才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時時處處做有心人。各大院校畢業分配前,及時派人前去挖掘人才;外出開會、集訓、參觀時,不忘發現和引進人才,在政策允許范圍之內,利用特殊方式招賢納才。二是公心用才。嚴格按公開、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則,重德才、看發展,重公論、看實績。建港指揮部爆破專家高兆福,港口集團破格將他提到領導崗位,并從資金、設備、技術和人才上予以扶植,使他在新的舞臺上大顯身手,帶領大家先后取得了爆破擠淤法、真空預壓法等科技革新成果,先后榮獲交通部科技英才、江蘇省“333工程”學術帶頭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諸多稱號。三是熱心護才。港口集團黨委領導經常了解職工遇到的實際困難,每年都要集中財力為一線職工辦幾件實事。對有各種專長的技能人才,在資金補助、生活待遇等方面給予特殊照顧。四是苦心留才。為把人才留住,港口先后制定了很多優惠和激勵措施。一是表彰和獎勵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對有突出貢獻的技師、高級技師每三年評選一次,對技術能手每年評選一次,當選者按《*市高技能人才評選獎勵辦法》的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在市級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前3名、省級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前6名的選手可破格晉升技師或高級技師職業資格。二是建立職工崗位技能工資制度。根據職工技能水平和實際工作業績,在工資待遇方面向技術崗位和生產一線的技能人才傾斜。對從事國家公布就業準入工種的在崗技術工人,具備高級工及其以上職業資格證書,并被單位聘用在相應技術工種崗位上的技術工人,給予80-160元的經濟補助;在市級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技術明星”稱號的,月度技術津貼標準增加100元;在省部級、國家級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技能大獎”或“技術能手”稱號的,月度技術津貼標準增加200元、300元;經培訓取得技師資格證書的,由集團和單位共同給予個人一次性獎勵(技師1000元,高級技師4000元)。這些政策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技術工人學技術、提高技能的積極性,目前,*港共有8名同志補評為省、部級技術能手,6名同志被授予“*市技術能手”稱號。
四、有一個培養技能人才的良好環境。*港口系統特別注重下功夫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使職工時時受到鞭策,處處受到熏陶,經常受到激勵。一是目標牽引。在制定謀劃港口建設發展時首先規劃育人工作,每年都要逐級理思路、搞計劃、定措施。并建立完善了黨委負總責、主官親自抓、機關合力管的責任機制,定期分析形勢,經常檢查督導,跟蹤抓好落實。二是領導帶頭。港口系統領導身體力行、自我加壓、帶頭創新、自覺以模范行為影響和感召全體職工不斷創新創優,樹立崗位成才的理念。三是廣造輿論。依托宣傳版面、港口網站、*港報、*港文集、*電臺、電視臺、報社等輿論工具,大張旗鼓地宣揚了高兆神速、唐艷等先進典型和技能人才的先進事跡,營造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精”和“在本職專業技能上求精、在相關專業技能上求通、在科技理論
臧玉臣王保斌
*于*年的*港地處我國沿海臍部,黃海海州灣西南岸,現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是全國二十五個沿海主要港口和十二個區域性主樞紐港之一,江蘇省最大的海港。港口現有生產性泊位35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29個,年設計吞吐能力4177萬噸,最大散貨泊位1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7萬噸級,主要經營集裝箱、煤炭、礦石、散雜貨、液體化工等各類進出口貨物的裝卸服務和國際客運服務。*年完成貨物吞吐量7232萬噸,集裝箱130萬標箱,集裝箱吞吐量居全國前十位。
*港現有技術工人3329人,占在崗職工總數的35%,高級技工982人,技師182人。多年來,*港始終堅持人人都可成才的人才觀、德才兼備的育人觀、誰能干誰干的用人觀,德為重、信得過、靠得住、能干事的選人觀,積極構筑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教育、分配、用人機制,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形成了以培訓、考核、使用、待遇相結合的職業技能培訓和開發體系,形成了人才輩出的可喜局面,為*港建設成為長三角和環渤海灣之間重要的區域性國際樞紐港、集裝箱干線港;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現代化綜合運輸樞紐;面向東北亞、輻射中西亞的窗口和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一、有一種培養技能人才的全新觀念。一是育才先行。港口局黨組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一個新型設備多、科技含量高、更新換代快的單位,港口要發展,育才須先行,消極等靠不是上策,敢想敢干才有出路。幾年來,港口系統積極開展“學習高科技、駕馭新設備”等活動,并主動與設備研究生產廠家協作,采取“送出去學、請進來教”等辦法,逐步扭轉了人才短缺、設備等人才的被動局面。二是借梯上樓。*港先后借助港口培訓中心、職業技校等師資力量,創建了多個教育基地,實行共建共育。采取與武漢等水運學校聯合辦班,港口集團、各分公司、基層隊分別開辦夜校和補習班等形式,區分層次,組織全體技工人員進行學歷升級系列教育和培訓,形成了課堂、基地、院校“三位一體”的聯合育人格局。三是登高望遠。堅持提高一級抓培訓,把高級工當技師訓,把技師當高級技師訓,并依次類推升格;對不同單位、不同崗位、不同專業的技術工人,通過交叉培訓、換崗鍛煉的方法,搞好素質能力補差;發揮技能人才密集的優勢和尖子人才的“酵母”作用,組織職工進行新設備的“網上操作”、“網上維修”等知識的探索和實踐,有力促進了人才培養層次的提高。
政策是導向,創新是動力,措施是保障,質量是關鍵。
(一)完善制度體系,提供培訓保證。
05年以來,*港經歷了一個跨越式發展時期,港口總體規劃報批完成、疏港道路緊張施工、專業碼頭陸續開工建設,新設備、新技術、新操作方法的不斷應用,使港口生產模式已由勞動密集性轉變為技術密集型,技術工人的素質已經遠遠滿足不了港口國際化、專業化、信息化發展的需要。面對這一新形勢,港口系統干部職工充分認識到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技工隊伍是關系到港口發展的大事,把抓好技能培訓工作,提升技術工人素質作為增強港口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工作來抓。港口成立了工人技術業務考核委員會,負責抓培訓和考核工作。抽調了政治素質強、業務素質高的人員成立考核辦公室,負責整個港口的培訓和考核的具體工作。港口集團各分公司、基層隊也分別成立工人技術業務領導機構,負責本單位技術工人的日常培訓和考核工作。建立健全了三級技能培訓網絡。
為使技能人才培訓工作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港口充分利用ISO2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和國家質量管理獎評審的機遇,將港口的培訓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細化到月度計劃,并將總體目標分解、轉化為員工的具體目標。先后制定、完善了《關于加強后備人才庫建設的意見》、《技術工人職業資格年審試行辦法》、《技術工人技術津貼試行辦法》、《新增技師培訓和一專多能培訓考核辦法》等多個員工培訓制度,使港口的職工培訓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為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港口局把各單位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納入年度工作目標考核范圍,定期進行檢查通報,保證了培訓工作的有序進行。
(二)創新有效載體,提高培訓效果。
一是抓好教材開發。為了便于技能培訓工作的開展,東泰公司將原有的7個港口專業工種細化為22個,并結合生產實際,專門組織、抽調一批專業人員根據各工種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鑒定規范、教學計劃、培訓大綱等內容,結合港口實際編寫了港口專業工種中、高級學習材料和習題集,使技能培訓更具針對性,培訓質量進一步得到了提高。
二是合理配置培訓資源。隨著港口生產專業化分工越來越明確,我們依靠各分公司,充分發揮他們的各自技術優勢,成立了以分公司為基礎的專業化培訓基地,在每年技術工人考核前,分批組織重點培訓,將技術工人日常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理順提高。東聯公司是集團最大的雜貨公司,流動機械最多,整體技術水平較高,擁有一支唐艷、王永進式的理論知識扎實、實際操作能力過硬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我們充分發揮東聯公司這一優勢,將流動機械培訓基地設在該公司,負責港口集團該工種技術工人考前強化培訓。
三是加強技術工人的技能培訓。為保證培訓工作在基層得以順利開展,我們在港口范圍內實施了“四個一”工程,即:“每周一題”,由各基層隊結合生產實際和機械設備的特點,以技術問答的形式,每周對技術工人進行考試,考題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每月一卷”,各基層隊每月對全部技術工人進行技術考試,考試形式結合培訓情況制定答卷或人為制造“故障”現場排除,考試成績同職工年終評比掛鉤;“每季一會”,每季度召開一次技術專題研討會或設備管理現場經驗交流會,對有關技術問題進行研究;“每年一評”,對技術工人資格考核和工人技師評聘工作,每年進行一次考核評比。“四個一”工程的實施為提高技術工人整體素質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保證了技術工人培訓率達到100%。
四是加強一專多能培訓。現代港口的生產崗位已打破操作工人與技術人員的界限,要求技術工人必須具備一定的綜合技能水平,既要會使用,也要會修理,同時還需具備一定的技術革新能力。因此我們把培養生產需要的復合型技術工人作為技能培訓的重點,由原來單一工種培訓向一專多能培訓,即一人多崗、一崗多能,側重于技術操作和革新能力的綜合提高。在具體的培訓工作中我們注重專業知識的滲透與結合,注重專業工種的縱向發展和延伸,注重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與使用,鼓勵技術工人跨機型、跨工種學習技能,并在分配、待遇上予以傾斜。目前,港口系統大約有15%的技術工人獲得第二技能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極大地提高了設備和人力資源利用率,降低了人工成本,進一步增強了港口的競爭力。
五是組織職業技能競賽。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能競賽,在全系統形成學習技術、鉆研技能和崗位成才的良好氛圍。參加以高級技能為標準的市級技能競賽,獲前三名的選手可授予“*市技術能手”稱號,并可破格申報技師職業資格評審,獲第一名的選手作為市“五一勞動獎章”評選候選人,在競賽中應知、應會均合格的選手頒發高級職業資格證書。按高級工標準組織的技能競賽,經市勞動保障部門確認后,應知、應會均合格的前三名選手,可破格申報技師職業資格評審。
(三)強化技能考核,提升培訓質量。多年來,我們始終把考核作為對港口系統培訓工作實際效果和技術工人整體素質的檢驗和提高的有效手段,不走過場,力求實效。著重把好三關:
一是技術工人上崗前的“入門關”。在新工人招收中我們變招工為招生,所需人員全部從院校相關專業的應屆畢業生中招收,專業對口并持有雙證的要進行崗前安全生產、勞動紀律和技術培訓,經考核合格的擇優上崗,不合格的不錄用;專業不對口的進行理論和實際操作培訓,在考取職業資格證和操作證雙合格后方可錄用,從而保證了新生技術力量的基礎素質。
二是把好在崗人員的“提高關”。港口每年組織一次全體技術工人參加的資格考核,考核分為理論、實際操作、勞動態度與勞動貢獻三部分,始終采取封閉出題和閱卷,并嚴格考試紀律。同時將每年的資格考核工作與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工作相結合,對無證或需要升級的技術工人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合格者由*市發放國家中、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結合港口生產實際,制定了《職業資格年審試行辦法》和《工人技師管理辦法》,每年在高級技術工人中進行一次技師考評,合格者聘任為技師,享受相應津貼待遇。為鼓勵高級技術工人進行傳、幫、帶,港口還開展了師傅帶徒弟活動,簽訂《師徒合同》根據帶徒的實際效果,每帶一名徒弟給予師傅給予一定金額的補貼,較好地解決了老同志不愿帶徒的現象。
三是把好技術隊伍的“更新關”。按照《工人技師管理辦法》的要求,我們每年對技師進行一次德、能、勤、績的全面考核,突出對新知識、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培訓,考核不合格人員,不予上崗。一般技術工人連續兩年資格考核不合格則撤離技術崗位,進行培訓,經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崗。
三、有一顆培養技能人才的拳拳愛心。一是誠心招才。自覺把引進人才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時時處處做有心人。各大院校畢業分配前,及時派人前去挖掘人才;外出開會、集訓、參觀時,不忘發現和引進人才,在政策允許范圍之內,利用特殊方式招賢納才。二是公心用才。嚴格按公開、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則,重德才、看發展,重公論、看實績。建港指揮部爆破專家高兆福,港口集團破格將他提到領導崗位,并從資金、設備、技術和人才上予以扶植,使他在新的舞臺上大顯身手,帶領大家先后取得了爆破擠淤法、真空預壓法等科技革新成果,先后榮獲交通部科技英才、江蘇省“333工程”學術帶頭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諸多稱號。三是熱心護才。港口集團黨委領導經常了解職工遇到的實際困難,每年都要集中財力為一線職工辦幾件實事。對有各種專長的技能人才,在資金補助、生活待遇等方面給予特殊照顧。四是苦心留才。為把人才留住,港口先后制定了很多優惠和激勵措施。一是表彰和獎勵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對有突出貢獻的技師、高級技師每三年評選一次,對技術能手每年評選一次,當選者按《*市高技能人才評選獎勵辦法》的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在市級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前3名、省級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前6名的選手可破格晉升技師或高級技師職業資格。二是建立職工崗位技能工資制度。根據職工技能水平和實際工作業績,在工資待遇方面向技術崗位和生產一線的技能人才傾斜。對從事國家公布就業準入工種的在崗技術工人,具備高級工及其以上職業資格證書,并被單位聘用在相應技術工種崗位上的技術工人,給予80-160元的經濟補助;在市級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技術明星”稱號的,月度技術津貼標準增加100元;在省部級、國家級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技能大獎”或“技術能手”稱號的,月度技術津貼標準增加200元、300元;經培訓取得技師資格證書的,由集團和單位共同給予個人一次性獎勵(技師1000元,高級技師4000元)。這些政策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技術工人學技術、提高技能的積極性,目前,*港共有8名同志補評為省、部級技術能手,6名同志被授予“*市技術能手”稱號。
四、有一個培養技能人才的良好環境。*港口系統特別注重下功夫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使職工時時受到鞭策,處處受到熏陶,經常受到激勵。一是目標牽引。在制定謀劃港口建設發展時首先規劃育人工作,每年都要逐級理思路、搞計劃、定措施。并建立完善了黨委負總責、主官親自抓、機關合力管的責任機制,定期分析形勢,經常檢查督導,跟蹤抓好落實。二是領導帶頭。港口系統領導身體力行、自我加壓、帶頭創新、自覺以模范行為影響和感召全體職工不斷創新創優,樹立崗位成才的理念。三是廣造輿論。依托宣傳版面、港口網站、*港報、*港文集、*電臺、電視臺、報社等輿論工具,大張旗鼓地宣揚了高兆神速、唐艷等先進典型和技能人才的先進事跡,營造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精”和“在本職專業技能上求精、在相關專業技能上求通、在科技理論素質上求高”的良好格局,使打頭陣、當尖兵的思想深入人心,成為廣大技術工人一種不懈追求和自覺行動。
素質上求高”的良好格局,使打頭陣、當尖兵的思想深入人心,成為廣大技術工人一種不懈追求和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