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生產能力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時間:2022-08-05 07:48:00
導語:糧食生產能力的現狀與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五”計劃建議指出:要高度重視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穩定的商品糧基地,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十六大報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糧食生產能力,就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地區、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由各生產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穩定地達到一定產量的糧食產出能力。包括耕地保護能力、生產技術水平、政策保障能力、科技服務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糧食生產能力由投入和產出兩方面的因素構成,由耕地、資本、勞動力、科學技術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決定,由年度的糧食總產量所表現。糧食生產能力要轉變為實際產量,國家政策和供求關系等因素形成的糧食生產比較效益起決定性的作用。
一、當前我國糧食生產總體形勢及*糧食生產現狀
糧食安全歷來是各國經濟安全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對此十分關注,尤其是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糧食安全問題更加引人注目。盡管我國糧食生產獲得豐收,但是從供給和需求的角度分析,仍然處于緊平衡的狀態。即我國仍然有幾百億公斤的糧食缺口,這個缺口是需要通過進口和挖庫存來彌補的。而糧食生產的恢復需要一個過程,并且還要靠天氣,因此,這樣一個緊平衡的狀況,在今后幾年還會保持,同時,供需的緊平衡和缺口也將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糧食價格始終處在比較合理的價位。為扭轉糧食播種面積、產量連續幾年下滑的趨勢,今年,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了一系列更有力、更直接恢復和發展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這是中央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加強宏觀調控的重大舉措。由于國家政策驅動、市場價格拉動和各項工作推動的綜合作用,加上較為有利的氣候條件,今年糧食生產出現了重要轉機,糧食播種面積明顯恢復,扭轉了5年減產的局面,全年糧食總產有望超過9100億斤的預期目標。但目前出現的糧食增產帶有明顯的恢復性質,當年糧食供需還存在一定缺口,發展糧食生產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是農業所占比重較大的省份,農業人口3237萬,占總人口的75%。糧食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58%以上,稻谷產量占糧食產量的93%以上,占全國稻谷總產的8.3%,水稻生產面積在全國居第二位,水稻產量居全國第三位。糧食產值占農業產值的20%左右,糧食加工產值約占整個食品工業產值的25%,糧食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多年來,*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350億斤以上的水平,糧食產量300億斤以上,*年糧食總產量最高達到353億斤。糧食商品率為40-47%,商品量約120-150億斤。國有糧食企業收購80一100億斤,占商品量的70%左右。*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糧食商品率較高,每年調出糧食80億斤左右,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不間斷向國家提供商品糧的省份,即使在三年困難時期*也沒有間斷向國家提供商品糧。今年,在國家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利好政策的作用下,我省農民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全省糧食生產迅速提高,達到創歷史記錄的363億斤水平,比增長25.2%。但畝產水平只有340公斤左右,與南方同類型省份相比,如湖南、湖北、四川等省,我省糧食單產仍處于全國中低下水平,糧食生產發展空間很大,關鍵是如何發揮優勢,揚長避短。
二、*糧食發展的幾個階段
(一)建國后的前30年(*-*年)。*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大力推行糧食生產“四改”(旱糧改水稻、單季稻改雙季稻、高稈改矮稈、稀植改密植),糧食生產得到較大發展。播種面積從*年的3931萬畝擴大到1978年的5731萬畝,其中,水稻播種面積由3381萬畝擴大到5071萬畝;糧食單產由每畝98公斤提高到196公斤;糧食總產由77.5億斤增加到225.1億斤,主要糧食品種稻谷總產由72.3億斤增加到215.9億斤,其中,*年115億斤,1965年160.4億斤,1975年211.4億斤,糧食總產突破了100億斤、150億斤、200億斤三個臺階,人均占有糧食由*年的258.7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339公斤。
(二)改革開放后20年(*-*年)。由于實行了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大力推廣科學技術,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我省糧食生產經歷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這期間又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快速發展階段(*-1984年)。由于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糧食購銷政策的調整,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和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糧食生產持續快速增長。*-1984年糧食播種面積基本穩定在5600萬畝左右,其中水稻面積穩定在5000萬畝左右;單產從*年的每畝22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278公斤;總產由259.3億斤增加到309.8億斤,跨越了250億斤、300億斤兩個臺階;人均占有糧食由1978年的339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431.8公斤。
2、穩步發展階段(1985-*年)。經歷了前幾年糧食生產快速發展,糧食倉儲能力明顯不足,難以滿足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的需要,影響了農民進一步擴大糧食生產的積極性,糧食發展速度放慢。期間,糧食播種面積由1984年的5571萬畝減少到*年的5401萬畝,其中水稻面積由1984年的4990萬畝減少到*年的4731萬畝;但由于雜交稻等良種良法的推廣應用,糧食單產由1984年的每畝278公斤提高到*年的每畝308公斤,首次突破300公斤,糧食總產除1986年290.7億斤外,基本上穩定在300億斤以上。
3、調整與恢復階段(*-*年)。經歷1984-1985年和1989-*年兩次糧食“賣難”之后,我省糧食生產進入了調整與恢復階段。期間:糧食播種面積調減到5040一5340萬畝,比1990年減少了200-500萬畝,其中水稻面積調減到4300-4580萬畝,比1990年減少了360-640萬畝,早稻面積調減到196O-2040萬畝,比1990年減少了300-380萬畝;由于大面積推廣雜交稻和旱床育秧、拋秧、平衡施肥等新品種、新技術,糧食單產和總產仍達到較高水平,其中:*年、*年、*年糧食單產三超歷史,分別達到每畝317公斤、331公斤、336公斤,i996年、*年糧食總產兩超歷史,分別達到353.3億斤和353.5億斤。其中,*年、*年雖然遭遇較大的自然災害,糧食總產也在300億斤以上。
(三)近幾年糧食發展情況(*年以來)。進入新世紀,在全國范圍內,以糧食為代表的主要農產品出現結構性相對過剩,賣糧難和種糧減收成為困擾糧食主產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我省按照市場供求變化的情況,在基本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的前提下,積極調整糧食內部結構,大力推廣優質稻和加工專用稻,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大米生產。
*-*年我省糧食播種面積分別為4983萬畝、4898萬畝、4782萬畝,年均4888萬畝。其中:水稻播種面積分別為4248萬畝、4213萬畝、4180萬畝,年均4214萬畝;早稻播種面積分別為1760萬畝、1691萬畝、1666萬畝,年均1706萬畝;一季稻播種面積分別為469萬畝、570萬畝、616萬畝,年均552萬畝;二晚播種面積分別為2020萬畝、*萬畝、1899萬畝,年均1957萬畝。*-*年糧食單產分別為每畝324公斤、327公斤、324公斤,年均325公斤。其中,水稻單產分別為每畝336公斤、336公斤、321公斤,年均331公斤。糧食總產分別為322.9億斤、320億斤、310億斤,年均317.6億斤。其中,稻谷總產分別為298.4億斤、298.3億斤、290.3億斤,年均295.7億斤。
*年,由于全省遭受特大旱災和部分地區洪澇災害等影響,我省糧食播種面積、單產和總產全面下降。全省糧食播種面積4576.7萬畝,比上年減少205.3萬畝,減幅4.3%。單產316.9公斤,下降7.1公斤,減幅2.2%;總產1450.3萬噸,減產99.2萬噸,減幅6.4%。
*年,中央和省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糧食生產、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據統計,今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預計5300萬畝,比*年增加720萬畝。預計全年糧食產量363億斤,增長25.2%,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三、*糧食生產發展的潛力
*耕地資源較多,水田比重較大,旱澇保收耕地比重較高,氣候適宜種植水稻,現有的糧食生產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這些生產能力和潛力,只要國家高度重視主產區發展糧食生產,加強農田基本建設與改造,穩定和完善農技推廣體系與隊伍,調動農民的糧食生產積極性,其潛力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發揮。
(一)目前具有的糧食生產能力。據統計,*年末全省耕地面積為3159萬畝,糧食播種面積4576.6萬畝。歷史上我省糧食總播種面積最高年份(1958年)達6140多萬畝,水稻播種面積最高年份(1977年)達到5160萬畝。目前,我省在確保其他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的情況下,仍可調度2300萬畝水田種雙季稻、500萬畝水田種一季稻、100O萬畝旱地(含復種)種旱雜糧。按照目前不少年份達到過的單產水平(早稻畝產330公斤、一季稻450公斤、二晚380公斤、旱糧150公斤)測算,具有400億斤以上的糧食生產能力。
(二)可挖掘的糧食生產潛力
(1)中低產田改造增產潛力較大。目前,我省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比重較大,約占三分之二左右,這些中、低產田通過農田基本建設改造及水利設施完善配套,可提高單產15-30%。據測算,每改造100萬畝中、低產田,可新增1.5-3億斤的糧食生產能力。
(2)“三荒”資源開發利用潛力較大。*現有宜農、宜林的“三荒”面積達700多萬畝,可開發利用種植糧食等作物。據測算,每開發10O萬畝宜農“三荒”耕地,可新增4一5億斤的糧食生產能力。
(3)單產潛力較大。*水稻單產水平較低,常年比全國水稻單產平均水平低16%,即每畝低60公斤以上;比湖南低16.5%,即每畝低66公斤左右;比湖北、四川等糧食主產省水稻單產低30%左右,每畝低150公斤以上。由此可見,我省水稻單產提高的空間很大,只要增加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通過進一步提高良種良法覆蓋率,增加化肥等物質投入,增強抗災防災能力和病蟲害防治水平,全省水稻單產與全國平均水平縮小差距2-3個百分點,單產提高5-10公斤左右完全可能,即可新增糧食產量10-20億斤。
四、*現階段糧食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充分肯定*糧食生產取得較大成績的同時,也必須清楚的看到現階段我省糧食生產的主要問題是:
(一)糧食生產發展缺乏長效機制。多年來,我國的糧食政策一直反反復復,糧食多了沒人管,糧食少了就全社會、各部門都來抓,糧食發展缺乏長效機制,影響了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影響了主產區地方政府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作為糧食主產省,農民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種糧收入的影響,國家糧食政策好時,糧價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糧食產量增長,農民收入增加;政策不好時,糧價下跌,糧食產量逐年下降,農民增收緩慢。國家對發展糧食生產包括對農業的政策缺乏延續性和穩定性,是現階段影響糧食生產發展的主要原因。
(二)農戶種植規模偏小、比較效益偏低是制約糧食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糧食生產還是以農民千家萬戶為主,單位面積生產成本高,比較效益不如經濟作物,有限的耕地資源又限制了糧食規模生產,這樣就使糧食生產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從而直接影響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我省農民人均耕地0.99畝,戶均不到4畝,,并且每家每戶都基本平等地搭配了好、中、差地,土地的條塊分割嚴重,經營規模過小,嚴重制約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糧食主產區經濟欠發達,財政狀況不是很好。前幾年,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主要是大江大河的治理及退耕還林,用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較少,在糧食主產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就更顯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糧食生產水平的提高。由于糧食主產區經濟欠發達,財政狀況較為困難,難以拿出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影響了糧食生產的提高。
(四)農業和農村金融服務不完善,金融資本、民間資本投入不足。由于農業生產分散,農村金融服務點多面廣,金融服務成本高,國家商業銀行從農村大量吸儲,轉投到城鎮建設和非農產業。同時,貸款難現象普遍存在,直接制約了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
(五)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經過十多年來的建設,已初步建成“上下成線、左右成網”的體系。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型,一方面由于地方財政困難,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經費難以足額到位,農業技術人員工資待遇沒有保障,技術人員知識更新滯后,人才流失嚴重,造成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難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另一方面,在縣鄉機構改革過程中,部分地方采取撤并、分流、“斷奶’等簡單做法,極大地沖擊了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部門,形成“線斷、網破、人散”的局面,尤其是動植物保護等公益性服務機構不完善,造成農業技術推廣和信息服務功能弱化,農業技術和信息進村入戶率低,糧食生產潛力不能充分挖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難以提高。
(六)糧食產業化程度不高。當前,糧食生產不僅規模小,而且糧食加工、儲藏能力薄弱,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不健全,產業化組織程度低,龍頭企業少,農戶與加工收購等龍頭企業聯系不夠緊密,缺乏有效的利益聯接機制,抗市場風險能力弱。
(七)自然災害頻繁,防災減災能力較弱。*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農業災害頻繁,洪澇、干旱及農業生物災害可以說是“小災年年有,大災三六九”,我省用于農業防災減災的資金短缺,調控手段有限,農業災害保險也未建立,糧食生產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靠天吃飯。我省現有各類病險水庫3488座,其中大型水庫11座、中型153座、重點小型287座、一般?。ㄒ唬?88座、小二型2549座。病險水庫嚴重影響水庫防洪、發電、灌溉、多種經營等綜合效益的發揮,也是我省防洪安全的心腹之患,水庫一旦垮壩失事,輕則造成財產損失,重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或毀滅性的災害,還會直接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全省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52萬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21.1%,占山地總面積的35%。全省大、中、小型灌區,長期失修,工程老化損壞嚴重,導致灌溉系數大大降低,導致農田干旱缺水,供水能力下降,影響糧食產量。
四、*糧食生產發展的目標與對策措施
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關鍵是要立足于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構建起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按照全國糧食主產區的基本定位和我省“三個基地,一個后花園”的戰略目標,我省糧食生產的指導思想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山上辦綠色銀行、山下建優質糧倉、水面興特色養殖”的戰略構想為指導,按照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發展、專業化生產、區域性布局的原則,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目標,繼續大力調整優化內部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強耕地保護,提高地力,增強防災抗災能力;以節本增效農業技術為重點,加快科技創新和品種更新,提高科技含量;依托優質化和綠色化兩大優勢,提高糧食產品外銷率;加快產業化進程,努力提高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力爭糧食播種總面積穩定在5000萬畝左右,糧食總產360億斤,早稻優質品率達到80%以上,優質晚稻達到50%以上,綠色大米達到20%以上。具體措施為:
(一)積極調整和優化糧食生產布局,努力擴大優勢產區發展糧食生產。
調整和優化糧食生產布局,努力擴大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生產,是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關鍵。根據我省現有的自然條件和各地比較優勢,全省糧食主產區主要分布在環鄱陽湖、贛撫平原、吉泰盆地和贛西糧食高產片。這“三區一片”共46個縣(市、區),生產規模占全省70%以上。要集中商品糧基地、優質糧食工程、良種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農業開發、農田水利、糧儲庫建設等項目資金,加大對糧食優勢產區的投入力度。重點加強這些地區良種引育、農技、農機、土肥、植保、檢測、信息等服務體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糧食增產奠定牢固的物質基礎。46個縣(市、區)糧食播種面積力爭達到3300萬畝,單產達348公斤/畝,總產達到1150萬噸。糧食面積、總產預計分別占全省72%和74%以上,單產預計提高10公斤/畝以上。
(二)主攻單產,穩定增加糧食總產。
努力提高糧食單產,增加糧食播種面積,是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和條件。在穩定基本糧田和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大力實施科技興糧戰略,依靠科技進步,轉變糧食生產方式,通過改善水肥條件和推廣良種良法等技術性措施,努大提高糧食單產水平;五年內,全省糧食單產水平力爭每年提高5公斤/畝,總產每年提高1O億斤。同時,大力調整糧食生產結構,積極推進糧食向優質化、專用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提高糧食質量。
(三)抓緊組織對糧食良種培育、良法栽培和防災減災技術的科研攻關。
科技興糧,良種先行。為了進一步提高糧食單產,改善品質,增強稻米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要充分利用省內外科研院所的力量,積極開展水稻優質、高產、育種研究的攻關,要以提高糧食品質和產量為目標,把常規育種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挖潛品種的增產潛力,爭取培育超級稻、特優稻、專用稻和多年生稻等新品種。加強農田地力和栽培技術研究,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地力;加大病蟲害生物防治、生態控制和安全高效用藥技術研究,提高科技防災減災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全面提高病蟲害防治及時性、準確性和高效性。
(四)加大優良品種和種糧技術的推廣,建立科技支撐的長效機制。
依靠科技提高糧食單產水平,是今后中國糧食生產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核心。長期以來,農業科技為糧食增產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種種原因,近些年農業科技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較少、科研投入和推廣經費不足、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科技管理體制與機制不完善等問題越來越突出,農業科技發展及應用難以滿足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發展的需求。因此,應該把科技因素作為增產糧食的重中之重,努力轉變農業生產增長方式,建立起科技支撐的長效機制,最終依靠科技進步解決好中國的糧食問題。從糧食生產的長期實踐看,建立科技支撐的長效機制,需要緊緊扭住四個環節:一是用激勵機制來推動農業科技創新。二是用市場機制來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三是用體制改革來整合農技推廣的資源和力量。四是用政策扶持來引導農戶應用農業科技。技術推廣和示范是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基本途徑。要在繼續推廣已篩選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基礎上,根據糧食科研和生產實際,推廣一批品質優、單產高、適應性強的主導品種和優質高產、節本增效、防災減災、標準綠色四個方面的糧食生產實用技術。在優質高產方面,重點推廣旱育稀植、拋秧、施肥等技術。在節本增效方面,重點推廣旱育秧、機械化耕耘收獲、水稻免耕拋秧、直播免耕栽培技術。在防災減災方面,重點實施水稻重大病蟲害聯防聯治、綜合防治,選擇避洪防漬和抗病蟲糧食品種,推廣無公害水稻防治技術。在標準化、綠色化方面,重點推廣以稻鴨共棲為主要模式的標準化綠色大米生產技術。
(五)加強基本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入,增強糧食生產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增加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是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基礎。中國糧食生產連續幾年減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抗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造成的。因此,要盡快建立糧食生產基礎設施投入的長效機制,關鍵是要加大對連接田間地頭的小型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大糧食穩定增長的基礎設施建設,要在四個環節上下功夫:一是建立以各級政府為主體的投入機制。二是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建設項目。三是強化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的全程管理和監督。四是引導社會力量投資建設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對龍頭企業、農村社區、農民合作組織和種糧大戶投資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應給予必要的扶持。同時,鼓勵和引導包括外資在內的各類資本參與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建設。
1、加大對灌區配套及病庫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的投入力度。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國家水利建設資金應更多的投向與糧食密切相關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主要排灌設施的更新改造和水毀工程的修復。同時要加大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建設力度,搞好大型灌區的續建配套及農業供水末級渠系改造。寧可少上幾個大型水利項目,也要下決心解決好基本農田水利的配套建設問題。只有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已建成的大中型水利設施的作用才能真正有效發揮。爭取用5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我省現有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和濱湖地區機電排灌設施更新改造,同時,加快水管體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用水收費制度,形成水利工程建、管、用循環互動、良性發展的機制。
2、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中低產農田改造的力度。農業基礎設施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條件,是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要探索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新路子,認真搞好我省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要多方籌集資金,千方百計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田灌溉條件,增強糧食生產的能力。我省現有低產農田較多,要爭取在五年內使所有的低產田糧食產量提高到全省平均水平。自今年開始,我省每年將國有土地出讓金純收益的15一20%用于支持農業土地的綜合治理和開發,要用好這筆資金,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建設一批高標準基本農田,為確保糧食穩產高產奠定扎實基礎。
(六)嚴格耕地保護,穩定糧食播種面積。
發展糧食生產,關鍵是建立起耕地資源保護和有效利用的長效機制。耕地是極為寶貴、難以替代的稀缺資源,是糧食生產的基礎?;謴秃桶l展糧食生產,必須有必要的耕地面積作保障。目前,中國的耕地資源及其保護狀況不容樂觀。一方面,耕地資源少,面積只有18.51億畝,人均僅為1.43畝,*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4.91億畝,占農作物耕種面積的65.2%;另一方面,耕地質量下降,據資料反映,國家農業部對10個省土地質量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目前土壤有機質比1990年下降了0.35個百分點。從*的情況看,人均耕地0.8畝,并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隨著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土地質量也呈下降趨勢。因此,只有建立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長效機制,才能把耕地減少控制在最低限度,協調好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矛盾,不斷改善和提高耕地質量,為提高糧食產出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耕地是糧食生產發展的前提和條件。要按照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要求,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貫徹執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基本農田保護區要切實加以保護,對確需占用基本農田要嚴格依法審批;嚴格控制各類建設項目占用基本農田,嚴禁在基本農田里挖魚塘、種樹木。深入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切實解決土地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是違規征用、占用土地,以及被征土地農民安置補償問題,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嚴肅查處違法行為,維護農民利益。
(七)建立糧食生產抗風險能力的長效機制。
糧食生產面臨著自然與市場雙重風險。與世界多數國家相比,中國各種自然災害發生頻繁,市場機制還不健全,農民既缺乏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也難以規避市場波動帶來的損失。為防止糧食生產大起大落,應建立糧食生產抗風險的機制,提高種糧農民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
1、要通過制度創新,建立風險規避和損失補償機制。加快大宗農產品包括糧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險試點,在良種生產基地和商品糧生產基地逐步開展農業災害保險。充分發揮政府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支持作用,建立糧食生產保險制度,積極探索政府引導、農民投保、企業參與、合作保險、市場運作的新機制。
2、要健全糧食期貨市場,在完善現有糧食期貨交易品種運行規則的基礎上,逐步規范市場交易行為,發揮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作用。在糧食期貨市場建立的過程中,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促進政府的宏觀調控與市場的微觀調控有機結合,形成合理的調控機制,使之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這對于完善糧食價格的形成機制和國家儲備糧的吞吐都有著重要作用。
3、要大力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建立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增強種糧農戶抗風險的能力。
4、要加強與主銷區的糧食購銷合作。我省毗鄰的浙江、附件、廣東等盛都是糧食的主銷區,應加強與這些省份的合作,建立起長期穩定的糧食產銷合作關系,既要鼓勵銷區糧食企業到我省建立糧食生產基地、加工點、開辦公司,也要鼓勵我省糧食企業走出去,到銷區去開發市場,建立銷售基地。國家也要轉變政策,在銷區建設糧庫,把糧食儲備到銷區,減輕糧食主產區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