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時間:2022-08-05 08:07:00

導語: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我國目前正處在一個十分重要的發展階段。按照世界銀行的分類,人均GDP在650美元以下的為低收入國家,650~2555美元的為中等收入國家,2555~79ll美元的為中上收入國家,7911美元以上的為高收入國家。我國人均GDP在1996年超過650美元,開始邁出低收入國家的行列;去年又邁上了1000美元的新臺階,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時,人均GDP將達到3000美元,將建成中等收入國家并開始向中上收入國家邁進。國際經驗表明,走出低收入國家并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的階段,對任何國家的成長來說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階段。其突出特點是,可能保持一個較長時期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實現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明顯提高。之所以能出現這樣一個“黃金發展時期”,其內在動因至少是,隨著人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人們為“生存”而奮斗轉向求“發展”,求“享受”,不僅要吃飽,而且要吃好,更要住得舒適,行得方便,精神、文化消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這種消費結構的升級,將會引起產業結構的大幅調整和升級,促進服務業長足發展,帶動城市化加速。在這一時期,快速發展的各種基礎條件已經具備,如果處理得當,就能抓住戰略機遇期,使經濟社會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但這一時期,往往也是人口、資源、環境等矛盾突出、瓶頸約束加劇的時期,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喪失發展機遇,導致經濟增長徘徊。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發展階段,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經濟增長方式如果不轉變,從近期看,容易導致經濟增長的大起大落;從長期看,難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從更廣闊的全球視野看,不僅我國的資源和生態環境無法支撐,全球的資源也難以承受;從發展的目的看,也不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求,難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一)從近期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的需要。*年我國經濟增長9.1%,呈現出多年期盼的增長比較快、效益比較好、活力比較強的好形勢。在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和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取得這樣的成績確實不易。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經濟運行中也存在許多隱憂,實現這一增長,我們也付出了很高的代價。

一是消耗了大量資源,加劇了資源短缺的壓力。*年,我國實現的GDP,按現行匯率計算為1.4萬億美元,約占全世界GDP的4%(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會高一些),但為此消耗的各類國內資源和進口資源,經折合后粗略估算為50億噸。其中,原油2.52億噸、原煤15.79億噸、鐵礦石3億噸、鋼材2.71億噸、氧化鋁1168萬噸、水泥8.36億噸,分別約為世界消費量的7.4%、31%、30%、27%、25%、40%。由于國內資源不足,約50%的鐵礦石和氧化鋁、60%的銅資源、34%的原油依靠進口解決,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日益增大。

二是部分生產資料價格大幅度上揚,加大了物價全面上漲的壓力。對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能源等的旺盛需求,引發了這些產品價格的輪番上漲。去年12月與年初比,鋼材綜合價格由每噸3590元漲到4349元。螺紋鋼由2553元漲到3702元,漲幅達45%左右,焦炭由每噸800元漲到1250元,漲幅達56%。盡管*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僅比上年上漲1.2%,但生產資料價格總水平上漲幅度已達8.1%,其中11月和12月,分別上漲了11.4%和13%,今年1月份同比又上漲14.1%。生產資料屬于上游產品,其價格快速和大幅上漲,首先會擠壓消費品等下游產品的利潤空間,當下游產品生產企業難以承受時,必然要通過漲價釋放出來。

三是煤電油運全面緊張,經濟運行繃得過緊。去年原煤產量達到16.67億噸的歷史新高,增長15%,仍供不應求,許多電廠、鋼廠“等米下鍋”,使許多浪費和破壞資源的小煤窯死灰復燃。供電緊張地區從*年的lO個增加到*年的21個,而且缺電地區的緊張程度更加嚴重。由于缺電、缺煤,一些地區不得不重新啟用高耗能的柴油發電,又帶來了柴油供應的緊張。大量調運資源,又導致了鐵路運輸吃緊。1998年鐵路日裝車只有6萬多車,現在已經達到9萬~lO萬車,其中一半用于運煤。盡管這幾年全球新建鐵路的70%在我國,但運力仍然緊張,煤炭運輸的請求車皮滿足率只有68%。

當前煤電油運的全面緊張,有大型煤礦和鐵路建設發展滯后,一度對電力需求增長估計不夠等供給方面的原因,但從需求方面來看,主要是能源消費增長過快。這里有經濟增長、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合理增長的因素,同時也與經濟增長方式從總體上沒有轉變,特別是與鋼鐵、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生產和消費超常增長有關。*年,鋼鐵、電解鋁、水泥投資分別

增長96.6%、92.9%和121.9%。目前,鋼鐵生產能力已經達到2.5億噸,在建規模8000萬噸,全部建成后,2005年產能將達到3.3億噸,如果再加上各地擬建項目7000萬噸,總能力將超過4億噸,大大超出市場需求,特別是在建鋼材生產能力中,仍有60%左右是長線產品。電解鋁在建擬建規模500萬噸,2005年產能將達到1000萬噸,水泥產量將達到10億噸以上,也都明顯超出市場需求。這些高耗能產業生產和投資的過快增長,使電力需求大增,導致電力供應的全面緊張。近兩年電力供給是超常增長的,發電量繼*年增長11.6%后,*年又增長15.5%,去年投產和新開工的機組均超過3000萬千瓦,都創下了25年來的最高水平。火電平均利用小時已達到5760小時,是9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盡管如此,全國還是缺電350億~450億千瓦小時。從歷史上看,電力彈性系數盡管年度之間有波動,但從20年的長周期看,平均是0.81,而去年高達1.67,說明經濟的高增長是依靠電力的過度消耗支撐的,顯然難以為繼。

不從根本上改變不合理的增長方式,從近期看,不要說難以維持去年9.1%的增長速度,即使保持7%的增長,難度也很大。按經濟增長7%測算,今年發電量需要增長10%,新增發電量約1900億千瓦小時。盡管發電裝機預計投產3700萬千瓦,要滿足新增用電需要,原有機組平均利用小時還要在去年5760小時的歷史最高水平上進一步提高,電力系統安全運行形勢將更為嚴峻。按照新增發電要求,需要增加電煤約9000萬噸,并相應增加鐵路運力4000多萬噸,保障難度也比較大。目前煤炭企業總體上已處在超負荷運行狀態,采掘比嚴重失調,許多技術水平低、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特別是小煤礦大量生產,鄉鎮煤礦產量所占比重已由*年的27%上升到去年的35%。在這種情況下,若產量增加過多,資源和環境會受到更加嚴重的破壞,安全生產形勢會進一步惡化。鐵路運輸方面去年各主要干線已滿負荷運行,今年鐵路運量預計僅能增加9000萬噸,考慮電煤運輸和其他方面的運輸需求,運輸供求關系會更加緊張。

總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緩解資源約束的矛盾,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防止出現大起大落,在千方百計增加能源、資源供給的同時,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轉變增長方式方面下大功夫,進一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堅決遏制某些行業的過度投資和低水平擴張,動員全社會力量節能、節材、節水。否則,難以保持快速增長的好勢頭,弄得不好經濟會出現大起大落。

(二)從長遠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包括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其中,如何保障經濟更加發展,力爭2020年實現GDP比*年翻兩番,是十分艱巨的任務。經濟是基礎,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翻兩番的目標很難實現,民主、科教、文化、社會和人民生活等其他目標也很難實現。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能源消費翻一番支撐了前一個GDP翻兩番。再實現GDP翻兩番,即使仍按能源再翻一番考慮,也面臨很大的困難。按能源翻一番初步測算,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將達到30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22億噸、石油4.2億噸、天然氣*億立方米。僅從滿足國內煤炭需求來看,就面臨四大壓力。一是面臨煤炭精查儲量不足的壓力。煤炭生產若達到22億噸,需要精查儲量125l億噸,而目前尚未利用的精查儲量僅為600億噸。二是面臨生產能力不足的壓力。全國煤炭生產能力目前為15.6億噸,考慮部分礦井衰老報廢等因素,2020年前需要新增煤炭生產能力10億噸。這意味著今后17年要建設百萬噸級的大型煤礦1000個,接近美國目前的產煤總量。三是面臨運輸能力不足的壓力。煤炭消費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但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這種分布決定了北煤南運、西煤東運的格局。按新增10億噸生產能力中70%需外運考慮,要再建7條大秦線以及相應的港口。四是面臨環境容量不足的壓力。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分別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其中90%的二氧化硫排放來自煤的使用。繼續按目前的方式大量消耗煤炭和排放污染,不僅國內環境質量難以改善,來自國際社會的環境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面對國內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戰略,利用國外資源來彌補國內能源資源的短缺。但還必須看到,大量進口海外資源,也存在一些難以回避的風險。首先,全球資源是有限的。據有關資料,全球剩余的可開采化石能源總儲量為7800億噸油當量。其中煤炭9845億噸,石油1427億噸,天然氣156萬億立方米。極而言之,如果維持現有消費水平不變,化石能源總儲量只能維持人類消費100年左右的時間。在全球能源產量中,國際貿易量充其量不到50%,重要資源被少數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所壟斷,國際自由貿易量的比例更低,進口需求也不是可以無限得到滿足的。其次,存在著市場和價格風險。作為資源消費大國,大量進口還會導致國際市場資源價格的上升。*年,我國進口的鐵礦石達到1.48億噸,占全球鐵礦自由貿易量的61%,導致國際市場鐵礦石價格由*年底的35美元漲到*年底的100美元,上漲近2倍。由于我國大量進口氧化鋁,國際市場氧化鋁價格由*年底的180美元漲到*年底的420美元,也上漲了1.3倍。三是存在著運輸能力的保障問題。有些資源雖然海外有儲量的保障,但開采后的運輸能力也難以保障。以鐵礦石為例,澳大利亞雖然有豐富的鐵礦資源,但需要建設新的港口和鐵路,才能保障運出。*年我國大量進口資源,還導致國際市場運力緊張、運費大漲。鐵礦石海運費由*年初的每噸6.4美元上漲到年底的18.8美元,上漲1.94倍(中國一澳大利亞航線)。氧化鋁的海運費由年初的每噸12.5美元上漲到年底的30美元,上漲1.4倍(中國一澳大利亞航線)。四是存在著安全問題。我國作為一個大國,重要資源特別是戰略資源過于依賴進口,不僅涉及供求格局和價格變化等技術問題,還涉及如何打破現有壟斷格局、運輸線路安全保障等極其復雜的國際經濟、政治、外交和軍事問題,處理不好或出現難以控制的動蕩,會危及我國的國家安全。實施“走出去,,戰略,開發利用海外資源,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但并不會一帆風順,涉及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遠比想象的復雜。

(三)從更廣闊的視野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子孫后代和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20世紀的100年間,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以往歷史的總和,同時也加速了資源消耗。全球GDP增加了18倍,石油年消費量由上世紀初的2043萬噸增加到世紀末的35億噸,增加了170倍;鋼、銅、鋁的年消費量分別由2780萬噸、50萬噸和6800噸增加到8.47億噸、1400多萬噸和2454萬噸,增加了29倍、27倍和3608倍。其中,60%以上的能源和50%以上的礦產資源是由不足世界人口15%的發達國家消耗的。

進人新世紀,全球另外85%的人口將陸續進入工業化階段。從人類已經走過的歷史看,工業化的過程,是人類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加快積累社會財富、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的過程。如何解決日益緊迫的人口、資源、環境與工業化加快、經濟快速增長的矛盾,是新世紀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

目前我國人均能源、鋼、銅、鋁的消費量不到美國的l/11、1/4、l/7和1/8。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能源和主要資源的人均消費水平會進一步提高。據有的專家測算,按15億人口測算,如果我國主要資源的人均消費量達到美國現在的水平,屆時,我國年消費的能源將達到175億噸標準煤、石油47億噸、鋼6•2億噸、銅1650萬噸、鋁3000萬噸,全球能源和石油儲量也僅夠我國消費66年和30年。這是難以想象的。當然我們不能像美國那樣奢侈地消費地球上的資源,也不能因為面臨資源問題而影響我國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根本的出路在于轉變增長方式,降低工業化進程中人均累計的資源消耗水平,縮短工業化進程,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早在*多年前,我國古代思想家茍子在其《天論》中就提出:“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我國資源儲量的“本”本來就不強,竭林而耕、竭澤而漁、竭礦而采,不顧自然、不計代價、不問未來,不僅會很快耗盡國內資源,而且全球資源也不夠我們消耗。在這個意義上,如果增長方式不轉變,“幾個地球資源也不夠中國消費,,的說法,也就不那么危言聳聽了。

我們畢竟只有一個地球,地球的資源不只是我們中國人獨享的,也不只是我們當代人消費的。我們不僅要考慮當代人的生存和發展,而且要考慮我們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不僅要考慮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也要考慮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因此,無論從國內資源儲量、地球資源儲量看,還是從中華民族和全人類未來發展的要求看,我國現在的經濟增長方式及其資源消耗強度都是難以為繼、不可持續的,迫切需要根本轉變。

(四)從發展的根本目的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以人為本的需要。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通過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更多的物質產品,滿足人民的物質需要,還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提供更優美的人居環境、更清潔的空氣、更甜美的飲用水、更綠色的食品,使人們擁有更健康的身體。

粗放的經濟增長,是低效益的增長,使人們得不到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收入增長;粗放的經濟增長,是高消耗的增長,必然導致過度向自然索取,生態退化和自然災害增多,從而使社會財富減少;粗放的經濟增長,是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長,必然會給人民健康帶來極大的損害。由于大氣污染,我國約有l億以上的人口每天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因空氣污染導致每年約有1500萬人患上支氣管炎。水污染使飲用水安全遭受威脅,可能導致各種疾病。固體廢棄物的堆積不僅引來大量寄生生物,而且其滲漏液還會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各種污染導致的食品污染已成為我國食品安全中一個日益突出的現實問題。一些地方出現的許多疑難怪病和職業病,都與環境污染有關。人是最寶貴的資源,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身體健康的需要,也必須切實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