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強國戰略思考
時間:2022-09-17 05:40:00
導語:人才強國戰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人才資源是生產要素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人類智慧和能力的發展,決定著物質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只有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人才保證。
一、要深化對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認識
人才是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在認識上要從三方面來深化:一是要把人才工作放在國際形勢發生廣泛而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來思考和把握。能否擁有大批具有高素質的人才,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科技創新上的優勢和在競爭中的主動權。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才國際化的態勢日趨顯現,世界各國紛紛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爭奪和占有國際人才資源。形勢逼人,不進則退。對此,我們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奮發有為的狀態,腳踏實地的作風,立足大局,著眼當前,把人才工作放到國際大背景下去考慮、去謀劃,爭取在國際人才競爭中贏得主動權。二是要把人才工作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起點上來思考和把握。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很大程度上將依賴于各個階層、各條戰線的人才充分發揮作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大力培養造就各類高素質人才,是落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人才保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大計,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它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又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要牢固樹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觀念,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努力營造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社會環境,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三是要把人才工作放在黨的“三支人才隊伍一起抓”的大格局中來思考和把握。要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推向前進,不僅要努力造就一支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的黨政干部隊伍,而且要努力造就一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善于在市場競爭中辦好企業的企業家隊伍,還要努力造就一支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專家和其他各類人才隊伍。這既是黨的人才政策的重要體現,又是新時期人才工作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的內在要求,更是在現階段形成人才工作合力的有效途徑。
二、要創新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機制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了人才優勢,誰就擁有了競爭優勢。從一定意義上講,人才工作的活力取決于體制和機制。因此,一是要建立適應性強的人才機制。在工作方針上,要圍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人才保證”這個方向,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適應我國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工作內容上,要處理好宏觀管理與微觀管理、物質激勵與精神鼓勵的關系,堅持黨政人才隊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和專業人才隊伍三支隊伍一起抓。在工作布局上,要以深化人才管理體制改革為途徑,開發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抓住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環節,形成一支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新老銜接、充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隊伍。二是要健全培養機制。要確立終身學習觀念,引導社會、單位、個人共同參與人才教育培訓投資,建立分層次分類培養機制,促進各類人才思想觀念的更新、能力水平的提高和內在素質的開發。著眼于“靠得住、有本事”,建立以理論基礎、世界眼光、戰略思維、黨性鍛煉、業務能力為框架的教育培訓內容體系,加大黨政機關干部的教育培訓力度;著眼于增強把握市場經濟能力,加大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培養力度,按照高起點、國際化的要求,以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為重點,開展職業資格培訓,加速培養一批能取得國際通用職業資格、適應國際競爭的優秀人才;著眼于加快知識更新,培訓創新能力,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三是完善吸引人才的機制。按照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加快打造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環境,大范圍遴選優秀人才,構建以競爭擇優為主導的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充滿活力的管理機制。健全引才引智通道,滿足當前需要與儲備今后需求相結合,敞開大門接收高等院校畢業生,大力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加快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依托項目聚集人才,完善人才柔性流動政策,通過人才流動實現項目合作和成果的轉化,通過產業基地、技術創新基礎建設,吸引各類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來創業。引入市場機制,積極推進企業資本所有者與經營者分離,加快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市場化、職業化進程。四是建立激勵機制。要著眼于人才個體效能的充分發揮,建立勞動和貢獻相適應的薪酬、保障制度,調動人才的創業積極性;要著眼于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社會環境,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要重視、信任人才,放手使用人才,著力使人才充分享有實現自身價值的自豪感、貢獻社會的成就感,得到社會尊重的榮譽感。
三、要制定強有力的人才強國措施
一是建立人才市場體系。建立健全市場準入制度,支持、鼓勵民間資金、外資投入人才市場,整合人才信息資源,逐步建成統一、分類的人才數據庫,定期客觀、真實的人才供求信息,形成人才市場的供求導向機制。加強人才市場監管,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二是健全社會保障和法律保護體系。全面落實和完善企事業單位各類人才的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鼓勵社會各界在醫療、購房、交通、文化娛樂、子女入學入托等方面給予高層次人才優惠待遇。對承擔國家重點工程、涉及國家秘密和企業核心技術或商業秘密的人才依法實行保護。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大對人才在科技承包、項目承包、技術服務、創業、兼職、流動等活動中合法權益的法律保護力度,營造良好的人才保護法制環境。三是建立多樣化人才開發投入體系。積極鼓勵社會資金和外資以多種形式投資人才培養,發展民辦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等,按合同約定享有相應權益。國有企業用于職工教育培訓的經費應得到保證。鼓勵社會各界通過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科技下鄉等,進行農村實用技術、勞務輸出培訓和農村人員培訓。設立政府人才開發專項資金,加大對繼續教育、技能型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培訓的投入。四是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以業績為重點,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各類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科學的社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建立以公開、競爭、擇優為導向,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選拔任用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場服務體系,形成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的機制。五是建立人才流動和人才資源轉化體系。大力推行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制,鼓勵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流動,積極推動人才“柔性”流動,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知識、技術、成果、專利、管理等要素,在國家沒有明確限制的一切領域投資創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大力推行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進一步深化職稱改革,推進職稱評定社會化,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獎勵為主體、社會力量獎勵為補充的多種人才獎勵制度,重獎優秀人才。
四、加強黨對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領導
人力資源開發和能力建設是一項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大局和未來發展的大事,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制定政策、整合力量、營造環境,努力用事業選拔人才、用環境凝聚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堅持任人唯賢、唯才是舉,使各類人才創業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建立統分結合、協調高效的工作機制,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格局。進一步樹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尚,努力營造有利于各類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中,各級黨委、組織人事部門、各級領導干部擔負著特殊的歷史使命。要有識才的慧眼、用才的氣魄、聚才的方法,善于用偉大的事業凝聚人才,用崇高的精神激勵人才,用真誠的感情關心人才,用適當的待遇吸引人才。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抓好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工作,不斷提高識才、用才、愛才、聚才的水平,知人善任,廣納群賢,營造出一個有利于培養、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的機制和環境,為優秀人才的成長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創造更為良好的條件。
- 上一篇:集團人才資源調查報告
- 下一篇:集體經濟調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