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體制改革過渡期電價思考
時間:2022-09-24 01:02:00
導語:電力體制改革過渡期電價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是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過渡期。過渡期的主要任務就是建立起一個全新的電力市場價格體系。在新的價格管理制度尚未確立而舊的管理制度正逐步退出之際,各地的電力企業都自行調整了一些收費項目,各級政府部門也不斷推出一些臨時政策以調整各方面的關系。同時,中央也在會同各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希望盡早制訂出理想的電價政策。
電力改革過渡期出現的新形勢新局面,過渡期的電價政策,過渡期如何制訂新電價政策,都密切地影響著電力企業現在和將來的經營、發展乃至于生存,值得電力企業、政府部門和全社會認真研究。
電力體制改革過渡時期的電價走勢
一、引起電價走低的因素
電價走低是改革的動力、目標,也是改革的必然結果。以下因素可導致這種結果:
1、發電企業在順應“競價上網”的形勢,在科技上、規模上、管理上加大投入,降低了發電成本,引起電價降低。
2、在過去電力緊張時,推行“集資辦電”政策期間,國家及地方政府對所建電廠實行所謂“回報先保,拍著胸脯簽約;成本全包,敞著日子花錢;價格找齊,追著政府定價”的方針,導致電價不斷增高的因素會消失,導致電價降低。
3、電力市場競爭激烈,加之電監部門嚴格監管,電力企業利潤空間壓縮,電價降低。
4、電網企業在不斷的改革中,加強管理、降低線損、降低成本、電價降低。
5、由于西電東送,打破市場壁壘,開發了電力市場和電網,使電力資源配置得到優化,供、受電雙方都得到好處,電價降低。
6、農村電力體制改革,農村電網改造“兩改”完成后,農電管理加強,線損降低,引起電價降低。
7、地方政府為增加地方的招商引資能力,出臺電價優惠政策,使電價降低。
8、由于電網企業之間的為開拓市場發展負荷,采取各種各樣的優惠辦法,使電價降低。
9、實行扶助農村、扶助城市低保戶政策,電價會降低。
10、實施大用戶向發電廠直購電,可使電網企業在競爭中將銷售電價降低。
二、引起電價走高的因素
電價走高是市場規律的反映,也可能是由于不當的決策所致。以下原因可以導致電價走高:
1、競價上網過程中再度出現類似**年夏天一樣的供不應求的局面,電力市場的實時電價會上升,引起整個電價上升。
2、一次性能源漲價,燃料運費漲價,引起電價上升。
3、對發電廠的污染限制越來越嚴格,發電廠不得不加大環保方面的投入,引起發電成本和電價上升。
4、城鄉電網改造,投入的大量資金,進入了向銀行還貸付息期,電網企業成本增加,引起電價上升。
5、農村電網改造、配置調度自動化系統、推行營業窗口標準化、營業管理自動化、實行抄表到戶,而農民的實際消費電量又毫無顯著增加,因而導致縣級電力企業投入與產出比差加大,引起農村電價反彈、上升。
6、由于電網經營企業改制為輸電、配電、售電三級公司,環節增多,成本費用增加,電價因此上升。
7、由于農電兩改后,接收的地方固定資產和新投入的固定資產大幅度增加,每年提取的折舊費、維護費也增加,縣級電力企業成本增加,農村電價因而上升。
8、由于“供電貼費”被取消,電網建設費用改為銀行貸款,增加了利息支出,增加了成本,各級電價因此上升。
電網經營面對的風險
從前面的分析表明,電力體制改革過渡期中,電價可能發生千變萬化的局面。上網電價走低,銷售電價走高,利潤空間就會加大,對電網企業就十分有利。反之,上網電價走高、銷售電價走低,對電網企業就意味著利潤空間被壓縮,就意味著虧損??傊?,在過渡期,電網經營企業將遭遇到許多風險,分析起來,大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原因造成電網薄弱局面,使電網企業先天不足。眾所周知,長期以來國家對電力企業的管理是“重發輕供不管用”。特別是前10年,為了緩解全國缺電局面,國家加強了電源建設,緩解了供求矛盾,甚至出現電力的暫時過剩。但是,在城鄉電網方面的投入卻少得可憐。廠網分開后的今天再來補課,必然導致電網企業大舉借貸,一獨立上陣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二、我國傳統的管理方式致使輸配電業務的利潤空間狹小,在過渡期制訂輸配電電價時將會產生慣性影響。多年來的傳統做法中,輸配電部門在統一核算的發供電企業中是微利甚至是“倒貼”的部門,實為發電廠的附屬機構,沒有獨立的財務決算,以收支兩條線的方式靠上級“撥款”過日子。輸配電業務環節沒有獨立的價值形式。今后要取得自身的獨立價值,勢必要削弱發電環節的價值形態,遭遇慣性力量的反作用,不利于得到公正的輸配電價格。
三、改革過渡期中,首先放開發電廠的上網電價,競價上網,上網電價出現隨行就市,自由波動,而用戶側的銷售電價卻沒有建立相應的聯動機制,收購電價的波動不能通過調整銷售電價來平抑,電網企業因此會遇到巨大的自身無法消化的市場風險。例如燃煤、油料及運費的不斷漲價、電力供需矛盾的加劇、類似**年夏天高峰負荷時期的電力供不應求等,都會導致上網電價上揚,而銷售電價卻不能隨行就市。這就影響了電網企業的利潤、生存,投資商也會對電網建設失去興趣,電網也更難從社會上得到融資求得發展。
四、農網改造工程贏得了民心,卻讓電力企業背上了包袱。眾所周知,農網改造工程是國務院前些年制定的政策,目的在于改善農村供電設施,讓農民都用上電、造福農民、發展農村經濟、縮小城鄉差距、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推動城鄉經濟共同發展。但從貴州農村的實際分析,由于山區經濟的貧窮落后,農民的電力消費沒有明顯的增長。相反,卻使各縣電力企業的營業運行管理費用大幅度上升,嚴重威脅山區縣級電力企業的生存。
五、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實行同網同價政策帶來的風險。農網改造的目的,本質是保證農民有電用、有充足可靠的電力供應,并且用得起電。是國家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措施。為改造農村電網,在一、二期農改工程中,全國電網公司已舉債3000億元人民幣。現進入“同價階段”。怎么“同”、按什么標準“同”,是“同價政策”的關鍵。有的地方經濟較發達,當地政府把同價點定在較高水準上。如山東,實際上是將城市居民的低電價提升到了農村的高電價價位上,以此補償電網企業的還本付息成本。又如貴州,當地政府是把農村居民的電價降至城市的水平,這就造成了一個危機。
以貴州省務川縣電力局為例:
**年4月,省物價局下文“同網同價”,該縣農村居民用電價格由每千瓦時0.65元降至0.403元,降幅為38%,縣城居民的電價則從每千瓦時0.48元下調至0.403元,降幅為8%,這兩部分電量共占該企業總電量65%。為此,預計到年底止,全年將因電費減收及成本增加而虧損400余萬元。
再如貴州習水縣,同價后,電價由每千瓦時0.52元降至0.403元,至年底將減少收入300萬元。與此同時,按省物價局的同一文件規定執行,其從電網上下網的電價每千瓦時卻上漲了每千瓦時1.92分人民幣,致使多支出100萬元。兩相合計,**年的虧損額為400余萬元。
貴州這樣的縣份不在少數。如經濟發達、人口最多的遵義縣,經測算**年虧損600萬。而遵義網區內的12個獨立縣級供電企業的總虧損額將是4000萬元。由于農改后運營成本增加,營業收入不增反降,職工工資不能保障。被迫實行減人增效,結果又影響了鄉鎮供電站的安全生產和優質服務。于是自行采取措施,暫停戶表改造,以減少政策性虧損的面積。但又引起了“農改”尚未到位的村民的埋怨和不滿,削弱了“德政工程”的美好形象。
六、地方政府根據地方利益制定電價優惠政策帶來的風險。地方政府為了營造招商引資環境,吸引民間資本,境外資本前來投資、開發,本能地使用物價管理杠桿。投資環境改善了,但卻犧牲了電力企業的利益。由于地方政府“壓低”的是電力銷售電價,對發電企業的上網電價并未觸動。因此,收益損失就全由廠網分家后的電網企業來承受了。以遵義供電局為例,近年來因優惠電價而減少的收入每年由7000萬元到11000萬元不等。**年,由于省經貿委出臺了在某工業園區擴大優惠電價范圍的文件,導致供用電雙方在讓利問題上發生矛盾沖突,嚴重時釀成了市供電局和省電力公司被沖擊的事件。
七、無序的價格戰導致電網企業兩敗俱傷。前些年,缺電局面扭轉后,電力出現富裕。為了能使新建的發電廠開足馬力,各地電力公司都千方百計開拓和培育電力需求側市場。提高電力質量,改進服務作風,主動降價優惠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手段。某省電力公司還推出了“小利潤、大市場;舍利潤,求市場”的方針。這方針的確促進了當地電力事業的大步發展。數年中,該公司逐漸把蛋糕做大,從一個年發電量100多億的省級企業,迅速躍升為裝機70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400億的、在西電東送中處于強勢的電力企業,省內外的用戶都得到了實惠,該省的地方經濟也得到了顯著的拉動。電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通過降價的方式向用戶讓利,擴大市場份額,造成供需雙方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應該是正?,F象。國家對電力體制改革,本意也和對電信企業的改革一樣,促進市場競爭,讓全社會都共同獲益。
但時至今日,這種做法已造成了無循競爭。
電網企業之間以優惠電價吸引用戶的“價格戰”已在省際之間、地市之間、縣級電力企業之間蔓延。過度的優惠讓利,以低于物價部門定價的標準讓利,最終損害的是整個電網企業的利益,最后損害的是國家的利益。而且進而又引起了更大范圍內的高能耗企業之間的不平等競爭,擾亂國家的產業結構政策及產業調整方針,引起更大的社會風險。
防范措施
任何改革,都是有風險的,都是有成本的。電力體制改革亦然。電力體制改革是全國性的,其風險防范亦應是全國性的,從中央到地方都有責任防范這次改革帶來的風險,以保證分開后的廠、網都能盈利,都能發展,從而確保電力體制改革的成功。我們認為,主要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首先,各級電網企業都要顧全大局,認真執行國家電力價格法律、法規和政策,確保新舊電價體制平穩過渡,促進電力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各級政府部門、各級電力企業,都不得超越價格管理權限制定銷售電價,不得擅自擴大優惠電價范圍和提高優惠電價幅度。各級電力企業必須把價格的競爭轉變為電能質量、服務質量的競爭。
二、作好電價上漲的心理準備。因為從電價結構看,現行的輸配電價格不足以履蓋其成本,輸配電企業是處于虧損狀態的。另一方面,現行的上網電價中,國電內部電廠的上網價比外部電廠還低,電價向上推動的內在因素早已客觀存在。按實際成本提高電力銷售價格,應算作對電力企業長期欠賬的清償,也是啟動改革必要付出的成本。特別是**年夏天的缺電局面加劇了電力供矛盾,會比供過于求時期進行電力改革付出更多的代價。
三、建立銷售電價補償機制。按照“放開發電側上網電價、銷售端實行政府定價”的既定原則,電網企業必將面對巨大的市場風險。平抑這種風險有三種方式:
1、實行銷售電價與上網電價聯動的機制,即上網價漲則銷售價亦隨著漲,反之亦隨著降。上網價隨時變動,銷售價則可作滯后跟進變動,且變動周期也可適當延長一些,以此適當造成緩沖。同時還要向社會公開價格變動的原因,使用戶享有價格知情權。
2、將政府傳統的“統一定價”改為“最高限價”或“最高限價+最低限價”,這等于是“放開政策”與“限價政策”兩者的結合。如此,既可保護電力用戶的正當權益,又可防止電網企業隨意降價,擾亂市場,既可保護電網企業不發生重大虧損又可保證國家資本的保值增值。
3、建立電價浮動風險基金。在發電側電價放開,銷售側實行限價時,電網企業的盈利可以是正,也可是負;也可獲得超額利潤,也可能發生大面積虧損?!帮L險基金”的本質是,當其獲利超過某個合理界限時,將其超出部分劃入“風險基金”,而當其虧損到某個限度時,則從“風險基金”中劃款加以填平。如此,電網企業就既不會被餓死,也不會被脹死,而銷售電價也可保持相對平穩。風險基金應單獨開戶,受電監會監管。
四、定電網企業的利潤標準、成本標準時,充分考慮其加強電網建設和提高電能質量、服務質量的積極性,將下列項目納入成本正常開支:
1、為提高電能質量及可靠性而投入資金的電網建設改造項目。
2、為提供優質服務而投入的調度綜合自動化、營業自動化等硬件及軟件項目。
五、制定上網電價時,除了考慮發電廠方面的因素外,還要加入電源點距負荷中心的距離即負荷潮流和傳輸損耗。也就是說,上網地點不同,同質的電量也不能同價。
六、在制定銷售價時,也比照上網電價分為二部:容量電價、電量電價。將電力銷售中的容量占用即無功損耗與發電廠的備用容量對應協調起來,以利于管理。
七、農網改造工程所用資金,由電網企業“統貸統還”改為財政拔款。因為農網改造是針對農村的扶貧工程、“德政工程”、非盈利工程。電網企業在電量、盈利都不能明顯增長的情況下,為這筆大額貸款還本付息,必然影響電網企業的盈利,也等于影響了電力企業這個強大的國有支柱產業的利、稅上交。
八、對農網改造的方針作適當的調整。對于那些高度分散在大山深處的惡劣生存環境中的農村居民來說,農改既費時、費錢、費力,改好后也難于管理。且用電安全性、可靠性也不高,一時又還難以見到脫貧致富的成效。因此,應該配合國家“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牧”的政策實行移民搬遷。電網企業哪怕對多數新移民點供電設施建設作無償投資,其花費也要少于原計劃的農網分散改造。
九、加強對電價的監管。電力體制改革后,電監會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對電價的監管上。電價管好了,發電側、用戶側的秩序就能正?;?。價格杠桿就能真正起到電力市場調節的作用。管好電價,不能簡單地把審批權從一個政府部門轉到另一個部門。在建立起新的電價機制后,重要的就是監督,即時查處隨意漲價和隨意“優惠”降價的違規行為,從而保證新建立的電力市場在發電側、需求側公平合法地競爭,健康地發展。
- 上一篇:供電有序五字措施
- 下一篇:城鄉電價同網同價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