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創新經驗交流
時間:2022-10-05 03:23:00
導語:德育創新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黨的上,中共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決定。學校作為培養人的場所,是引領社會發展與文明的重要基地,學校教育理應擔負起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任,加強和諧校園的創建。在創建和諧校園中,如何使德育工作適應構建和諧校園的要求,進一步深化拓展創新學校德育工作,是當前德育工作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學校德育工作要從理念、內容和方法上創新,以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新理念,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校園的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是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師生之間應該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要做到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寬容、平等地對待學生。這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自己的道德素養不斷提升;二是教師要全方位關心、愛護學生,充分尊重學生,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及道德終極價值關懷的實現。傳統的德育目標是糾正學生思想、行為上的偏差,起到教育、規范的作用,而“以人為本”的德育新理念是強調學生具有自身的尊嚴和人格,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要貫徹這一理念,教師與學生角色的準確定位非常關鍵。首先,在德育過程中,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教師不僅要善于激發每個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學生從被動的受教育者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和自我教育者,而且要把這種“人本”思想體現在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關心、幫助、尊重和激勵上,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積極引導學生道德的發展方向。其次,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德育教學活動中成為主角。這不但會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還會增強學生的價值感和成就感。這樣,原先那些社會要求就會轉化為學生的自我要求,那些外在的道德原則和社會規范就會內化為他們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準則,從而使他們成為德行高尚的人,成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者。
二、促進學生道德知識、道德能力和道德素質的全面發展,為和諧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道德知識是道德能力發展和道德素質提高的基礎和前提。學校德育是教育學生“怎樣做人”的,即教學生學會做人。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只是大學生服務社會的一種手段,而學會做人則是他們的立身之本。因此,我們首先要教育學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識,明確相應的道德規范。
道德能力是對道德知識的吸收、消化和發展。學校德育不是簡單地傳授道德知識、機械地灌輸現成的結論,也不是一味的政治性說教,更不是用舊有的、傳統的條條框框去約束人、禁錮人和束縛人,而是通過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識,來培養學生的道德能力:在面對道德是非時,學會判斷;在面對道德困惑時,學會取舍;在面對道德沖突時,學會選擇;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正確對待他人;發展自己的道德辨析力、判斷力、選擇力和創造力,形成健康、豐富、和諧與發展的精神世界,使之能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高素質人才。
三、實現德育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首先,學校德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各個方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因此,要動員更加廣泛的社會力量介入學校德育工作,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橫向協調的德育網絡系統,共筑良好的社會育人機制,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學生健康成長的有利局面。其次,僅就在學校內部而言,德育則貫穿于學校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各個環節當中。因此,學校的每個工作人員都要樹立“德育工作,人人有責”的意識,把自己的工作納入德育內容的體系,充分發揮德育的合力作用。再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要充分發揮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優化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將傳統枯燥的“思品”課變得融思想性、理論性、趣味性于一體,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得到精神的凈化。為此,要協調好“聽、說、讀、看、寫”諸多環節(“聽”即聽老師的講解、其他學生的發言和專家學者的報告;“說”即組織學生演講、辯論、討論等;“讀”即指導學生讀名家名作及有一定影響的新人新作;“看”即組織學生觀看影片、光盤,到企業、福利院、社區參觀等;“寫”即讓學生把自己耳濡目染的有意義的事情寫出心得),在寬松與豐富的環境中發展個性,完善人格,健全人性。
依托學校所處的地域優勢,大力加強德育實踐基地建設,同時要讓學生走向社會的大課堂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采取“課堂——基地——社會”等小、中、大三個課堂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實現學校德育與家庭、社會教育的協調發展,德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的協調發展,學生外部教育與自身教育的協調發展,從而形成學校德育的良性循環,最終實現學校德育的可持續發展。
- 上一篇:市委全體會議講話三
- 下一篇: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