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資源思考
時間:2022-10-09 03:56:00
導語:人才資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康大業,人才為本。加速農村小康建設步伐,實現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關鍵在于著力開發農村人才資源,建設一支面向農業、立足農村、實用型、普及化、數量充足的農村人才隊伍。著眼當前,筆者認為開發農村實用人才資源應重點從以下幾個環節著力。
農村人力資源豐富,實用型人才分布廣,數量大,開發前景廣闊。開發農村人才資源,關鍵就是要網絡社會資源,把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人才資源優勢。因此,開發農村人才資源,事先要摸清資源,做到資源情況清楚,開發重點明確。各級人才管理與服務部門要結合各地實際,拓展人才開發空間,把農村實用人才切實抓在手上,在深度挖掘上下工夫:一是全面普查,網絡資源。在普查對象上,把農村各類“土專家”、“田秀才”、“致富能手”、“能工巧匠”、“企業能人”,以及過去所說的“九佬十八匠”等實用型人才,納入到農村實用人才范圍。
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農村大多屬于單干行為,處于封閉型生產與經營狀態,獲取知識和技術的渠道比較狹窄,技能提升的速度比較緩慢。因此,要把快速提高農村實用人才的技能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切實加大培訓力度。一是對有一定文化和技術的農民,要本著“送得出、回得來、用得上”的原則,把他們選送到有關技術院校學習和深造,開展系統性培訓,定向委托培養,提高其科技創新與推廣能力。二是對有科技意識的農民,要以縣鄉黨校、職校、成人學校為陣地,采取集中教學與分散指導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實用型技術培訓,提高其實際運用和推廣能力。三是對下地動手操作的農民,要以示范基地、村級電化教室為陣地,經常組織專家、農業專技人員到田邊地頭進行現場示范,結合電教內容進行通俗講解,開展針對性培訓,提高其實踐操作能力。
當前,農村實行產業結構調整,已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數村一品的農業生產格局。引導農村人才創業、立業、興業,關鍵在于引導。一是方向上“引”,要把戰略性結構調整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線,因地制宜出臺優惠政策,加大資金、科技、人才、智力支農扶農力度,通過政策導向作用,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生產布局,調整農產品結構,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使農村實用人才創業。二是在發展上“扶”,要立足向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市場化的方向發展,政府要著力于市場的宏觀引導,各相關職能部門要為農民搜集市場信息,本著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的原則,選擇發展方向,通過多種途徑成立農業產業技術合作產業協會等形式,為農村實用人才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扶持農村實用人才立業。三是在服務上“促”,要建立農村人才工作領導責任制,實行干部聯系農村人才制度。
由于獲取利益的獨立性,所以,在農村中,擁有一技之長的人思想相對保守,示范帶動作用發揮不充分的現象較為普遍。因此,需加大激勵措施,鼓勵農村實用人才多做貢獻。一是實行經濟激勵。利用經濟手段,設立科技創新獎、科普推廣獎、書報津貼獎等措施,重獎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鼓勵農村人才發揮作用,帶領群眾共同致富。二是實行政策激勵。在制定農村政策時考慮農村人才需求,通過優先培訓、職稱評定、提拔使用、福利保障等手段鼓勵農村人才大膽創業,多創造財富。三是實行榮譽激勵。充分利用現代宣傳媒體,廣泛宣傳農村實用人才的業績、經驗、成果。通過選拔確認、冠名表彰等措施讓農村實用人才有影響、有地位、有榮譽,在全社會營造人人尊重農村人才、人人爭當優秀人才的社會氛圍,鼓勵農村人才大顯其能,多貢獻智慧,多創造財富。
農村人才在實踐中探索的技術創新成果、技能絕活等,還要在加強培育、市場轉化、科學利用上下功夫,讓其在繁榮農村經濟中發揮作用。
- 上一篇:村級組織建設調查思考
- 下一篇:任制試點調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