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實效性思考
時間:2022-10-11 05:18:00
導語:思想政治實效性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給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要求,切實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當前必須認真面對和積極探索的緊迫課題。
一、當前在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時代的發展,環境的變化,使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許多新的矛盾和挑戰,對這些矛盾和挑戰,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諸多不適應,其實效性受到很大的沖擊和影響。表現為:
一是感情不到位。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就是做情感溝通的工作。但從實際工作來看,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領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情感不到位的問題。首先是政治工作者本身情感不到位。主要表現為對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信心和激情,不能從“生命線”地位和作用來認識思想政治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導致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多時候被有意無意地置于可有可無的從屬和支配地位。其次是在做工作的過程中,對他人的情感缺位或越位。其表現要么是“寡情”:不關心群眾的思想和生活,對群眾缺乏熱情,說話簡單生硬,嚴重傷害群眾的感情。要么是“濫情”:不堅持原則,感情用事,對錯誤傾向和一些無原則的要求,礙于情面,不批評、不制止,反而搞安撫、許愿,講哥們義氣。這不但沒有發揮“情”的積極作用,反而褻瀆和玷污了同志感情,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和作用。
二是理端不服人。以理服人是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基本方法。但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說理過程中,不能做到因人說理、因時釋理、因事論理,使好端端的道理說出去變了味,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還適得其反。
三是義利不統一?!傲x利統一,德惠共求”,這是社會主義的義利觀。做思想政治工作也一樣,既要重視精神動力的作用,同時又不能忽視物質利益的原則。但在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那種片面強調精神作用而否定物質利益的“精神萬能論”和片面強調物質利益而否定精神作用的“唯物質論”均有市場。二者都遲滯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影響到了實效性的發揮。
四是言行不一致。知行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影響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好壞的根本所在。實際工作中,知行不統一,言行不一致的問題在思想政治工作領域依然存在。如,有的人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要求別人是一套,要求自己又是一套;臺上說與臺下做不一樣,等等。這種言和行不一致,說和做相矛盾的做法,群眾從心底反感,對思想政治工作產生了極大的對抗心理,嚴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說服力和可信性,使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陷入被動。
引發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在“四個不適應”上:一是思想觀念不適應。受原有體制的一些封閉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影響,習慣于用舊的思維看待新生事物,對時代環境認識不清,把握不準,對社會發展帶來的新情況、新變化、新機遇,不關心,不研究,甚至自覺不自覺地把一些“左”的東西當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來繼承,動輒把犧牲奉獻當作解決問題的“殺手锏”,把“正確對待”視為解決各種復雜問題的“靈丹妙藥”。觀念陳舊,思維方式老化,直接導致思想政治工作與當前社會發展不合拍,影響了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能力素質不適應。思想政治工作要靠真理教育人和塑造人。其成效如何,不僅取決于工作內容的真理性,同時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素質有很大關系。但從實際工作反映來看,部分同志能力素質與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不適應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理論功底差,知識面較窄,思維層次不高。對思想政治領域引發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分不清是非,拿不定主意,提不出對策。致使大道理講不實,難道理講不清,歪歪理又駁不倒。思想問題化解不了,棘手問題處理不了。很難擔當起新形勢下一名政治工作者的責任。三是工作方法不適應。
二、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對策
如何增強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這里既有觀念更新的問題,也有改進方法手段,提高能力素質的問題。筆者在這里僅從思想政治工作的情、理、利、行相統一的側面談點個人的粗淺看法。
(一)動之以情,是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重要前提。這里的情,是指在溝通、理解、信任的基礎上,做到感情的到位。動之以情,到底情動何處?當前應主要圍繞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把感情真正動在解決群眾的各種現實思想問題上。實現這一目標,除端正根本態度,掌握基本方法外,還需要把握好“動情”的藝術:
一是要在解決形勢變化和政策調整反映出來的思想問題時動“實情”。要用心熟悉基本情況,留心觀察細微變化,潛心探索內在規律,真正把握思想脈搏,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進行耐心細致、堅持不懈的說服教育,做好解疑釋惑、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
二是要在解決個人家庭困難引起的思想問題時露“真情”。情系群眾,心想基層,誠心誠意地給別人以溫暖和關愛,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真情”體現。要下功夫把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同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立足于現有條件,發揮組織優勢,依據政策制度,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
三是要在解決個人理想前途上出現的思想問題時注“感情”。在一些關系個人理想前途和切身利益問題上,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僅要給人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還要從感情上及時給予接近、體貼和幫助,將心比心地想著對方,引導對方既看到他們自身的優勢,又使他們看到單位和社會的需要。從而盡量做到個人理想和工作需要較好地統一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從情感上喚起和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振奮精神,心情舒暢地努力工作。
四是要在解決內外關系方面反映出的問題時傾“熱情”。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動介入,以滿腔的熱情、平等的身份和討論的方式與工作對象探討問題、交流思想。通過自己的熱情與行動去感化人和激勵人,真正讓對方感到舒心、順氣,為疏通思想,化解矛盾,營造和諧融洽的心理氣氛創造條件,進而根據對方的真實思想反映,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五是要在解決道德原則方面的問題時去“私情”。要敢于堅持原則,打破情面,善于從講政治、講正氣的高度對一些違紀違規問題給予揭露和批評,通過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時抓住苗頭,加強道德、紀律和法律教育,切實提高人們反腐蝕斗爭的能力。
(二)曉之以理,是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有效方法。曉之以理,就是要寓情于理,以理服人。通俗地說,就是要將大道理轉化為群眾聽得懂、記得住、能管用的,能促進人內心精神升華的“小道理”,讓人感到親切、實在。要做到這一點,須在“講理”上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曉之以理,要堅持因人而異。倘若不看對象,不分層次,千人一個理。這樣做思想政治工作,既缺乏現實針對性,又缺乏理論說服力,是不會發揮應有作用的。只有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人而異地講道理,做工作,這樣講出來的道理才可能最大程度地被人們所接受,思想政治工作也才可能真正收到實效。
其次,曉之以理,貴在平實可信。樸實的話最能打動人。近年來,許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堅持把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轉化為群眾愛聽易懂的小道理、實道理,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群眾樂于接受的口頭語言,把黨的方針政策轉化為群眾管用受用的致富思路,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真心支持和擁護。這進一步告訴我們,只有把道理講真講實,講到群眾的心坎上,才能使群眾感到平實可信,真正達到“心理交流”的目的。
其三,曉之以理,要做到言情皆宜。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平等待人,循循善誘,神態用語恰當,才受群眾歡迎。如對閱歷較深,接受能力強的,語言可以講得深奧一些,表情深沉一些也無大礙。而對思想內向、心胸不寬的,語言就應該盡量柔和一些,表情盡量豐富一些。這樣人們才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做到言情皆宜,恰到好處,才能實現情到理通,問題也才有利于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第四,曉之以理,要注意時機得當。說理時機選擇合理,思想政治工作就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有兩種情形需要在實踐中恰當把握:一種是對于懊喪、惶惑、憂悶等消極心理,可采用“熱處理”,做到隨機而發;另一種是對于喜悅、憤怒等激奮心境,可采取“冷處理”,做到引而不發。實踐證明,該“冷”不冷,就會火上澆油,激化矛盾;而該“熱”不熱,又會雪上加霜,使人沉淪。選擇說理時機,還要透過人的神情、談吐和習慣動作的變化,著力探求其內在心理因素,用心選擇講理的“契機”,因勢利導,這樣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不失時機,收到成效。
第五,曉之以理,還需要寓理于事。就事論理,寓理于事,是增強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的重要環節。寓理于事,其事要具有“新、近、精、實”幾個特點:“新”,就是新近發生的事,能給人一種新鮮感、親切感和現實感?!敖本褪前l生在身邊的事,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容易學?!熬本褪前l人深思的事,要有典型性、邏輯性和哲理性?!皩崱?,就是實事求是,實有其事,要有較強的吸引力、感召力、說服力和生命力。
(三)系之以利,是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重要環節。這個“利”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努力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過程中所體現的物質利益。它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物質利益原則,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利益取向相一致。
關心群眾的切身利益,把情、理、利統一起來,防止形式主義的空洞說教,是解決人的思想問題必須重視的一個原則。小平同志說:“不講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人民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是唯心論”。從這個意義上說,做好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要“動情”、“講理”、還要“聯利”,這樣才會收到更為全面的效果。
怎樣才能做好“聯利”的工作,這里面大有學問。實踐中,要求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情”、“理”相宜的基礎上,必須注重處理好“給利”時的關系:
一要處理好服務保障和思想教育的關系。積極為群眾謀求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利益,解決好群眾的“柴米油鹽”問題,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盡的職責,也是維護群眾正當利益的重要內容。但這些并不是辦實事的全部內容,也不能涵蓋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責任。如果人們僅局限于物質利益的追求,就無法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就有可能迷失前進的方向,甚至干出違背國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來。因此,在辦實事過程中,不僅要“務實”,還要“務虛”;不僅要解決問題,讓群眾真正感受到黨的溫暖,還要提高思想覺悟。只有把二者統一起來,才能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二要處理好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系。從根本上講,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是一致的,但在一定時間內和一定條件下,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又是有矛盾的。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注意把握好兩條:首先,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堅持把全局利益、整體利益大多數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部分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其次是在維護全局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前提下,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照顧一下局部的、部分人的合法利益。
三要處理好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系。現在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貫徹物質利益原則時存在短期行為,在為群眾辦實事時,吃老本、得現利;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甚至竭澤而魚、殺雞取卵。表面上看起來轟轟烈烈,是對群眾的關心和安撫,周圍群眾也滿意,但最終卻是財盡力竭,該辦的事辦不成,好事變成了壞事。因此,在解決群眾利益過程中,必須統籌安排,遠近結合。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切實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
四要處理好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的關系。思想政治工作堅持為群眾辦實事,必須盡力而為,但這并不意味著脫離客觀實際,搞盲目許愿。為此,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積極為群眾辦實事,又不能脫離客觀實際,去做那些辦不到的事情。群眾是最通情達理的。只要我們真正采取了積極措施,做到心想到,力盡到,群眾最終是會理解的。即便一些事一時難以辦到,只要實事求是地向群眾加以解釋和說明,也會得到群眾的理解和諒解的。
(四)導之以行,是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關健所在。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能否以身作則,處處起模范帶頭作用,對于增強工作實效性至關重要。如果你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群眾豈能信服?只有真正在行動上做出樣子,在工作中撲下身子,政治工作才有說服力,群眾才會心悅誠服。
一是要在滿腔熱情感召群眾中促“行”。沒有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血肉感情,就不可能有實打實、心貼心為群眾謀利益的行動。即便有行動,那也是做給群眾看的、做給上面看的假把式。只有把群眾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謀群眾所需,滿腔熱情為群眾謀利益,思想政治工作才會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心入”方能“深入”,與群眾的感情到位了,距離貼近了,撲下身子真抓實干的行動才會自覺,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才能真正到家。
二是要在解難送曖感化群眾中踐“行”。群眾的不少思想問題本身就是實際問題引發的,切實解決好這些實際問題才能使思想問題迎刃而解。只有從群眾最關心的具體問題抓起,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群眾的心坎上,才能使群眾在實際問題得到具體解決的同時,解開思想疙瘩。比如,在對待少數干部家屬下崗問題上,一方面應加強思想教育,使其轉變就業觀念,增強就業信心;另一方面,還應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想方設法為其排憂解難,創造再就業的條件。
三是要在樹正形象感染群眾中礪“行”。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堅強有力,做工作的人本身形象至關重要。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直接反映其在群眾中的位置,影響做工作的效果。尤其是在對待利益分配、進退得失的關健問題上,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心胸寬闊,真正做出樣子。這些問題才是根本檢驗思想“先導”、行動“先行”的試金石,也是群眾最關注、看得最真切、直接影響“說教者”形象、威信的最實際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上,只有真正做到利益讓給群眾,事事想著群眾,處處關心群眾,才能換取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也只有這樣,“人人是教員,事事是教材,時時受教育”的群眾性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局面才能根本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才能真正得到增強。
- 上一篇:先進性教育活動通知
- 下一篇:行業性區域性黨總支意見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