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經驗交流

時間:2022-10-18 04:19:00

導語:思想政治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這一重要論述,體現了我們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徑。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需要在堅持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探索建構民主、疏導、尊重、關懷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更好地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發展人。

堅持“三貼近”,注重人文關懷。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思想政治工作貼近實際,就是從人們的現實處境和切身利益出發,關注人們的價值、權益和需求,關注人們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有效緩解人們的思想矛盾、心理沖突和情感困惑;貼近生活,就是跟上生活變化的新節奏,傳遞生活變化的新信息,針對人們在學習、成才、交友、婚戀、求職、就業、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問題開展教育;貼近群眾,就是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盼,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努力滿足群眾需求,并根據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講究教育的層次性,注意工作的漸進性,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人情味和親和力。

加強心理疏導,促進心理和諧。所謂心理疏導,就是通過激勵、勸導、釋疑、傾聽、同情、理解等方式,促進人們改善認知、情感、態度、個性和行為,緩解心理壓力,克服心理障礙,促進心理健康,實現心理和諧。注重心理疏導,促進心理和諧,應大力營造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道德風尚,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促進家庭和美、鄰里和睦、人際和諧,在全社會形成和衷共濟、和諧相處的良好氛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引導社會成員學會心理調節,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完善心理疏導機制,加強社會成員心態的預測和預警,加強社會溝通,暢通交流渠道,防止不良心態積累惡變,營造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

創新活動載體,豐富文化生活。人民群眾是實踐和認識的主體。人民群眾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同時也是改造自己主觀世界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自我教育的過程。當今時代,享有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的熱切愿望,而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夠起到幫助人們舒緩心情、調整心態、滋養心靈的“潤滑劑”和“減壓閥”作用。面對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應積極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動載體,廣泛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社會公益活動、創建共建活動、評先創優活動、文化體育活動等,生動反映家庭親情、人際友情、社會真情,給受教育者提供展示才華、交流情感、鍛煉能力的機會和空間,使他們在各種活動中放松心情、發揮才能、陶冶情操,進而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奉獻的過程中感受社會人文關懷、增強積極情感體驗。

改進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充分運用體現人文關懷的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從近年來一些地方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探索看,主要有這樣一些方法可以運用:一是正面教育法。就是對受教育者進行正確引導和正面激勵,以培植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二是情感體驗法。就是從教育對象的生活實際出發,選擇貼近實際的教育主題,設置富有意義的教育情境,引導受教育者自主思考、自我體驗。三是溝通對話法。就是在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建立和諧的交往關系,營造寬松的心理氛圍,通過平等溝通、互動交流,達到教育的目的。四是自我教育法。就是引導受教育者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工作實際和生活實際,通過自我激勵、自我調節、自我管理和自我修養,逐步實現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