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部門包村實踐思考

時間:2022-10-19 04:35:00

導語:市直部門包村實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直部門包村實踐思考

自**年以來,山東省濰坊市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科學整合機關優勢資源,連續20年,選派15批4560名市直部門機關干部,先后進駐1520個村,幫助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改變貧困落后面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到農村干部群眾的真誠歡迎,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廣泛贊譽。實踐充分證明,開展部門包村幫扶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的繼承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舉措,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良好載體,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直接體現,應當繼續堅持下去,不斷改進完善,發揮更大作用。

一、基本做法

1、明確任務目標,做到統籌兼顧。明確部門包村幫扶是全面幫扶,主要任務有“建設一個好的村級班子、選準一條好的發展路子、形成一個好的工作機制、營造一個好的發展環境”。力求經過每批一年至兩年的包村幫扶,使所包村“兩委”班子堅強有力,村級配套組織健全,村級班子領導發展、維護穩定、管理服務能力明顯增強;民主管理制度規范完善,做到依法辦事、按章理事,村級工作運轉有序;找到切合村莊實際的發展路子,村集體收入和農民群眾收入明顯增加;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各種矛盾糾紛和歷史遺留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形成穩定和諧的發展環境。

2、立足部門特點,分類實施幫扶。對全市后進村實行動態管理,每一至兩年開展一次“拉網式”排查,確定出“軟、散、懶、癱、亂”班子,建立整頓轉化臺帳。在此基礎上,結合部門特點與村莊實際,按照“黨群部門包軟村、政法部門包亂村、經濟部門包窮村、涉農部門包專業村”的思路,科學搭配派駐工作隊。對軟村,主要是抓班子、帶隊伍;對窮村,主要是抓發展、促增收;對亂村,主要是抓穩定、求和諧;對專業村,主要是抓指導、搞服務。通過因村施治,初步達到了“借助外力、激發內力、形成合力”的良好效應。

3、注意方式方法,確保取得實效。對包村隊員既交任務,又教方法,引導他們處理好六個關系:一是“駐下來”與“走出去”的關系。包村隊員食宿在村,身入心入,解決好存在的突出問題。同時,積極到中央和省、市有關部門申報項目、爭取資金、聘請專家等。二是“依靠”與“幫助”的關系。包村隊員既要依靠村黨員干部開展工作,不搞“單打獨斗”;又要提升農村黨員干部素質,指導他們開展工作,幫助提高自我發展能力。三是“引導”與“包辦”的關系。包村隊員不得用強迫命令、包辦代替的方法開展工作,做到“指導不指令,到位不越位,幫辦不包辦,助民不擾民”。四是“學習”與“教育”的關系。包村隊員在向群眾和基層學習的同時,也要采取多種措施,教育農村群眾掌握先進技術,改變落后習慣,提高文明素養。五是“介入”與“超脫”的關系。對后進村的各種問題,屬于包村幫扶工作四項主要任務的,就堅決介入,主抓狠抓;不屬于主要任務或聯系不緊密的,則可反映給當地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去解決。六是“積極”與“穩妥”的關系。教育包村隊員既要有火熱心腸,又要有冷靜頭腦;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有所作為,又不急躁冒進,切實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

4、健全制度機制,加強管理考核。一是建立“隊員打頭陣、部門作后盾”的保障機制。各部門將包村工作列入重要議程,與業務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檢查;部門“一把手”每季度至少到所包村調研指導一次,現場分析解決問題。二是建立“統一領導、上下聯動”的管理機制。市、縣都落實了包村工作領導責任制,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對本地包村工作負總責;成立了包村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加強宏觀指導,搞好聯絡協調,推動工作開展。三是建立“目標明確、責任落實”的激勵機制。每個包村組都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包村思路,承諾辦理事項。包村期滿,市里統一考核驗收,對成效顯著的部門,市委、市政府予以表彰獎勵;對表現突出的干部,優先提拔重用;對工作被動應付、造成不良影響的,取消部門黨組織及包村隊員年度評先樹優資格,直至追究部門領導責任。四是建立“集中專職、嚴格高效”的工作機制。即實行一個部門幫扶一個村,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工作隊員與單位工作脫鉤,專職抓好駐村工作;嚴格管理,包村工作隊一月一匯報工作情況,市里一季一調度,不定期進行抽查。

二、初步成效

在當地黨委、政府和農村干部群眾的支持配合下,各包村部門和包村隊員緊扣不同時期工作主題,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收到了明顯成效。

一是加強了基層組織建設。包村工作隊協助縣鄉黨委、政府,選好配強村級班子,教育培訓黨員干部,培養基層骨干隊伍,使大批“癱”班子建起來、“散”班子聚起來、“弱”班子強起來,讓農民群眾政治上有依靠、利益上有保障、發展上有方向;幫助健全規章制度,推進村務公開、民主管理,使村級工作步入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軌道。先后培養發展黨員1290名,調整優化村級班子612個,吸納917名農村優秀人才進入村干部隊伍;幫助新建辦公場所10.9萬平方米,配置辦公設施16.3萬件,建立規章制度2810多項,共有1265個村黨組織達到“五個好”目標要求。

二是加快了富民強村步伐。充分發揮部門職能優勢,在深入調研、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加大資金投入、項目建設、結構調整、技術支持、管理服務力度,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積極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共新上、改造工副業項目935個,新增利稅7310萬元;打機井672眼,修建揚水站、蓄水池356座,整修渠道986千米,擴大水澆地面積9.6萬畝;架設輸電線路416千米,更換變壓器361臺;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2846期、組織外出考察1020批,培訓12萬多人次,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5.2萬人次;幫建蔬菜大棚5313座、養殖小區163個,引進良種良畜89種,調整產業結構6.1萬畝,植樹造林4.2萬畝。不少工作隊所駐村成為全市農業結構調整、農村科技推廣、村莊規劃建設等方面的示范點。

三是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各包村部門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突出位置,集中精力解決行路難、飲水難、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和最低生活保障“六難一保”問題,辦了大量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同時,利用“七一”、仲秋、元旦、春節等節假日組織機關干部走訪慰問困難黨員群眾,聽取意見建議,有效拉近了與農民群眾的距離。在工作隊所駐的村,到處都能聽到群眾說工作隊好、“三個代表”好、共產黨好。據統計,開展包村工作以來,市直各部門先后投入資金及實物折款3.98億元,平均每個村26.5萬元。共幫助整修道路1298公里,架設橋梁217座;為6.5萬戶群眾安裝了自來水;新建學校39所、校舍2.7萬平方米,配置教學設備8353套,捐贈圖書28.4萬冊;幫助貧困學生6404人,走訪慰問困難戶5.3萬戶。

四是推進了農村和諧文明。包村隊員發揮長期在機關工作、熟悉政策的優勢,加強政策宣傳、法制教育和心理疏導,增強了干部群眾的民主法制觀念;協助排查調處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把大量不穩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狀態;積極開展文明村莊、平安村莊、和諧村莊創評活動,倡樹現代文明理念,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促進了村風民風好轉。各包村工作隊共開展文明創建活動1987次,提供咨詢服務6.4萬人次,協助解決農村遺留問題9672個,調處矛盾糾紛1299起,取締各種邪教組織分支112個,所包村基本沒有發生惡性上訪和重大治安刑事案件。

五是促進了干部成長成才。干部的成長,一靠學習,二靠實踐,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靠實踐。通過在農村艱苦環境和基層群眾工作中經受磨煉,包村隊員在思想上有了很大提高,精神上有了很大升華,進一步提高了宣傳方針政策的能力、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帶領群眾發展經濟的能力、處理矛盾問題的能力和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同時,廣闊農村也有利于組織全面準確地考察干部,從中選拔政治可靠、能力突出、作風過硬的領導干部。目前,已有80%以上的駐村干部被提拔使用,樹立了在基層、在一線培養使用干部的正確導向。

六是優化了人才資源配置。長期以來,農村人才嚴重缺乏,而市直機關各類人才則相對集中,不少部門甚至存在人才積壓、浪費的現象。向農村派駐工作隊,一大批學有所長、業有專攻的優秀人才到農村工作,為農村提供了寶貴智力支持,有利于在農村建立人才結構調整與經濟結構調整相協調的動態機制,促進了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

七是推進了干部作風轉變。一方面,包村隊員從基層回到機關后,不僅帶回了豐富的工作經驗,而且帶回了對農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想問題、定政策、出措施、辦事情都自覺以群眾利益為出發點,能夠更加了解實情,更加符合實際,更加嚴謹高效。另一方面,包村隊員進村后,堅持“以上帶下”,手把手地指導,面對面地幫助,實打實地示范,教給了農村黨員干部做好工作的路子和辦法,為農村黨員干部樹立了服務群眾的樣板和標尺,有力帶動了農村干部作風轉變。

三、幾點啟示

市直部門包村幫扶工作的成功實踐和有益探索,為新形勢下統籌城鄉資源,做好農村工作,提供了深刻啟迪,積累了寶貴財富。

啟示之一:必須把推動思想觀念轉變作為包村幫扶的首要任務。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農村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歸結于黨員干部群眾思想觀念的落后。因此不能片面地把包村幫扶理解為單純物質方面的支持,重要的是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黨員干部群眾頭腦,堅持“扶貧”與“扶志”結合、“輸血”與“造血”并舉,黨建幫扶、物質幫扶、精神幫扶、文化幫扶多管齊下,從根本上建強村級班子,理清發展思路,解決制約發展的關鍵問題,確保所包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否則,送一點錢物、辦幾件實事只能暫時解決問題,而不能從根子上徹底解決問題。

啟示之二:必須把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作為包村幫扶的著力點。國以民為本,黨以民為基。我市包村隊員食宿在村,幫助民需,解決民難,凝聚民心,實踐證明行之有效。那種認為“在交通通訊發達的今天,駐村已經沒有必要”的觀點,實踐證明是錯誤和有害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黨的優良傳統永不能丟,干部只有真正沉下去、蹲得住、安下心,零距離接觸群眾,一起感受幸福與快樂、困難與艱辛,才能培養與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和血肉聯系,才能更好地堅持黨的根本宗旨、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使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啟示之三:必須把整合各類資源、集中攻堅破難作為包村幫扶的基本思路。后進村往往都是“問題村”,積淀著諸如土地延包、財務管理、村莊規劃、鄰里糾紛、干部作風、班子團結、宗族派性等方面的熱點難點問題,完全依靠自身力量難以解決。要通過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整合動員市、縣、鄉、村各級各部門各方面的力量,采取行政的、法律的、政策的、經濟的、教育的多種手段,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辦好,逐步改變了農村落后面貌。

啟示之四:必須把結合形勢需要、創新方式方法作為包村幫扶的動力源泉。立足使部門包村幫扶這一“老做法”煥發“新活力”,我市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圍繞全市中心工作,不斷創新方式方法。結合在基層一線培養鍛煉干部,從第十二批開始,要求每個包村工作隊至少有1名副縣級后備干部。在今年7月份開始的第十五批部門包村中,市里確定包村幫扶工作的主題是“雙建雙促雙改”,即建立城鄉基層組織互幫互助機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社會和諧,改善農民群眾生活、改變后進村面貌。同時,鼓勵市直部門與所包村建立聯合黨組織,實行班子聯帶、陣地聯建、黨員聯管、活動聯誼,打破了城鄉統籌發展的壁壘,打通了城鄉互動互融的渠道,打造了城鄉共進共贏的平臺。另外,根據后進面逐步縮小的實際,提出“抓兩頭、帶中間”的思路,對基層班子區分不同情況,差的抓轉化,重點幫扶,“雪中送炭”;好的抓提升,打造品牌,“錦上添花”,實踐中收到良好效果。(山東省濰坊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鐘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