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探索實踐思考

時間:2022-10-21 03:34:00

導語:改革開放探索實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探索實踐思考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今天這條繼承弘揚于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建設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強盛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新路。改革開放,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實踐,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標新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前進方向。

一、改革開放: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實踐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的重新認識,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實踐中不斷深化和拓展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極具國家和民族的鮮明特點的探索實踐,不僅是對蘇東社會主義模式的突破,同時也是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構想的發展和創新。

搞社會主義建設不改革開放不行。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給世界的震撼是極大的。社會主義還行不行的問題,已經嚴峻地擺在了世界各國馬克思主義者的面前。中國向何處去?鄧小平一言九鼎:“中國不搞社會主義不行,不堅持社會主義不行。如果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就嗚呼哀哉了,哪里能有現在的中國?”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未來社會主義的發展,不能也不可能是那種純粹、單一的“模式”,而必將走變通、多樣化的具有本國民族特色的發展道路。

要改革開放就要“摸著石頭過河”。“摸”,就是“過河”的基本方法。我國的改革開放,首先在農村實行家庭承包制實現突破,逐步理順了農民與集體經濟組織、農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中心,市場建設和價格、宏觀管理體制改革配套推進,城市、農村以及科技、教育和政治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從開始經濟特區的設置,到沿海城市的開放、到沿海經濟區域的開發,再到內地……一個多層次、寬領域、點面結合、獨具特色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有效地把沿海經濟發展同內地經濟開發密切地結合起來。這場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地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變。

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社會大發展。從1978到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2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4.66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速度接近10%,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進出口貿易總額由206.4億美元提高到21?738億元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外匯儲備由1.67億美元增加到15?282億美元,位居世界首位;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國內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也由1%到提高5%以上;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多減少到1000多萬,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提高到13?786元,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4140元。在這30年中: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改革開放領域拓寬、民主法制建設有序、文化建設成效顯著、民族政策貫徹積極、社會建設發展全面、國防建設特色標新、“一國兩制”進展重大、外事交往活躍異常、黨建工程推進扎實。

30年來的實踐告訴我們,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的改革開放政策是完全正確的,“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完全正確的。它之所以完全正確,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

二、改革開放: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投入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不斷地探索和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第二次創新。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創新。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不竭動力。在30年中,中國共產黨人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先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相對于思想而言,是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它植根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實踐,發端于十一屆三中全會歷史轉折關鍵時期,豐富于20、21世紀之交的嚴峻考驗之中,深化于世情國情黨情以及社會的變革之際。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始終是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則和路徑下展開的,也必將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進一步豐富、發展和完善。

創新的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無論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正確解決;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的明確闡述;還是對“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問題的科學回答,其鮮明的主題既一以貫之、薪火相傳,又充滿創新、向前發展。中共十七大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理論整合,既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逐步深入,也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一博大精深體系的思想內涵。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是科學的、發展的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這個理論之所以能夠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斷發展,最終構成一個完整而又準確、統一而又鮮明的科學理論體系,主要是取決于這個理論的全部觀點有統一的科學的世界觀作立論基礎,圍繞著同一個主題展開,被發展著的實踐證明正確。

30年來的實踐告訴我們,社會的發展到了今天的時代,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責任,已經歷史地落在當代馬克思主義者及其政黨的肩上,并將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

三、改革開放:標新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前進方向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和宗旨,準確地把握時代要求和世界大勢,以改革創新精神,發展黨的理論,豐富黨的實踐,完善黨的制度,逐步形成了以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新工程來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格局,標新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前進方向。

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順應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而動。在改革開放這個潮流面前,任何一個政黨或組織,必須順潮流而動,必須與時代同行。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抱殘守缺、畏葸不前,無視時代潮流和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那么就必然要落后于飛躍發展的時代,甚至被時代所淘汰;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政黨、一個成熟的馬克思主義的執政黨,黨的工作惟有堅持與時俱進,黨的建設惟有堅持改革創新,才能實行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才能更好地擔負起執政興國、執政為民的歷史重任。

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必須緊緊圍繞著偉大事業來進行。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一場偉大革命。而這場偉大革命從來都是同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偉大事業離不開偉大工程的支撐,而偉大工程也必須緊緊圍繞著偉大事業來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開放,它既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必由之路。30年來,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中,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不斷提高拒腐防變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響亮地提出了“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馬克思主義執政之道。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不改向,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要求不懈怠,堅持“三個面向”(即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遠大的目標不中斷,著眼于切實解決執政黨建設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和突出矛盾,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從而使中共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順應時展潮流和我國社會發展進步要求,反映人民的利益愿望;使中共黨的各級組織不斷提高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始終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使中共黨員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和理論政策水平,堅持黨員標準,始終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30年來的實踐告訴我們,改革開放這場正在進行著的偉大革命,不但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和中國人的經濟,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精神。改革開放的30年,是社會生產力大發展的30年,是綜合國力大幅躍升的30年,是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30年,是中國形象大放異彩的30年。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正向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既定目標大步挺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