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城鄉發展思考

時間:2022-11-26 03:39:00

導語:統籌城鄉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統籌城鄉發展思考

統籌城鄉發展就是大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產業化,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變,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就黃艤鎮來講,要緊緊圍繞“酒業強鎮、果蔬富鎮、旅游興鎮”的總體發展思路,依托酒業集中發展區、城鎮發展帶和沿江經濟帶,帶動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居住向城鎮集中,發揮集鎮的帶動功能,加速農村發展。

一、依托酒業集中區,以工業化帶動農村發展

緊緊圍繞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建設,拓展外圍工業功能區,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積極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變農民為工人、商人和居民,提高園區對農村的帶動力、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力。

牢固樹立“你投資、我服務,你發財、我發展”的理念,充分利用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的帶動作用,營造招商引資環境,拓展招商引資渠道,健全激勵機制,在酒類企業、園區配套型企業上做好文章,發展外圍工業功能區,引進更多的工業企業入駐黃艤。要以酒精原材料供應為主,主動服務四川沁園生物有限公司等龍頭型企業,用“園區+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和“訂單生產”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山地農業經濟區發展高粱、紅苕等酒精原料的規模化生產,促進產、加、銷協調發展,農、工、貿一體化經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同時,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工業生產企業,園區全部建成投產后用工人數約為3.5萬人,給黃艤鎮提供了巨大的就業空間。我鎮將依托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建立長期、穩定的勞務合作關系,完善勞動力市場,發展勞動中介組織,制定勞務培訓方案,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待業人員進行生產型、服務型的職業技術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定期、定量輸出合格人才,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酒業園區有效轉移,帶動更多的農民走出土地、走向富裕。

二、依托城鎮發展帶,以城鎮化促進農村發展

樹立“以人為本,以文為魂”的城鎮建設理念,依托以瀘州城區和沙茜半島為中心,江北、黃艤為兩翼的城鎮發展帶,科學制定黃艤城鎮建設規劃,不斷夯實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揮集鎮的輻射、帶動優勢,促進以城帶鄉、城鄉融合。

(一)搞好集鎮和中心村建設規劃

黃艤集鎮建設按“一主、一次、兩個中心村”(以黃街為主集鎮、中街為次集鎮,羅灣村、姚村為中心村)的要求進行規劃,推動集鎮向農村擴張,實現城鄉對接、共同發展。一是以黃街為主集鎮,按10-12平方公里進行集鎮規劃,主要劃分為“三個集鎮功能區”,即:5平方公里的酒業工業園區(西區)、3平方公里的商住集鎮區(東區)、以桂妃園為中心的3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園區(北區),集鎮聚集人口為5萬人。集鎮建設以東區為重點,以突出“酒文化”為切入點,結合“川南民居風格建筑”格調,建設大型主題文化廣場,形成黃艤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二是以中街為次集鎮,作為黃街主集鎮的補充,把中街發展成為連接和帶動沿江經濟帶的一個中心輻射點。三是以加強中心村規劃為突破口,著力抓好中心村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六個一”和“六通”工程,即:在中心村建一個衛生院、一個文體活動室、一個惠民讀書點、一個農技站、一個“萬村千鄉”農家超市及農資店、一間農村小學及幼兒園,實現供水、供電、公路、沼氣、電視、電話“六通”,變分散居住為集中居住,改善人居環境,享受公共服務。中心村建設上,以羅灣村為中心,帶動沿江旅游經濟區發展,以姚村為中心,帶動山地農業經濟區的發展。重點加強對羅灣村的建設投入,建一個公交客運車站、一個農產品批發市場,把羅灣村建設成為沿江經濟帶水果、蔬菜、花卉等農產品集散中心,連接沿江路、中郭路的交通樞紐,沿江旅游經濟帶的中心亮點。

(二)搞好集鎮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搞好集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黃艤集鎮的供水、供電、交通、供氣、排污、通訊等基礎設施,重點加快南北干道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和吸引企事業單位、外商和農民參與城鎮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經營。同時,以示范小區建設帶動集鎮發展。以“佳城花園”為集鎮建設示范小區,打造江陽區鄉鎮商住小區建設“六個第一”(即:第一個花園式文化小區、第一個有社區綜合服務的小區、第一個有文化廣場的小區、第一個有綜合農貿市場的小區、第一個有標準體育設施的小區、第一個有中心“十”字干道的小區),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集鎮文化品味,提高集鎮的集聚力和帶動力。二是搞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把“村村通水泥路”與沿江路建設結合起來,構建以黃艤城鎮為中心,瀘合路、黃艤沿江路為交通主干,羅灣、姚村中心村客運站、停靠站為節點,以通村水泥路為網絡,形成以線帶面、城鄉一體的公路網絡。發展沿江路沿線的入戶石板路,爭取在2008年底實現戶戶通石板路。在2007年完成中郭路、鄧盤路、金九路、化三路的水泥硬化,在2008年底實現100%的村通水泥路、通公交車,實現公共交通向農村發展,促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三、依托沿江經濟帶,以產業化推動農村發展

依托黃艤23公里沿江走廊,利用“金土地”項目加強沿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沿江服務業,推動農村發展。

(一)著力發展沿江五大產業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桂圓為龍頭,水果、蔬菜無公害生產為重點,以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為目標,發展沿江產業經濟“5個1”,即:1萬畝觀光桂圓林、1萬畝河灘蔬菜地、1萬畝花卉基地、1萬畝生態竹林、1萬公斤長江河魚。一是桂圓產業。發展以桂圓為龍頭的1萬畝觀光果林,合理規劃早、中、晚熟品種,重點種植蜀冠、瀘豐一號和瀘早一號等優質桂圓新品種,加大對外宣傳力度,舉辦“黃艤桂圓”品嘗評比會,提升“黃艤桂圓”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二是蔬菜產業。利用沿江公路的交通便利,以龍頭鋪村、羅灣村、郭石村為示范點,開發沿江23公里的1萬多畝河灘地,以季節性種植(一年兩季)無公害蔬菜為重點,發展產業化、規模化、訂單化農業種植,提高科技含量和規模效益。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相應的生產道、“池-渠-溝-土”灌溉系等基礎設施,力爭2010年在沿江形成萬畝的蔬菜產業帶。三是花卉產業。在沿江路發展特色花卉種植,建一批主題花卉觀光園。通過引進花卉種植業主,組織和引導花農統一規劃,統一發展,利用大田種植苗木、盆花、盆景等普通花卉,以塑料大棚和日光溫室為主種植百合、紅掌、仙客來等高檔觀賞花卉,發展盆花、鮮切花、盆景、干花、苗木等產品系列,沿江建設1萬畝花卉觀光園。四是生態竹產業。繼續發展化鋒村竹林產業化規模種植,加大政策扶持和基礎設施建設,在2007年4月成片栽種3000畝的基礎上,爭取在2010年發展到1萬畝成片竹林,以1萬畝竹林為基地,發展竹原料加工業、竹林養殖等。五是長江魚產業。長江沿岸水產資源非常豐富,年捕撈量上萬公斤,可發展沿江漁業生產,打造沿江旅游漁家樂,并發展沿江金屬網箱養魚,逐步由天然捕撈向網箱養殖過渡。

(二)大力發展沿江服務業

依托沿江五大產業,推進沿江農業發展帶從傳統意義上的食物生產向旅游、觀光、賞花、采果、休閑、娛樂、餐飲等多元化服務發展。著力發展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酒文化民俗風情旅游”,推出“黃艤桂圓”、“黃艤長江魚”品牌,重點培育和扶持1個“農家樂”特色示范村、10個休閑觀光農業特色旅游示范園(點),開發沿江戶外運動線路(從黃艤桂妃園沿長江到彌陀老瀘州神臂城陡步行),強化黃艤桂妃園和雷家大院的開發和宣傳,大力發展沿江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