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課堂教學經驗交流

時間:2022-06-01 04:46:00

導語:教育局課堂教學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局課堂教學經驗交流

課程改革,“根據社會需要,受教育者個性發展和科學進步情況,對課程、教材所進行的個性或變更。”“改革的總趨勢主要表現在:(一)重視教學內容的現代化和綜合化。(二)強調體系的結構化。加強基礎學科,教給學生學科的基本結構,對所教的知識要加以精選,使之具有范例性。(三)重視智力開發與學習能力的培養。把培養學生研究、探索和創新的精神作為編寫教材的重要依據。(四)重視個別差異。課程標準有較大的彈性,以便于教師充分發揮創造性,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需要。”因此可知課改和課標的制定,其核心是激發學生個體的學習知識結構的建立和智力、創造性的開發,而非在課堂教學形式上的淺層次改變和變更。

思考之二,對課改和課標下的課堂教學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

一提起課改的課堂教學,首先進入授課、聽課、評課者思想觀念的就是形式上的變更,正如“流行病”。做為課堂教學有其自身的規律。“教學,即教師教、學生學,是在教師組織、引導下,學生以課程為中介獲得一定的知識和前人經驗的活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教學規律客觀存在于教學活動中,“具有普遍性、穩定性和必然性的聯系。它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反映教學內部的各種關系間的本質聯系。”既然教學是有規律的,對課堂教學的評價也應該有客觀的科學性的評價,不能僅僅以課堂教學形式上的變化做為課改評價的尺度。

思考之三,對課改和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操作缺少對個體差異的尊重。

每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上都有自己的特點,而課堂上的學生也是每個人不一樣的。課堂教學在遵循規律的前提下更要尊重個性。突出教師自身的教學個性化。也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以個性充分的發揮,智力上、情感上、能力上的施展為極大的空間。

以上的思考分析了課堂教學中的“流行病”存在的原因,我們怎樣在課堂教學中預防“流行病”呢,依據實際對教學的調研,個人認為首先要理清課改的理念,準確識讀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正確地把握三維目標。突出歷史教學的學科性,即辯證的、唯物的歷史思維能力。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地避免形式上的雷同。真正地鉆研教材、教法尤其是把歷史教活,讓歷史與現實緊密聯系,充分挖掘其與現實之間的內在意義。如講到文藝復興的天文學成就時,教師自然地引入“神六”的成功,激發學生的現實感和思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融匯自己的特點,形成個性化的教學,善于研究所教班級的學生狀況,有針對性實施教學方法和手段。

再次在課堂教學的操作上切忌模仿。當前課改課堂的教學往往采用教學方式都不外乎是上述所列舉的“流行病”種種,為了形式上需要使用課件而用課件,為了形式上需要小組合作而合作等等,使聽課者倍感熟悉,似曾相識,對于學生的學習也不可能真正起到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即便對于教師自己而言,僅僅從形式上模仿,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結合學生的實際現狀,就難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教研水平,更缺乏自身對教學的激情。

面對課改,對于廣大歷史教師和教研員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需要不斷的學習、思考和研討,每一堂課需要投入端正的態度和飽滿的情感,強調教與學的過程和方法,在學生的會學之中建構歷史學科的知識體系,運用批判精神探討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借鑒,真正讓歷史的鮮活和生活的鮮活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