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經驗文稿
時間:2022-07-17 05:43:00
導語:教育科研經驗文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盡管長期在教育部門工作,但對于教育科學研究工作,其實我還是外行。我對教育問題的思考、對教育工作的研究實際上是結合北京市招生改革、北京市義務教育推進等工作進行的。我認為,做教育科學研究,有幾個重要的問題要解決:第一,為什么研究;第二,研究什么;第三,怎么研究。
為什么研究?
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決中國目前教育發展的實際問題。這是必須首先明確的研究目的。論文百事通有些同志說做課題是因為評職稱需要,或者說是工作上的要求。現在升職一定要有課題,或者說學校的發展一定要有課題。我認為,要是這樣做的話會造成一種“被驅趕”的現象,這是不應該的。
實際上,當前中國的教育處于一個確實需要研究的階段。為什么呢?因為今天的中國正在思考一個發展觀的問題,大家都在講要有科學的發展觀,大家都倌奉進步主義,甚至覺得只要發展就是好事情。實際上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講,我覺得什么叫發展、如何發展、怎么發展,這些社會問題都沒有確切的答案,同樣我們教育的發展也面臨著這樣一種狀態。現在,教育的很多問題應該說是上上下下都知道,但是都不知道怎么解決。所以,我們教育研究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要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我曾寫過一些文章,認為現在教育科研進入了一個“口號時代”,很多人創造了一些口號,但是這些口號實際上沒有解決實際中的問題。比如說,在我們這樣一個國家里,基礎教育應該搞發展性評價,不要“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應該給所有人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樣一個很好的想法為什么在我們國家里實行起來有困難呢?教育在我們這樣一個國度里到底是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地位,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呢?這些深層的問題應該說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為什么會這樣?這是因為教育在今天的中國不僅是促進人發展的工具,而且還是改變人的社會地位的一種途徑。所以,現在考學的學生不僅是在考一個學習的機會,而且是在考一個工作的機會。一個農村孩子要想改變他的地位除了當“大款”、當包工頭以外,另外一條路就是讀書。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出現了在尋求機會的過程中如何去比較公平地取得機會的問題,就出現了所謂的“考試引導教育”的情況。考試面前人人平等、考試引導教育的現象不僅是一種教育自身的需要,而且是一種社會的需要。在當前不正之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社會誠信體制尚未真正建立的情況下,人們就把用考試分數來區別學生當作一種公正的方法,比如,新課程改革要求一定要把發展性評價納入中考,那么怎么納入呢?就是老師要給每一個學生都寫出一個發展性的評價來。其實我認為我們早就納入了,所有的初中生升學的時候全都有操行評定,操行評定實際上就是發展性評價,但實際上它不起作用,因為你沒有辦法把它加到總分里面。賦值也可以,全國很多地方中考時都把體育考試加進去賦值,可是賦值的結果是什么呢,是大部分學生的體育分數都是29或30分(總分30分),沒有區分度,所以最后區別還是在文化課上。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所謂發展性評價是一個縱向比較,我進步再快,但我現在總分是500分,他進步得再慢,分數卻是600分,那么你認為應該錄取誰?如果錄取500分的,可能會被認為受賄了,因為有這么一個問題——憑什么要錄取500分的而不錄取600分的?所以,現在教育改革的很多問題都是深層次的文化問題,發展性評價不是不好,而是應該想辦法把它納入到我們的對人的綜合評價里面,在升學、考試和就業當中起作用。但是現在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做不到的原因不是教育的問題,是文化問題。
所以,教育研究首先要明白為什么要研究,要解決什么問題。研究到一定程度,你會發現有些問題在研究里面也解決不了,因為有些問題不是教育問題,是社會文化問題,它隨著整個社會文化一起轉變。
有人認為現在的教育競爭很激烈,機會很少,我國大學的入學率是19%,可是日本的入學率現在達到了70%,競爭還是很激烈。中國的教育再發達也不會超過日本,日本70%的入學率,大部分人都可以上大學,但照樣搶,搶東京大學的位子,因為社會上很多人都想進東京大學,想爭取一個所謂的輝煌前途,因此,東京大學的招生肯定不能滿足全社會的需要。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教育當中的有些問題僅在教育內部研究是不夠的。
為什么要研究教育問題?研究教育問題是為了解決教育問題。我認為,要研究教育問題,一定不能陷入在教育問題之中,一定要把教育問題還原到社會背景下進行研究,要研究教育和教育以外的社會文化、社會制度,包括民族文化傳統和民族價值取向問題,要和這些東西聯系起來。否則就很容易就教育說教育,自己自圓其說說得很好,但是拿到實踐當中卻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實際上,我有時候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教育都需要“科研”嗎?有些問題可能就沒辦法“科研”,因為有些教育現象它不是科研的對象,它太復雜,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要研究也可以,需要分析,需要提煉,需要排除若干非關鍵因素,然后一點一點弄清它們的關系,再綜合起來分析研究。這將是一個比較復雜、比較漫長的過程。
研究什么?
我認為,要研究真問題,不要研究假問題。我經常參加一些開題論證會,在開題論證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些同志提出的已經被立項的課題,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假問題,不是真問題。
真問題和假問題的區別在什么地方,什么叫真問題?什么叫假問題?我認為真問題和假問題的根本區別在于:真問題是從教育實踐中抽出來的,假問題是在邏輯上推演來的。假問題是先有一個理論假設,然后根據假設推演出一個所謂的問題來,然后去解決。而真問題是從實踐當中歸納出來的。一個是演繹法,一個是歸納法,我贊成從問題的提出開始就用歸納法。也就是說,問題必須有相當數量的教育現象做支持。為什么研究這個問題?是因為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象,而這種現象背后反映出了這個問題,通過研究把問題分析出來,這時候,你的問題才是問題,問題的解決也才有意義。
例如,現在有很多同志都在提倡個性化教育,建議一切立足于學生個人。我認為,要真正研究這個問題,首先就要看到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它包括了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實現個性發展、個性與人類共同特點是什么關系、個性與社會性是什么關系,等等。研究這個問題必須還原到社會的本來現象中去,只有這樣才能把它歸納出來,才能去研究。如果只抽象地去講個性化或者喊口號的話,都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主張要把問題還原到生活當中去,還原到教育實踐當中去,這樣才有可能把問題解決。
在研究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一些情況——有些題目是從上面分解下來的。比如說創新精神培養,我就被分給一個子課題,全國有100多所學校在做這個子課題,題目叫做《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這個子課題我做得非常為難,因為這個題目是分解下來的。中央提出要有民族創新精神,于是我們就開始琢磨怎樣培養創新精神,先是研究什么是創新精神、創新精神在不同年齡段的表現、創新精神是所有人的普遍特點還是少數人的特點、創新精神由什么構成,等等,然后是現代教育技術與創新的關系。
- 上一篇:管理部門委員會要點匯報
- 下一篇:小議司法變更權的立法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