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經濟模式經驗交流
時間:2022-02-15 06:52:00
導語:城郊經濟模式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農莊經濟是指以開發涉農資源、整合農莊要素、保護生態環境為依托,立足于生產、生活、生態三者結合,使農業生產與觀光休閑、旅游環保、科普教育、農技推廣、農事體驗等功能融于一體,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的一種現代莊園經濟。由于生態農莊大多分布在城郊,其發展原動力就在于緊密依托城市,全方位承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輻射,具有鮮明的城郊經濟特征。生態農莊經濟是一種新的城郊經濟模式。
一、生態農莊經濟的主要類型
據不完全統計,作為省會城市的,現有各類生態農莊1000余家,2004年接待游客273萬多人次,實現經營收入2.11億元。這些生態農莊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生產示范型。主要形式有觀光果園、茶園、花園、菜園、中草藥園、科技示范園等。可在園內根據客戶的要求開展觀賞、采摘、挖掘、參觀、科普知識講座等活動。生產示范型農莊是生態農莊的主體,一般在具有相當規模的專業種養基地、種苗繁育基地、農業科技園區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生產示范型農莊的主要特點,就是把農業種養基地、種苗繁育基地、科技示范園區以往單純的以第一產業為主體的功能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延伸,延長了產業鏈條和增值渠道,擴大了基地和園區的影響,也使園區的功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從的生產示范型生態農莊來看,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推廣是其重要功能。如望城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湖南優質果茶良種繁育場、瀏陽現代農業園、浩博農莊等。其中大多數匯聚國內外先進農業科技,形成高度密集的農業科技硅谷和農業技術市場,大力引進和推廣先進的觀念、品種、技術、裝備、管理以及運作方式,實現農業生產自動化、生產條件自控化、農業育種定向化,成為現代高效農業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帶動周邊地區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2、休閑觀光型。就是將農業與旅游、生產與消費融為一體,開辟特色果(花)園、漁場等供市民觀光休閑以及采購新鮮農產品;興建如旅游農場、森林公園、花卉植物園、農業大觀園等,為市民提供與農村和農民進行交流,體驗農事勞動樂趣、普及農業科普知識的場所和機會,逐步向集觀光、娛樂、休閑、體驗、購物等于一體的復合型農業方向發展。休閑觀光型生態農莊涵蓋以下幾種形式。一是農業文化娛樂園。即將一定面積的土地規劃為景觀區、生產區、消費區、休閑娛樂區,開展公園式的農業休閑活動,開展觀賞、劃船、垂釣、燒烤、餐飲等活動。如石燕湖生態旅游公園可歸入此類。二是生態養殖牧場。即利用具有一定規模的畜、禽、鳥養殖場,開展放牧、喂養、騎馬、狩獵等活動。三是休閑農家樂。即開展耕作、栽培、休閑、娛樂、農事體驗活動等。四是休閑度假村。即利用農村自然風景優美、氣候舒適宜人、生態環境優良的地區,興建休閑、娛樂、療養、度假村(區)。如望城縣的興隆山莊、千龍湖山莊,岳麓區的廣宇金星生態休閑園,開福區的海天山莊等。休閑觀光型生態農莊是目前最為興盛、最為普遍的一類生態農莊。投資規模可大可小,經營檔次高低不一,由于緊鄰城市,一般經營效益都比較好,不僅能有效開發利用農業資源,而且還可以擴大鮮活及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帶動種養結構的調整優化,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農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
3、民俗文化型。民俗村、古村落、民族村、古民居等都為民俗文化型生態農莊的主要內容。利用鄉村特有的民俗風情、傳統工藝、文物古跡、節慶文化、民間文藝和農耕文化,開展觀光、游憩、休閑旅游活動;利用村落房屋、園林、牌坊、祠堂、書院、古橋、古井、古樹、古堡、古道、古廟等,開展觀光、考古等旅游活動,利用少數民族風情、習俗、民族文化、民族建筑、民族生產活動、節慶禮儀、婚慶歌舞、工藝技術等,開展觀光、體驗、休閑旅游活動。如市就有瀏陽的中國花炮文化博物館、農耕文化博物館,望城的銅官窯等。將民俗文化及周邊環境的保護注入生態農莊的范疇,豐富了生態莊園農業的發展內涵和層次,也有利于宣傳各地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
二、生態農莊經濟的基本特征
生態農莊不僅為城市提供生活消費的農副產品,而且為市民提供享受自然的優美環境,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產生了巨大的價值放大效應。這個效應的獲得,主要是源于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由此可見,生態莊園經濟具有區域的特定性、要素的融合性、功能的多元性等特征。
1、基于區域的特定性分析,生態農莊經濟是城郊經濟發展的優選模式。20世紀早期,西方城市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城市病”等問題導致人們重新定位城鄉關系,具有新興功能的都市農業應運而生。20世紀80年代,相似的農業發展概念如城郊經濟在我國得以研究。而后隨著理論研究與實踐的深入,城郊經濟成為了我國大中城市郊區的發展模式,即城市中心區邊緣地帶農村經濟中有關產業和相關行業,直接或間接服務城區的一種經濟模式。其基本內涵包括:運用市場經濟的方法和手段,對城市郊區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和開發,拓展郊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多種功能和發展空間,把郊區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融入城市經濟發展之中,實現資源更合理的配置和更有效的利用,以此來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使郊區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的、有機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城郊經濟是城區經濟的外延與補充,生態莊園經濟則是在城郊經濟基礎上的概括與升華。生態莊園經濟不僅保留了以城市為依托、利用優越的區位優勢生產鮮活農副產品來滿足城市商品市場需求的內涵,而且更主要的是向人們提供寧靜的農村自然生態、景觀環境以及農耕文化、民俗民藝,是實現農村與城市服務一體化、推進城郊經濟發展的有效保障,呈現出以城市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近郊區域發展的良好態勢。
2、基于要素的融合性分析,生態農莊經濟是莊園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現代莊園經濟與傳統莊園經濟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的莊園制度,是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概念,它是指封建領主在大土地所有制基礎上創辦的田產經管組織制度,其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現代莊園經濟則是以市場經濟相對發達為條件,在不改變目前我國農村經濟體系的前提下,以土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為基礎,以資本為紐帶,以委托經營為機制,以生產商品和組織商品交換為目的,按標準化合約方式組織起來的生產經營組織。現代莊園經濟是在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和現代公司經營體制的前提下,針對農業投入機制和城市居民投資方式的欠缺進行的產業創新。基于莊園經濟的研究視角,生態農莊經濟是現代莊園經濟的高級階段。一方面,它利用莊園經濟這個集約化的平臺,將當前農村最缺乏的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現代管理等要素聚集起來引入土地,大大增加了土地的產出,并促使土地升值,使農業由弱質產業逐步變成具有強大活力的、可持續發展的優勢產業。另一方面,它利用莊園經濟的運行機制,實行企業化管理、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市場化競爭,促進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成功對接,促進了農業與服務業等其他產業的發展融合,推動了農業經濟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生產型向生態型轉變、從提供產品型向提供服務型轉變,體現出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3、基于功能的多元性分析,生態農莊經濟是生態經濟發展的良好載體。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的不斷推進,使得我們的土地和生態資源呈約束型,生態資源顯得日益珍貴,必須堅持保護和利用結合,整合資源、有效配置,把城郊地區建設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城市與農業的有機融合。但是,我們看到,傳統農業只具備單一的經濟功能,即生產農產品,而生態農莊不僅是經濟功能的開發,還實現了生態、文化等功能的開發。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莊經濟,實現了生態資源增量、生態存量增值、減少環境污染,為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效載體。從推進城市化的角度來考察,生態莊園經濟的發展模式,實質上就是把城市建設在綠野碧水青山之中,過去那種城市擴展到哪里,農業就在哪里消失的城市粗放式擴張模式,在組團式格局的城市布局中便以生態莊園的嶄新面貌出現。一個個生態農莊,好比一個個“綠肺”,營造綠色景觀,維持生態平衡,凈化、美化、綠化了城鄉生態環境。如湖南省首批農業旅游示范基地縣黃興鎮,幾年前,化工廠遍地開花,全鎮5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污染。如今,所有的化工廠全部關閉,代之而來的是雨后春筍般的農家樂群體,沿著一條九曲連環的瀏陽河,40多家成片農家樂連同數十個苗木基地一起,猶如一片片花海、樹誨呈現在人們面前。
三、生態農莊經濟的實踐意義
作為農村轉型時期的新生事物,生態農莊以其全新的經濟形態、先進的經營理念、較強的規模實力,對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生態農莊經濟,不僅成功開辟了農業現代化的嶄新途徑,而且有效激發了城郊經濟的內在潛能,大力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1、生態農莊經濟的社會學意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個歷史演變過程。在原始發展時期,人類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腳下;在農業文明時期,人類利用、改造自然,對自然進行初步開發;在工業文明時期,人類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特別是在近年來的城市化進程中,人類對自然的破壞程度明顯加大。正是如此,我們國家提出了“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理念,具有極其重要的思想啟迪作用和現實指導意義。考察生態農莊經濟,這其中的農業已由生產初級產品、滿足人類生理需要,延伸至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豐富人類文明生活需求的層次,有效地實現了城郊農業由傳統的單一生產功能,向集生產、生態、旅游、休閑、文化教育等綜合功能的轉變。生態莊園以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在生態、安全、高效生產的基礎上,使農業由一個傳統古老產業轉化為充滿活力的陽光產業,成為了城市社會的生態屏障和城鄉居民的綠色休閑場所,為人類社會的正常生存、繁衍創造良好的自然環境和社會聯系,充分挖掘了農業的生產性、生態性和生活性功能。生態農莊的社會學意義還表現在它是帶動城郊鄉村社區建設和生活質量改善的一大動力。生態農莊的發展必須注重區域整體規劃和鄉村環境改造,而各項基礎設施的配套、環境的整治以及城鄉的交流,則必將提高人們的生態文明素養,促進生態文化的傳播,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科學、合理、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
2、生態農莊經濟的制度學意義:促進農村土地制度創新。
以諾斯、蘭斯為代表的新制度學派認為,制度創新是由于現存制度下出現了潛在的獲利機會,這些潛在利益是由于市場規模的擴大、生產技術的發展或者人們對現有制度下的成本收益之比的看法有了政變等因素引起的。但是,由于對規模經濟的要求,將外部性內在化困難,厭惡風險,市場失敗等原因,使這些利益無法在現存制度中實現。原有制度下總會有人為了獲取潛在的利益而率先起來反對這種障礙,當潛在利益大于這種障礙造成的成本時,一項新的制度安排就會出現。生態農莊就是在目前我國農村土地制度不能滿足農業發展要求的制度安排下出現的一種新的土地產權制度形式,其實質就是通過土地租賃方式實行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從而實現了農村土地承包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實行土地承包制度,國家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允許強制逆農民意愿將農民的土地集中規模經營,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城郊地區,以非農產業為主導的城郊經濟不斷擴張,農業功能的多元化趨勢明顯,農民的非農機遇增多,加上家庭分散經營的市場脆弱性,都為土地的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和必要。作為城郊農業主要形態之一的生態農莊順應了這一趨勢,有效地解決了家庭承包制下土地條塊分割、小農戶大市場的問題,實現了農業經營的集聚式發展。
3、生態農莊經濟的經濟學意義: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最大的問題是資本投入不足,最根本的途徑是發展資本農業。這一點已經獲得廣泛共識。發展資本農業,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引入現代生產要素,激活存量生產要素,以此改造微觀經濟,城郊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生態農莊經濟則集中體現了這一優勢,成為資本農業的組織載體。其一,實現了土地與現代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生態農莊通過集約土地實行適度規模經營,為資金、管理、技術、知識等各類資本、進入農村、投資農業,將傳統的低效農業改造為現代高效農業,實現增值提供了可靠平臺,成為城市資本下鄉,從事開發性農業和高效農業的重要途徑,從而告別了簡單勞動與土地的結合。其二,實現了農業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的轉變。生態農莊通過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明確了投資者、經營者和勞動者的利益關系,形成了良好的經營機制和管理機制。同時,運用現代農業科技,加大資金投入,提高經營者素質,改進生產工藝和設備,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從等地的情況看,生態農莊的畝平產值一般在5000元左右,最高的可達到3.6萬元。此外,生態農莊以專業化和規模化經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分工,帶動了農業結構調整,也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兼業空間。其三,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生態農莊既是資本農業的有效載休,也是生態農業的大本營。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生態農莊開發建設保持旺盛活力的根本。目前,許多成熟的生態農業實用技術,如立體生產技術、有機物多層次利用技術、能源開發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在各種生態農莊被廣泛推廣和應用,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的生產經營成為生態農莊發展的一大亮點。
四、生態農莊經濟的創新發展
從及周邊地區的發展情況看,生態農莊經濟已展示出蓬勃活力和廣闊前景,是城郊農業由傳統型、封閉型、粗放型向現代型、開放型、集約型轉變的有效途徑。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部分農莊開發急功近利,功能發生偏差,制度建設滯后,開發手續不規范,權益得不到保護,宏觀管理和發展環境亟需改善等。
l、正確認識生態農莊經濟的內涵:立足生態、生產、生活,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生態農莊所具備的生產、生態、生活功能,是它區別于其他莊園農業而在城郊經濟發展框架內獨領風騷的根本所在,缺少或偏廢其中一項,都是對生態農莊內涵認識上的錯誤、開發建設上的失誤。近幾年,一些地方生態農莊的發展就存在上述問題,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投資和經營主體的個體行為。由于對生態農莊性質和特點認識不足,簡單地以為生態農莊就是有魚釣、有飯吃、有牌玩、有歌唱,唯休閑是舉,忽視或放棄農業生產經營,也不注重周邊生態環境的改善、配套和保護,不能滿足游客的多層次需要,尤其是青少年兒童在鄉村田野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更談不上挖掘鄉村農業資源和民俗文化內涵。更有甚者,以開發農業旅游為名,片面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大興土木,過份依賴非自然手段,進行破壞性開發,人工化痕跡明顯。總體上講,此類生態農莊以滿足游客的物質需求為主,產品、功能單一,缺乏精品,缺乏體驗,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體系,重游率低。二是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行政行為。一些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急于發展經濟,增加收入,在對本地生態資源優勢和客源市場沒有充分論證、缺乏統一規劃的情況下,憑著一股熱情一哄而上,組織動員農民利用現有農田、果園、牧場、養殖場盲目發展以“農家樂”為主要形式的生態農莊,既沒右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區域內的重復建設,功能雷同,效益低下,而且還造成了生態資源的嚴重浪費。因此,城郊區域內生態農莊的發展必須生產、生活、生態并舉的原則,其中生態性是第一位的,是發展的基礎;生產性是生態性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發展的主體;生活性以良好的生態性為前提,是發展的目的。
2、全面把握生態農莊經濟的外延:積極推進制度創新,擴大經營規模,進一步增強生態農莊發展的內生動力。
生態農莊以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為基礎。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沒有效益就沒有資本的投入,也就沒有農莊的生存與發展。為此,一方面要切實保護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利益,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以滿足規模經營的需要。由于現階段農村土地流轉辦法不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滯后,土地流轉困難,用地手續不規范,導致目前一些生態農莊的開發建設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嚴重影響了莊園經濟規模的擴大和輻射帶動作用的發揮。相當部分生態農莊的房屋建筑沒有辦理報建手續,產權不受法律保護,給投資者擴大經營、融資發展造成許多被動。因此,要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土地流轉辦法,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一是實現土地流轉形式的多樣化。確保農民的土地流轉主體地位,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通過土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互換、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四荒”使用權拍賣等多種形式,積極推進土地、山林、水面的使用權流轉,為生態農莊的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創造條件。二是推進農戶承包土地的物權化。加快制定有利于保護農民承包權的政策,以制度保障承包土地的物權化,變目前的債權為完整的物權,以解決農民土地使用權轉讓后的后顧之憂。三是探索土地收益分配的市場化。主要是制定保護農地使用者權益的相關政策,出臺鼓勵發展生態農莊的優惠政策,使各權利主體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獲得穩定的預期收入,以科學合理的利益機制來促進土地流轉,為生態農莊的規模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創新發展生態農莊經濟的對策:加大扶持力度,改善建設環境,確保生態農莊的健康有序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僅靠“支農”或“補農”的良好愿望是難以推動的,必須堅持盈利的原則,確保對農業的投資像對其他產業的投資一樣,獲得一份平均利潤,從而使農業也像其他經濟部門一樣,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產業。一是要制定產業規劃。規劃要體現前瞻性、全局性、科學性、可行性,按照自然環境、農業稟賦、歷史文化差異的特點,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開發農業資源、農業產品和農耕文化,引導好社會資金的投向。二是要完善基礎設施。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遵循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的原則,把產業扶持、環境保護、基礎建設和城鄉發展結合起來,突出道路、供電、飲水、通訊、廣播電視等生產生活設施建設,做好土地整理、水土治理、城市生態圈建設等生態保護工作,加快農村特別是生態農莊集中區的公共事業發展,如開通生態旅游專線等,為生態農莊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為各類社會資本的投入搭建良好的平臺。近兩年,市縣鄉公路改造940公里,為生態農莊經濟發展奠定了一個好的基礎。三是要創優投資環境。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加大生態農莊的推介力度,調動各方面投資積極性,鼓勵海外資本、民營資本、城市資本,以協作、參股、合作、獨資等多種形式參與生態農莊建設,尤其是要注重吸引工商資本的進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資體制。充分發揮各類金融機構的積極作用,研究制訂扶持生態農莊經濟的信貸政策,加大農業信貸投放力度,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生態農莊經濟發展。
- 上一篇:黨委兩整兩創黨課心得體會
- 下一篇:證券金融服務運用技術發揮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