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站平臺打造經驗交流

時間:2022-04-08 02:46:00

導語:電站平臺打造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站平臺打造經驗交流

電站建成后,既可作為電源,又可根據用戶的特點,發揮平抑電網負荷、削峰、填谷等作用。通俗來說,電站就是一個超級蓄電池,電能有余就充入其中,電能不足則發電使用。目前我省電力裝機總量只有1300萬千瓦,電站設計裝機規模240萬千瓦,能夠調節全省電能總量的近20%。

經濟社會發展就像一場長途跋涉,而能源是長途跋涉中的水源。以前,我們沒有隨身攜帶的水壺,走到有水的地方就喝。有時水源充足,喝不完浪費了,有時不充足,喝不夠走不動。現在我們有了電站,就等于經濟社會發展道路上隨身帶著一個超級大水壺,暫時喝不完裝起來帶著路上喝,能夠始終保持充足的動力。

但是,目前我市能源產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能源資源較為缺乏,一次性能源只有煤炭和水能,尚未發現油氣資源。經過這么多年的開采,煤炭資源后備儲量不足,挖潛空間不大。水能也如此。二是我市二產占經濟總量比重已突破50%,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能源供求矛盾將不斷加深。三是能源自給程度低,對外依存度高,如煤炭需求,現有能力約450萬噸,但僅高安陶瓷產業基地“十二五”期間,煤炭需求量就將超過500萬噸。油氣產品則完全依賴外調。四是傳統能源占主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程度不高,能源消費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電站超級蓄電池平臺建設,為我市帶來了一個能源發展布局的良好契機。借此契機,積極科學謀劃,多管齊下,深入挖掘傳統能源潛力,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斷壯大能源總量,打造、乃至中部地區的“能源之城”。

“能源之城”應是能源生產之城。一是對一次性能源升級擴能。改變采掘利用方式,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對現有煤礦進行整合,既能擴大產能,又可提高回采率。同時整合劣質煤資源,籌建煤矸石發電項目,將不能直接使用的劣質煤轉為電能。依靠科技創新手段,優化火電廠運行和管理狀態,適當擴大火電產能。鼓勵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情況下,利用水能發電。二是積極探索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礦產資源優勢,加速推進鋰電新能源產業。充分利用生物資源優勢,積極籌建利用谷殼、秸稈生物發電和非糧燃料乙醇等項目。積極推進利用風能、太陽能發電方式。大膽探索籌建核能發電項目。三是鼓勵居民實現能源自給。繼續在農村推廣使用戶用沼氣池,在城鄉推廣使用太陽能熱水器。

“能源之城”也應是能源便利之城。能源便利應包括生產能源便利和生活能源便利兩個方面。生產生活應用到的能源幾乎囊括了目前人類能夠生產的一切能源,主要的應包括煤、電、氣、油。有的我市能夠提供,有的依靠外地調運,如大量的煤炭,全部氣、油都需要從外地調運。調運便捷與否關鍵在制度便利和交通便利。制度便利要求我們積極對外聯系,爭取上級政策支持,發展市際、省際合作關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掃清市場障礙,暢通流通渠道。交通便利也要先做到制度便利,更重要的是要抓好項目謀劃和建設,著重抓好鐵路、公路、水運、管道、電網等方面的項目布局和建設。

“能源之城”更應是能源節約之城。節能是從根本上緩解能源緊張的最有效途徑,也是最好的解決方式。節能不僅體現在產品技術上,更應體現在生產生活觀念上。因此,在不斷加強技術改造升級,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生產結構的同時,要加強節能思想教育,不斷健全和完善各種節能制度,倡導節約辦公,低碳生活。尤其要想方設法提高各級各部門主要領導的節能意識,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自上而下,主動積極推進地方和部門節能工作,從而在全社會形成節能共識。通過科學預測,制訂階段節能硬性目標,設立能源預警制度,始終保持強度偏高的節能壓力,能夠有效地提升我們的節能意識,

我們不能把電站僅僅看作一個單獨的重大項目,而應利用這個契機,積極謀劃好我市未來能源布局,不讓能源問題變成趕超進位道路上的絆腳石,讓能源產業成為率先崛起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