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外經貿征文
時間:2022-10-21 03:05:00
導語:改革開放外經貿征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我們追溯既往的30年,當我們回望那令世界矚目的改革開放,有一些令人震撼的數字不斷跳躍到我們的眼前,它們勾畫出中國30年來的發展軌跡,描述著中國30年來的滄桑巨變。
中國需要世界世界同樣需要中國
改革開放3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各項外經貿事業不斷發展,既實現了量的飛躍,又實現了質的提升,這不僅意味著巨大的成績,而且加速了我國融入世界經濟的進程,推動中國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日益重要的貢獻。
從1978年206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億美元,增加了105倍,年均增長17.4%。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第3位。這是歷史用數字對中國外貿規模的描述。
國際學者還喜歡用這樣的數字來看中國外貿的變化:貿易額從千億邁上萬億美元的大臺階,中國只用了16年。而同樣這項數字:日本是30年、德國25年、美國20年。
其實,規模之變只是中國外貿進步的一個側面。還有一些事實同樣令人欣慰。
——我國外貿結構不斷優化。30年來,制成品出口比重從46%提高到93.6%,機電產品從3%提高到56%;高技術產品從不到1%提高到29%,這三個比重全都超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目前,我國外貿對經濟增長貢獻達20%,海關稅收占全國稅收的17%,就業超過1億人次;外貿已經與消費、投資一起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我國對世界貿易的貢獻不斷提升,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率從不到1%擴大到11%,并成為美國的第三、歐盟和日本的第二、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中國吸收外資連續16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順應國際產業轉移加快的趨勢,不斷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促進了吸收外資大發展。短短30年,從零開始,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連續16年居發展中國家的首位。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63.5萬家,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超過7700億美元;對華投資的企業來自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世界500強企業有480多家在華投資,設立地區總部近40家。
關于吸收外資,中國人有一些難堪的回憶。比如,改革開放前,我國引進外資充其量是處于嘗試階段,主要來源不過是外國政府的貸款。而經歷改革開放30年,中國吸收外商投資不僅起步了,而且步伐很大、進展很快。
—上世紀80年代是中國吸收外資的突破階段。1979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1980年批準了北京航空食品、建國飯店和長城飯店3家外商投資企業。此后,我國先后對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吸收外資實行一些特殊政策,擴大地方外商投資的審批權限,發揮了各地利用外資的積極性。截至1985年底,我國累計實際吸收外商投資60多億美元。1986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對外商投資設立產品出口企業和先進技術企業給予更為優惠的待遇,推動了吸收外資的發展。1986-1991年,全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190億美元,年均31億美元,是前6年的3倍多。
——上世紀90年代是迅速發展階段。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并發表重要談話,明確了大膽利用外資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吸收外資勢頭大大加快。1992年當年全國新批合同外資金額超過前13年的總和,1993年實際吸收外資比1992年增長1.5倍。此后,中央明確了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方針,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拓寬利用外資領域,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引導外資投向基礎設施、工業、農業和部分服務業,我國吸收外資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新時期。從1996年到2000年,我國實際吸收外資保持在年均400億美元以上的規模。
——跨入新千年以來,我國進入吸收外資的質的提升階段,吸收外資的質量不斷提高。加入WTO以來,我國開放服務貿易領域,商業、外貿、電信、金融、保險等服務業也成為外商新一輪投資的熱點。2003年以來,國家先后兩次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品目錄,鼓勵先進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利用外資,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推動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將其一定規模的服務外包業務轉移到中國。通過人才流動、合資研發、聯合研發、委托開發、研發外包、技術轉讓、信息交流和研發資源共享等形式,外商投資企業的技術外溢效應不斷增強。
僅2002年至2007年我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類)就增長5.9倍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對外投資規模很小,投資目的地局限于美、日、英、德和香港等少數國家和地區,投資領域主要為貿易、海運和餐飲等,投資主體基本上是國有外經貿企業。80年代后半期,對外投資規模有所擴大。
1999年,黨中央明確提出“走出去”戰略后,企業對外投資步伐明顯加快——
規模迅速擴大。根據商務部統計,從2002年到2007年(由于受統計體系所限,數據自2002年開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類)從27億美元增加到187億美元,5年間增長了5.9倍。
投資方式從單一走向多元。對外投資由早期的建點開辦“窗口”,發展到跨國購并、股權置換、境外上市、設立境外研發中心、創辦境外工業園區、建立國際營銷網絡和戰略合作等多種形式。
投資領域和地域不斷拓寬。早期的對外投資主要從事進出口貿易、餐飲等,近年來逐步拓展到生產制造、資源開發、航運物流和農業合作等眾多領域;投資區域從歐美等發達國家,拓展到亞太、非洲、拉美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企業跨國經營實力不斷增強。對外投資的主體,從初期的國有外經貿專業公司和工貿公司為主,轉變為現在的國有大型企業集團、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等各類企業齊頭并進。其中有的已初步建立全球生產和銷售網絡,具備了跨國公司雛形。
截止到2006年末,我國境外中資企業(非金融類)的資產總額達到2947億美元,雇用的員工人數達到63萬人,其中外方人員26.8萬人;實現年銷售收入2746億美元、境外納稅28.2億美元,境內投資主體通過境外企業實現的進出口額達到925億美元。企業外投資合作,有利地配合了國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原產地多元化,并獲得了大量國內經濟發展所急需的資源。同時,還促進了東道國的經濟發展和就業,實現了互利雙贏的追求。
互利雙贏,這個追求不僅好,而且使我們對中國外經貿事業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