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畢業班工作會議發言稿

時間:2022-05-12 09:34:00

導語:應屆畢業班工作會議發言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應屆畢業班工作會議發言稿

初中生物教學大綱要求“使學生獲得生物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生物學觀點,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能力和興趣,初步具有科學態度,掌握一些科學方法”,那么,如何在教學中真正落實呢?根據我校與學生的實際,我采用從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學生學法指導的加強以及二者的有機結合上尋求突破口和切入點,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休味教材的意境,將情感教學溶入課堂

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對生命科學的熱愛可以通過語言、情感的表達而發散,它可以在課堂中傳遞出一種氛圍,表達出一種情境,無形中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使得學生逐漸產生共鳴,融入到教師的這種情感之中。因為生物教材的一大特點即是語言文字上的變化,許多章節段落的語言文字優美流暢、精練準確。在教學中適時地安排一些段落的朗讀是完全可行的,這有助于學生美好情感的形成。初中第一學期的教材突出了以生物與生物圈為主題,體現了人與生物、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其中所涉及到的環境意識、生命現象、生物活動等,對學生的情感培養和個性發展都是一種很好的促進,都可以體現出情感教學的特點。

二、把握教材的精髓,教法上應有重大改革

現在的生物教材給人一個突出的印象是圖文并茂、圖片精美,翻開它即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有一種想一口氣翻看完的沖動,這些圖片和所涉及的文字可以將學習者帶入一種學習的情境。尤其初二的學生表現欲很強,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很快地表達出教材意圖,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問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是一個參與者,與同學一起討論,對問題適時適當的加以引導或指正,提出新的觀點,使學生對問題的解答更趨完美。教學中許多環節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體現出教師是學習行為的引導者、參與者,這恰恰是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的一種現實體現。

三、探究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好辦法

生物教材同時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學中應該從教學實際出發,適時適當地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能力。我們會發現教材中增加了許多學生觀察、探究、實驗、生物調查、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課堂和課外真正地活起來、動起來,這實際上是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具體培養。通過教學實踐,針對教材中的探究活動,我總結了指導學生探究活動的方法,認為探究活動能夠順利實施的關鍵是使學生懂得,探究活動起源于問題發現,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才能提出問題,針對問題作出假設(要讓學生知道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假設是問題解決的前提,要善于提出多種假設),繼而討論、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研究方案,預期得出的結果和達到的目標,對問題解決的全過程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得出分析結果,組間交流,討論問題結論,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四、學法上適應課改要求,學法指導是關鍵

通過對教學實踐的總結,我認為學習方法上的轉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理解。

1.增進角色意識,努力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學環節讓學生來承擔和參與,如某些段落的朗讀;還可以培養小老師,負責結論的收集和整理并總結結論,使學生的自我意識得以加強。

2.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和參與者。結論由學生充分討論論證后得出,教師對其正確性作出引導性判斷,如對《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一課的探究實驗中,有些學生的結論是2號瓶與3號瓶均發芽了,這時,教師不要急于否定其錯誤結論,而是讓不同的結論組互相分析其實驗過程的合理性和鎮密性,力求從中發現問題,找出問題出現的根源,提出重新解決問題的辦法,設計重新實驗的方案。問題的討論、分析甚至結論的得出都可以交給學生來完成,學生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

3.學生探究實踐活動還應配以相應的探究指導。在現階段教學輔助材料不配套的情況下,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活動內容制定不同的探究報告,以便有效地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得出結論。

五、打破思維定勢,創新教學是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途徑

生物教材中的實踐性活動多,思維訓練多,這一點顯而易見,這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例如,我在講第三單元第四章第二節《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一課時讓學生自己重新設計這幾組實驗,使得原本只適用于實驗室借助實驗儀器才能完成的實驗,也適合于學生自己在課下或家中完成。此外,對于許多實驗方法、探究方案及其過程設計,我不贊同學生照搬照用,而是鼓勵他們多提幾個為什么,結果會怎樣,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就不僅僅局限于書本中的要求,對學生思維是一個極大的促進,也體現出課程改革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

總之,教法與學法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有機統一,密不可分的。只有將教法改進與學法指導有機統一起來,才能提高教學實效,達到事半功倍的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