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溝通中體驗崇高

時間:2022-06-11 11:59:00

導語:在溝通中體驗崇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溝通中體驗崇高

溝通體驗崇高

人作為個體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總會與其他人產生隔閡,同時,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社會就需要人們消除隔閡,把個體的人整合為統一的群體。因此,能與他人溝通就成為一個人為人處事的基本要求。然而,這個簡單的道理在我參加工作之前我并沒有體驗過,所以,過去的我對溝通看得很淡。直到我成為一名教師,面對一群孩子,我才開始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曾經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一個故事:有一位年輕的老師第一次走上講臺,他內心很激動,于是滿懷激情的準備了一堂語文課。課上得很成功,這位年輕的教師很高興,看看時間離下課還有幾分鐘,于是他要帶領學生做一個精心準備的小游戲。他說:“同學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在下課前咱們做一個課堂作業。請大家按照我說的做。”孩子們一片嘆息,老師說:“請大家安靜,其實這個作業很簡單。咱們唱一首歌,大家跟我一起唱,‘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幸福你就拍拍肩,如果幸福你就跺跺腳……’”。孩子們跟著老師邊唱邊拍手邊跺腳,一片笑聲歌聲感染著每一人。老師也很高興,陶醉在孩子們的歡樂之中。忽然,老師發現一位同學坐在后面竟然不拍手,老師心里有點氣,全班同學都配合老師做游戲,偏偏這位同學不配合,于是,老師讓大家暫停,他走到這位同學跟前,問道:“你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拍手,難道你不高興嗎?”這位同學把頭低了下去。“你下課后到我辦公室來。”老師冷冷地對學生說。學生來到辦公室,老師責怪道:“你剛才為什么不跟大家一起拍手呢?”學生沒有說話,原本低著的頭垂得更低了……“怎么,為什么不說話?”老師伸手去拉學生的手,老師突然發現學生的手袖空蕩蕩的,“你的手……”老師詫異地問道,學生抬起頭,一行熱淚掛在臉頰上……老師蹲下身,為學生擦去淚痕,什么說不出來,站起身,摸摸學生的頭,自己的眼里也噙滿的淚水。

有一座橋,連接著希望與輝煌;有一種愛,化解了矛盾與戰爭。它就是溝通!隨著時光的流逝,我也走上了教師的行列,這個故事中的老師一直成為我思考的源泉,讓我在工作中不斷的反思自己,審視自己與學生交往的每一個過程。“師之者,教之以事而育諸德也”,愛崗敬業,教書育人不僅是教師的基本職責,更是教師所擔負的特殊的光榮使命。

然而,在我讀到這個故事之前,我卻經歷過我自己與學生之間一段難忘的故事,這個故事讓我在對比中體驗了什么是溝通。記得那是在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秋天。我教的學生中有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叫李樹強。他很懂事,對父母也很孝順,平時話雖然不多,但是學習刻苦,每次考試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國慶節收假卻遲遲沒有看到他的身影。心想是不是學生把收假的時間給忘了?等明天回到學校,一定要好好的教訓他一頓,要讓他知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學校還有學校的紀律’。不然,好好的學生就會因為管理不嚴而變得厭學,甚至逃學。三天之后仍沒有他的消息,打電話也無法聯系,這樣的好學生不來上學,學校要追究責任,當班主任的我首當其沖。下午上完課后,我按入學時留下的地址,打的到他家。沒想到走到半路上,出租車司機竟然不送了……秋日的夕陽漸漸落下去了,而我卻獨自走在陌生的鄉村路上,在路人的指引下終于找到了學生家。見到李樹強,我差一點沒認出他來,在我的印象里,他總是穿這一套藍白相間的運動服,給人的感覺就是個中學生。但眼前的李樹強只穿著短褲和一件看不出顏色背心,一頭汗水,完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農民,他爹媽也都是扛著農具剛回到家。他們見到我,不知我是誰,李樹強向爹媽說我是他的老師,兩位中年人忙說對不住老師,我說明來意,希望李樹強跟我回校上學,他們便燒水做飯,邊向我說家里的活需要孩子干幾天,沒讓孩子到學校上學,對不起老師,讓老師吃苦了。李樹強的爹媽說著客氣話,我卻一點也沒聽進去,我被這個貧困的學生家庭狀況所吸引,掃視這個家,除了一盞電燈和幾樣簡易的家具外,最顯眼的便是用土墻上貼滿了他曾榮獲的若干獎狀……此時,我的腦海里閃現出這樣一個片斷:同學曾跟我反映他很不和群,很少在宿舍里吃飯。想到這里,我的眼睛濕潤了……

看著樸實的父母,看著懂事的孩子,我沉默了。一路上想好教育家長的話再也開不了口。臨走前,家長要留我吃飯,我婉言謝絕了。我知道那頓飯對于整個家庭意味著什么……伴著星光,從未走過夜路的我,高一腳低一腳地走在山間小路上,我在不斷的反思自己:做一名好老師,我缺少的是什么?怎么做,才是一名好老師?當一名人民教師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給他們,也不是強制的要求他們做什么,他們需要的不是專制,而是要與他們溝通成為朋友,能夠理解他們。還記得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也是因為跟學生的溝通太少使得師生關系疏遠:一位同學沒有聽我講課而是和同桌在講話,頓時讓我想到的是太不尊重老師了,沒有問清楚原因就劈頭蓋臉地責罵他。當時,同學沒吭一聲,但從他的表情我可以看出他不服氣。在過后的幾周里,本來喜歡聽我講課的他,卻再也不愿抬起頭來。后來了解到:這位同學是因為我所講的問題而發表自己的看法。然而,我卻武斷地抹殺了學生的想法,同時無形間也改變了我們師生之間的關系。一句鼓勵的話語勝過了千句的批評;一個善意的微笑勝過了千言萬語的肯定。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愛。教師的教育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學習、對生活、甚至對人生的態度。作為一個年輕教師,我懷著一顆愛學生的心、一股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熱情開展我的工作。其實教師只要充滿愛心,就可以讓這微妙的隔閡解開,畢竟愛是一種溝通,一種接納,一種力量。

有人曾問我,你教的學生今后會走了一茬又來一茬,都像這樣花時間與他們交流值得嗎?但我要說: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因為我是教師。不僅要教會他們求知,還要教會他們生活,教會他們合作,教會他們做人。雖然我早已知道,那間教室里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筆畫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淚滴,奉獻的是自己。古人云:“士不可以不弘毅。”而我卻要說,師不可以不德高。沒有高尚的品德,豈能安貧樂道?沒有高尚的品德,豈能“化作春泥更護花”?“書師易得,人師難求”,愛崗敬業、教書育人,需要所有教師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讓我們一同唱響教育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