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意向說到通幽詩

時間:2022-01-27 09:38:00

導語:從意向說到通幽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意向說到通幽詩

從意象說到通幽詩

策劃許華三葉草

編劇三葉草

主持人陳莎

攝像田軍

制片詹浩

編審楊云清

(0)

[工作臺。

[微笑的主持人。

主持人:觀眾朋友,大家好!《開卷有益》又與大家見面了,我是主持人陳莎。很高興與大家在節目中討論讀書。有許多成語,如:懸梁刺股,聞雞起舞,鑿壁偷光,挑燈夜讀,都說的是讀書。那么,人們為什么要讀書呢?讀書與一個人的事業有些什么樣的關聯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采訪了一些學業有成的專家學者,看看他們是如何回答這些問題的。

(1)

[舒緩的古典器樂。

[曲陽路與西大路交界處,寬闊的街道一側,是一個帶有柵欄的院落,公寓四樓,居住著段友工先生。

畫外音:在金色的讀書季節,我們攜帶著冬天的溫暖,尋訪著夢澤讀書人。

(2)

[低矮的書桌上雜亂地堆放著書籍。

[一本打開著的書,主題是有關意象論說的文章。

[一個人的背影,他幾乎匍匐在書桌上。隨著空間的緩緩移動,可以看到,段友工正在書上作著閱讀記痕。

畫外音:這是段友工先生的家。段友工以其文藝評論蜚聲海外,因其無人替代的藝術修養,故而與左德承、王前民一起,被我縣文化界稱為“云城三怪”。

(3)

[臺灣文學雜志《創世紀》。

[《創世紀》文章的署名。

[大陸權威學術雜志《紅樓夢學刊》。

[《紅樓夢學刊》文章的署名。

[極具特色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滴水大千》文章的署名。

畫外音:段友工先生有許多筆名,如:淡遠、余鳴、云淡、恒河一沙等。

(4)

[現場采訪之一:段友工先生談筆名。

主持人:您的這些筆名都很有意思,能向觀眾朋友簡單地介紹一下嗎?

段友工先生解釋自己的筆名。

(5)

[過渡采訪。

主持人:我覺得“云淡”就是一種宇宙的美景。

段友工:這很正常,因為這涉及到一個美學概念,一個關于意象的學說。

(6)

[打開著的第110期《創世紀》雜志封二,左側引人注目地刊印著一大批臺灣、大陸、美國、菲律賓、荷蘭、新加坡、韓國著名作家。

[翻動著的書頁。

[《創世紀》第110期第73頁右側,顯著的標題:《中國古代意象說述評》與文章。

[翻動著的書頁。

[《創世紀》第114期第98頁右側,顯著的標題:《中國現當代意象說述評》與文章。

[翻動著的書頁。

[《創世紀》第115期第97頁右側,顯著的標題:《中國現當代意象說述評》與文章。

[疊加文字:“言征實則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難動物也,故示以意象——明·王廷相”

畫外音:意象說是關于藝術的本體的理論。明代王廷相說:“言征實則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難動物也,故示以意象。”這就是說,藝術不能直白地說,不能寡然無味地說,而只能將要說的話附麗于意象。這樣,意象就成為構成藝術本體的基本單位。

(7)

[圖片資料:左德承作品《大道如天》。

[段友工側影。

[現場采訪之二:段友工先生談“意象”(1)。

段友工:“意象”可以說是在某物象中寄蘊著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的含義,人們看到的是“象”,想到的卻是其“意”。左德承先生的《大道如天》給我們的是一幅老鷹的畫圖,但不同的讀者卻從這幅《大道如天》中讀出了不同的內蘊。

段友工:為了講清楚“意象”的內涵,我們必須追溯到老子的哲學。因為“意象”說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學。

(8)

[圖片資料:老子。

畫外音:段友工先生認為:老子哲學中有兩個基本思想對“意象”說的發展影響很大:第一,道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生命。第二,道是無和有、虛和實的統一,道包含象,產生象。

(9)

[圖片資料:左德承的美術作品。

[圖片資料:楊克勤的書法作品。

[圖片資料:王前民的排局作品。

段友工畫外音:在老子這兩種思想影響下,中國藝術家一般都不太重視對于一個具體對象的逼真的刻劃,他們所追求的是把握和體現那個作為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生命的道。

(10)

[圖片資料:顧愷之。

[疊加文字:“若拘以體物,則未見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厭膏腴,可謂微妙也——南朝·謝赫”

畫外音: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提出“傳神寫照”。南朝畫論家謝赫也說過:“若拘以體物,則未見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厭膏腴,可謂微妙也。”他們都強調說畫家要追求的是“妙”。

(11)

[現場采訪之三:段友工先生談“意象”(2)。

段友工解釋“妙”字。

主持人:您能形象地講一講什么是“意象”,好嗎?

段友工:我省著名工藝美術大師左德承先生有一幅作品,一個羅漢半躺在一只老虎身上。

(12)

[圖片資料:左德承先生美術作品:《制心》。

段友工以《制心》為例講述“意象”。

段友工:所以說,“意象”是指藝術作品中那些藝術素材經藝術家重新組合到特定的藝術環境里,使藝術作品獲得多重意義后所顯現出來的新形象。

(13)

[圖片資料:王夫之。

[圖片資料:顧炎武。

[圖片資料:黃宗羲。

畫外音:意象說是關于藝術的本體的理論。這個理論的集大成者是王夫之,王夫之又名王船山,與顧炎武、黃宗羲被人們尊為清初三大家。他建立了一個以審美意象為中心的美學體系。

(14)

[圖片資料:王前民先生排局作品:《恒河一沙》。

畫外音:段友工先生認為,意象的意蘊具有某種寬泛性,某種不確定性,某種無限性。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多義性。從讀者和觀眾來說,這就是美感的差異性或是豐富性。王前民先生排局作品《恒河一沙》就帶有這種藝術的寬泛性、不確定性和無限性。

(15)

[楊克勤先生手書《春江曲》。

段友工畫外音:這是晉代詩人司馬昱的一首小詩《春江曲》:“客行只念路,相爭渡京口,誰知堤上人,試淚空搖手。”這是描寫渡口的一幅小景,但對于那些在名利場中迷戀忘返的人,這首小詩好像清夜鐘聲,可以使他驚覺,人生中有許多比名利更根本、更有價值東西,正在被人們淡忘和忽略。

(16)

[一本詩集由遠而近。

[引人注目的書名:《心雨》。

畫外音:這是大家熟悉的詩人趙俊鵬先生的詩集。

(17)

[圖片資料:1997年3月14日《孝感日報》第4版趙金禾文章:《“通幽詩”通向海峽兩岸》局部特寫:臺灣詩評家評趙俊鵬的詩為“通幽詩”,一是意象的思考,二是曲徑的暗示,三是詞語的新生。

[《創世紀》第105期第93頁右側,顯著的標題:《試論通幽詩的詩學特征》與文章。

[臺灣著名作家洛夫、辛鬰等人的信件。

(18)

[現場采訪之四:段友工先生談“通幽詩”(1)。

段友工:我不可能是也不必要是臺灣的詩評家。之所以把趙俊鵬先生的作品介紹到臺灣,是當時覺得俊鵬先生的詩,在較大程度上體現了藝術的本體即意象。同時接到臺灣著名詩人洛夫的信件,他希望我介紹一下中國的“通幽詩”。

主持人請段友工先生介紹“通幽詩”。

(19)

[現場采訪之五:段友工先生談“通幽詩”(2)。

[洛夫肖像。

[洛夫詩集。

段友工談洛夫詩的“通幽”和“意象”。

[插畫:臺灣著名作家洛夫、辛鬰等人的信件。

(20)

[現場采訪之六:段友工先生談“通幽詩”(3)。

[趙俊鵬詩集《心雨》。

[翻動著的書頁。

段友工談趙俊鵬詩的“通幽”和“意象”。

(21)

[現場采訪之七:段友工先生談中西文化。

主持人請段友工先生介紹“通幽詩”與中西文化的關系。

[圖片資料:古希臘雕塑。

[圖片資料:米開朗琪羅。

段友工:西方藝術家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要再現一個具體的物象。比如古希臘雕塑家,他們搞人體雕塑,他們要把一個人體刻畫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所以他們要研究人體解剖。一直到文藝復興都是如此,米開朗琪羅晚上就偷偷去醫院解剖尸體。所以古希臘哲學家特別重視“具象”這個概念。

[圖片資料:釋迦牟尼佛。

[圖片資料:慧能大師。

[圖片資料:《六祖壇經》。

段友工:從中國來說,佛教傳入中國,把“心”所游履攀緣者稱為“境”。“境”有五種,即色、聲、臭、味、觸五境,佛教認為五境都是虛幻的。但六祖慧能改變了從印度傳來的這種思想,認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吃飯,走路,還是擔水,砍柴,通過剎那間的內心覺悟,都可以體驗到那宇宙本體。所以在禪宗那里,“境”這個概念意味著在普通日常生活和生命現象中可以直接呈現宇宙本體,形而下的東西可以直接呈現形而上的東西。

(22)

[書桌上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臺灣文學雜志《創世紀》。

[大陸權威學術雜志《紅樓夢學刊》。

畫外音:正是中西方文化的陶冶,使得段友工先生在比較文化的氛圍中成就了自己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我們熱望觀眾朋友多讀書,讀好書,與書籍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