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回避的“黑社會”
時間:2022-02-20 09:39:00
導語:不容回避的“黑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黑社會,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字眼,它是暴力、野蠻、血腥的代名詞。黑社會犯罪組織是有組織犯罪的最高形態,它是一種獨立于正常社會、具有反社會的價值觀念、文化心理、嚴密的組織形式的犯罪團體。有組織犯罪不但人數眾多,而且有嚴密的組織性,其組織化程度已達到一個“小社會”的程度,因而其危害是極大的。黑幫、黑道的恐怖活動似乎成了人類進程中的濁重低音。從西西里島滲向全世界的黑手黨,到美國的三K黨、到東方最大的黑幫日本山口組,再到香港的三合會、臺灣的竹聯幫,無不在向人們昭示著這一不容回避的事實。
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黑社會組織,也在努力地變換著他們對抗的方式。因而在1985年,聯合國大會就宣稱:“黑社會犯罪已成為世界三大犯罪災難之一。”犯罪學家們預言:21世紀,集團性犯罪向黑社會發展,將成為“四大犯罪趨勢之一”。
以往人們大多是在國外的一些電影、電視中認識黑社會的,通過對張子強的世紀審判,人們突然發現,黑社會原來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其實在這場“全球性的瘟疫”面前,中國也不能幸免。以常德銀行運鈔車搶劫案為代表,可以視為國內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升級為黑社會組織的最新標志。
雖然清剿黑社會曾是新生中國的一大創舉,舊社會黑幫銷聲匿跡。但幾十年后的今天,我們不得不清醒地看到,一些黑社會勢力正在一些地方悄然形成。據公安部專家分析,我國黑惡勢力形成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受歷史傳統的影響。黑社會在我國曾經根深蒂固,它如同一顆毒瘤藏在社會的肌體里,一旦有了合適的土壤,就會惡性發作,可以說這是社會發展進程中一種不可回避的現象。二是我國正處于轉型期。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在轉型期,新舊文化的沖突,勢必引起社會價值和道德觀念的紊亂,導致社會矛盾加劇和犯罪發生。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歷史進程中,經濟管理存在著很多薄弱環節,黑惡勢力有溺生發展的空間。三是改革開放以來,一些負面效應的影響和海外黑社會犯罪的侵蝕,成為滋生這一犯罪形式的“肥沃”土壤。這些海外黑勢力主要集中在港澳臺地區,如香港的“14K”、澳門的“和東安”、臺灣的“竹聯邦”、“四海幫”等,他們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大陸發展組織。四是一些地方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社會管理失控,給黑惡勢力滋生的機會。五是法律法規仍有不完備之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打擊的力度;同時執法協作不到位,造成一些涉黑涉惡案件被降格處理。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據研究黑社會問題的南京大學教授蔡少卿估計,中國目前黑社會成員至少有100萬人。從國內的這些黑惡勢力犯罪的形式來看,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采取暴力、恐怖手段,肆無忌憚地殺人、搶劫、綁架人質、強奸污辱婦女、敲詐勒索、走私販毒等犯罪活動。二是作案手段兇狠殘暴,令人發指。三是稱霸一方,橫行鄉里,欺壓百姓,甚至,對抗黨政機關。四是不擇手段暴斂財物,瘋狂攫取經濟利益。他們還往往以暴力或行賄手段,占據某些行業,非法壟斷經營。在一些地方,如果沒有黑惡勢力的允許,建筑工地就不能開工,娛樂場所就無法經營,市場就無法營業。五是充當打手、殺手。他們有的專門看護地下賭場、色情娛樂場所,充當保鏢;有的插手經濟糾紛,使用暴力、脅迫等手段替人催款討債;有的干擾司法公正,充當“地下法庭”,替人擺平事端。六是境外黑社會滲透加劇,內外勾結跨境作案。一些境外黑社會分子潛入內地,網絡地痞流氓,發展組織,進行走私、販毒、偷渡、拐賣人口、洗錢、詐騙等犯罪活動,誘發刑事犯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