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業局調查報告

時間:2022-07-30 10:35:00

導語:市農業局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現六個突破促進農民增收

××市農業局

總書記關于“兩上趨向”的重要論斷,明確闡述了“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這一科學論斷的提出標志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快速發展階段,農民增收也將發生新的變化。隨著農業稅的取消,今后對農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將進入常規階段,未來一個時期影響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農民生產經營的科技水平、規模化水平、產業化水平、適應市場的能力、競爭的水平等,最終的落腳點是效益水平。從現階段我市農業發展現狀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

一是農業所面臨的市場風險還比較大,農民增收受農產品價格和政策的影響還比較突出。入世后的農業,面對的是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要走上自我發展的良性軌道,最終只能通過市場競爭。現階段農民是單個的小生產者,一家一戶面向市場有很多困難,發展市場農業主要靠“兩腿”支撐:原創:一靠龍頭企業,二靠合作經濟組織。雖然我市在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的發展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這兩條腿還明顯較短,而且質量不高,支撐力不夠。

二是科技對農業發展的助推力不夠。一方面科技應用的支撐條件還不成熟。如科研與推廣方面的硬件設施投入不足、技術人才的青黃不接和“不務正業”等,另一方面科技供給沒能形成聚集農民生產力要素的良好效應,從而導致農業生產中科技供給與科技需求的客觀脫節。

三是資源稟賦差異的存在使農民增收空間很小。在土地資源方面,一是規模小,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商品率低,現金收入少;二是農業的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穩定程度低;三是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使農民對土地資源占有不完全產權,出售權、轉讓處置權、風險抵押權不到位,很難成為其固定資產,難以帶來其他利潤,如作為銀行貸款抵押品,這使農民在市場競爭與調節中失去很多獲得收益的機會。在勞動力素質方面,由于素質不高,一是影響其對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二是影響其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增收上的比較與決策能力,三是影響其創新能力。在產業鏈條方面。農業的產前環節屬于工業,產后環節屬于商業,使農民對農業產業占有的不完整性,失去了分享二三產業利潤及剩余的機會,形成了產業利益獲得的空洞。產業環境的不良背景嚴重影響著農民的增收,同時加大了農民收入對農產品供求形勢與價格的依賴程度。

四是勞動力轉移出現了新的變化。主要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受阻,導致農民收入增長方式難以得到快速轉變。隨著我國工業進程的加快,經濟發展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越來越高,而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不夠,服務滯后,勞動力結構不適應市場的需求將會逐漸顯現,農村勞動力向外輸出速度可能趨緩,甚至出現“回流”現象,從而使我市農民增收面臨很大壓力。

因此,現階段要實現農民的持續增收,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突破:

一、在農業結構調整上實現新突破,進一步優化我市農業內部結構。

圍繞龍頭企業的需要和自身特色,從培育優勢產品入手,揚長避短,構建農業優勢區域和優勢產業基地,使全市生產布局不斷優化,逐步實現區城化布局、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產業化經營。

一是繼續深化農業種植結構。糧食面積穩定在115萬畝左右,其中水稻60萬畝、夏糧30萬畝、大豆15萬畝、玉米10萬畝;棉花保持在20萬畝左右;建設100萬畝的油料生產基地,其中油菜籽70萬畝,花生、芝麻等30萬畝;蔬菜面積15萬畝左右。

二是加強畜禽養殖小區建設,優化品種,提高效益。穩定生豬生產,年出欄100萬頭;改良畜禽品種,畜禽出欄1000萬只;擴大牛羊養殖,牛出欄10萬頭,羊出欄20萬只;發展優質品種,提高肉禽市場競爭力,使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達到50%以上,

三是突破性發展水產養殖業,使其盡快發展成支柱產業。尤其是名特優新水產品要實現持續快速增長。全市名特優水產品放養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形成水產養殖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上實現新突破,進一步增強龍頭企業的幅射帶動作用。

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加入WTO的要求,加速農產品轉化增值,提高農業的產出率、優質率和商品率,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

一是培育一批輻射面廣、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著重扶持金林木業、新美香、宏發集團、興利食品、中糧祥瑞油脂等一批重點領域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讓這些龍頭企業突出主業,搞好資產重組,優化資源配置,組建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高,市場開拓能力強,輻射面廣的大企業、大集團。在所從事的產業中加大投入,提高效益,全面增強產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二是以基地建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等方式,以農產品生產基地為依托,充分發揮訂單農業的市場導向和保護農民利益的作用,發展規范化、法制化的訂單農業,切實促進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三是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的作用,積極支持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以農戶為基礎,根據自愿互助的原則,自下而上建立的各種民間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組織,維護和保障農民和企業的合法權益,鼓勵和扶持一批農村經濟能人積極參與農產品的加工與流通,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四是不斷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行合同制、合作制和股份制,建立和完善監督約束機制,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使企業和農民形成互利互惠,興衰與共的一體化經營實體。

五是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科技含量。扶持龍頭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和科技攻關,大力推進農產品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工藝向現代工藝轉變,提高產品的加工、包裝、銷售水平;同時,抓好農產品的優質化,提高產品質量,滿足企業對原料的不同需求。

三、在無公害、標準化農產品生產上實現新突破,提升我市農產品檔次。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圍繞農業產業化和農業品牌的創建開展標準化工作。

一是把農業標準化滲透到農業產業化的全過程,從種子、種禽、種畜、種苗木及生產過程的標準化抓起,逐步在產品加工、質量安全、貯藏保鮮和批發銷售環節實施標準化管理,引導龍頭企業建立標準化體系,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

二是圍繞農產品的區域化布局,圍繞特色產品和支柱產業,分類指導,全面推進。今后兩到三年內我們要根據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標準和我市農產品生產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相關標準的技術操作規程,并組織實施。切實加大宣傳培訓的力度,提高生產者、消費者、管理者的標準化意識。要在如何形成品牌,增加產量,提高質量,創建名牌,擴大市場上做標準化文章。

三是把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作為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突破口抓緊抓好。堅持以點帶面,建設一批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示范樣板基地,帶動全市農業標準化生產的發展。堅持大宗農產品按無公害食品或綠色食品要求組織生產,地方名、特、珍、稀產品按有機食品要求組織生產。

四是嚴格投入品的管理,確保生產的產品達到質量標準,并完成產品的申報認證。抓好××市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建設。到2008年,全市主要農產品基本實現無公害,綠色食品產量達到100萬噸,產值5億元,出口創匯500萬美元,龍頭企業采用的原料基本實現無害化,生產管理的標準化也取得突破。

四、在農業科技創新、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和農業市場信息服務上實現新突破,全面提高農業整體效益。

一是積極引進開發一批優質新品種。種植業要確保主要農作物一年推出一年新品種;畜牧水產養殖,要加大新品種引進推廣力度,滿足農民發展養殖的需求,力爭全今年養殖業的突破性發展。同時,要積極開展農產品加工轉化、生態農業和漁業水域生態修復以及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新型農藥、獸藥、肥料等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

二是圍繞六項優質農產品和三大農業科技工程,著力推廣十大農業實用技術,即保溫設施栽培技術、轉基因技術、化調技術、測土配肥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輕型栽培技術、水果保優技術、立體養殖技術、高效種養模式技術等等,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與轉化,提高全市農業科技水平。

三是利用多種形式,促進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大辦各類示范樣板,帶動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要采取多種形式的科技承包,推動農業新技術的應用;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引導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四是加快農業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原創:重點做好“放大窗口,擴展平臺,延伸網絡”三項工作,辦好辦精“××農業信息網”。及時掌握國內外農產品市場、農業科技動態信息,并提出對策和建議,信息收集整理和要制度化、規范化,不斷提高準確性和權威性,要逐步建立鄉鎮信息服務站,促進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切實為農民當好參謀,搞好服務。

五、在農業行政執法上實現新突破,維護農業生產正常經營秩序。

一是加大農業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不斷增強涉農單位和廣大農民依法治農護農的法治觀念,營造農業行政執法的良好氛圍。

二是采取得力措施,加強對重大案件的查處和對坑農害農的嚴厲打擊,嚴格控制假冒偽劣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進入市場,杜絕或減少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保護農民和消費者利益,保障農業生產安全。

三是加強農業執法隊伍自身建設,確保從嚴執法、公正執法、規范執法,切實貫徹執行“執法四制”。同時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農業執法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力爭農業執法再有新的突破。

六、在勞動力轉移上實現新突破,減少農民促進增收。

從世界經驗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農業就業比重就下降1個百分點。而農村勞動力結構的變化,能夠明顯影響農民收入。美國等國家的人力資本之所以在其農業生產經營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主要是得益于這些國家農業剩余勞動力的逐步轉移,結果提供了規模經營和人少地多這樣一個農業人力資本的收益條件。因此今后我們要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城鎮化建設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來抓。

一是要把加強宣傳和制定政策相結合。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刊物等各類新聞媒體,在全社會廣泛宣傳“勞務致富”、“勞務光榮”的觀念,創造有利于農民外出務工的良好輿論環境,鼓勵和引導廣大農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積極外出務工;大力宣傳黨和國家鼓勵農民進城務工的政策,讓農民工放下包袱,輕裝進城。要進一步認真清理不利于農民進城就業的政策和法規,讓進城務工農民在孩子就學、戶籍管理、訂立勞動合同、社會保險、勞動權益和征收稅費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逐步打破勞動力市場中存在的城鄉、地區和體制分割現象,為農民外出務工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

二是要把自由外出與有組織輸出相結合。盡管勞動力的轉移要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積極支持農民的自由外出務工,但也要特別強調有組織的輸出,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地轉移。

三是要把提高就業技能與樹立良好形象相結合。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不僅要在擴大勞動力輸出規模上下功夫,更要在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下功夫。要切實做好農民工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增加培訓投入,擴大培訓規模,增強培訓效果,提高外出務工農民的就業技能,提高我市農民工的整體素質。要強化品牌效應,在培育農民工品牌上下功夫,靠品牌帶動更多的富余勞動力轉移。

四是要把加強管理與強化服務相結合。外出務工者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難度。我們再用老思路、用原來管理農村和農民的做法已經不行了,要積極探索和尋求新的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