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貧困成為“和諧”的“短板”

時間:2022-01-04 06:01:00

導語:不讓貧困成為“和諧”的“短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不讓貧困成為“和諧”的“短板”

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被一個叫穆罕默德.尤努斯的孟加拉國銀行家摘取。他創辦了專門從事小額信貸的鄉村銀行,幫助了數百萬窮人。窮人問題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重大社會問題。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也因“窮人經濟學”享譽全球,總理曾借用其“如果我們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也就懂得了許多真正重要的經濟學原理”來講“三農”問題。

回顧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依靠窮人、造福窮人的歷史。從黨的六中全會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來講,也就是依靠群眾“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社會。而貧富分化已經成為影響和諧社會的一大障礙,緩解和消除貧富兩極分化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任何公民都有理由享受中國在實現現代化、實現繁榮過程中所獲得的成功。

欠發達地區,扶貧開發就是創造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則是扶貧開發的根本目的。從儀隴近兩年的實踐來看,怎樣“扶持”?怎樣“開發”?決定著“構建”的水平、質量。“扶持”就是不讓貧困成為和諧的“短板”;“開發”就是要挖掘有限的資源潛力,一手抓產業培育促進發展,一手抓解決百姓疾苦促進和諧,千方百計保證最大多數人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解讀儀隴經驗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扶貧理念的生動實踐,感受儀隴變化是和諧發展帶來的勃勃生機。

一、試點體現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

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已經經歷20多個春秋冬夏了,為什么還要在儀隴試點呢?很明顯是要通過這個“點”研究和解決在新形勢下的扶貧開發如何堅持與時俱進的時代品質——把扶貧開發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切實增強開發實效。儀隴的試點正是緊扣時代節拍,著力在“扶”字上做文章。

(1)豐富“扶”的內涵。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所肩負的是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歷史使命。因而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這個新情況就是貧困地區面臨扶貧開發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雙重任務。儀隴試點把扶貧開發與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圍繞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重點解決了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調整產業結構,提高人口素質,樹立文明新風,民主法制建設,抓好基層黨建等六個方面的問題,并通過構建和諧社會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這既符合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也符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拓展了扶貧開發的領域,豐富了扶貧開發的內容,提升了扶貧開發的質量。

(2)改進“扶”的方式。從解決個別貧困群眾的溫飽到以村為單位整體推進,儀隴試點堅持開發式扶貧,著力于改變扶貧方式,即以146個貧困村為重點,把基礎設施、基礎產業、人的基本素質“三基”作為主要任務,統一規劃、綜合建設、分批實施,既堅持了扶貧到村入戶的公平理念,又突出扶持重點,較好地遵循了經濟發展規律;既注重解決當前貧困鄉村的突出問題,又強調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堅持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時間上看,它強調整體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和區域利益;從發展方式上看,它是各要素、各系統的協調發展,而不是片面的單打一式的發展;從發展類型上看,它是內涵型、質量型、集約型的發展,而不是外延型、數量型、粗放型的發展,極大提高了扶貧開發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創新“扶”的機制。創新是促進扶貧工作的不竭動力,儀隴試點在扶貧的群眾參與機制、資金投入機制、產業培育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創新,諸如在資金整合上借用國家扶貧項目的幫助,組建了“扶貧互助合作社”,合作社由民主選舉成立機構;采取“群眾入股、政府配股、貧困戶贈股”的方式,由政府引導組建基金;采取“整借零還”的方式支持農民借錢發展、籌錢還本息;合作社設立三個活動中心,每十天召開一次股民大會,向老百姓傳授科學技術和交流致富信息,深受村民歡迎和支持。通過扶貧互助社,把農民組織起來,開展技術、信息、金融、購銷等生產經營的合作,有利于扭轉分散的農戶在市場經濟中的弱勢地位,從根本上克服千家萬戶分散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有利于促進農民之間的交流與互信,促進農民在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文化生活質量等領域的合作,從而進一步促進鄰里之間的和諧。同時全縣還根據產業發展、精神文化等不同需求,組建了產業型、文化型等各類專業協會組織253個。

(4)增強“扶”的實效。說一千,道一萬,檢驗扶貧開發成效最終要看是否惠及貧困群眾,即生產生活條件是否明顯改善,人的綜合素質是否明顯提高,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是否增強。儀隴試點的回答是肯定的,經過一年多的發展,總書記關心的26萬群眾飲水難問題基本解決。以優質糧油、果業、豬業、兔業、勞務輸出為重點的特色產業培育初見成效,農民年人均增收達300元以上。農村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試點村中小學生全部享受了“兩免一補”,近70%的農民參加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農戶電話、有線電視入戶率分別達到80%和60%以上。農村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

二、試點實踐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新理念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新時期扶貧開發的“人”,就是立足于民生、民主,處理好貧困群眾的利益關系,不斷滿足其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好地實現社會和諧。

(1)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建設和諧社會需要培養造就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農民。儀隴試點堅持政府引導與農民自我教育雙管齊下的辦法提升農民的素質,政府主要負責硬件建設,在試點村新建中小學校10多所,改造校舍危房1萬余平方米,保證在校中小學生全部享受了“兩免一補”,新建農民科技書屋59個、村級文化中心38個。農民群眾以協會為載體,通過弘揚“兩德”文化、挖掘客家文化、傳承“書法、剪紙、繪畫”等“三鄉文化”,廣泛開展“四比四看”教育、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講文明、講衛生”競賽、開展文藝活動等形式,先后評選出“和諧新村”10個、“和諧農家”453戶,農村的陳規陋習和不良風氣有了明顯改善,農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變化。

(2)解決“人”的急難問題。解決好貧困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飲水難、行路難問題是儀隴貧困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試點工作就把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改變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放在首位,集中力量解決。通過紅層找水、建集中供水站等方式解決了84萬人的飲水困難;建成村社道路139公里,便民路216公里;完成民居“三建五改”3013戶,建沼氣池3900口,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正在逐步改變。九灣村修起了近8公里的村組公路,石板路通到戶,村民們激動地說:“今年從地里挖的紅苕和運送肥料到地頭都是用獨輪車推,往年用肩膀挑,累得腰酸背痛啊。”

(3)增加“人”的經濟收入。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試點工作剛剛啟動時,儀隴縣就明確要求各試點村要以農業產業發展為重點,提出“只有培育富民增收的長效產業,農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撐起真正意義的和諧新農村。”在具體工作中堅持農民增收短平快項目與長遠致富產業相結合,確保每戶農戶都有增收項目和致富渠道。化馬鄉虎嘴村依托縣養兔協會,按照“公司+農戶”運作機制,全村全年可出欄成兔6000只,人均養兔收入可達320元。一時間,老區儀隴的農村,發展新產業成了農民津津樂道的話題。同時全縣還大力發展勞務輸出業,初步形成了生豬、獺兔、糧油、水果、勞務輸出五大支柱產業。2005年,試點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60元,比上年增加390元,高出全縣20元;減少貧困人口2000人,貧困發生率降低到0.5%以下。

(4)發揮“人”的主體作用。把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變“要群眾干”為“群眾要干”,是儀隴扶貧開發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在選擇試點村上按照“自愿申請、鄉鎮推薦、考察評估、競爭入圍”的原則,由村“兩委”組織召開村民大會,民主表決是否愿意實施扶貧新村建設,討論表決形成新村扶貧實施方案,對有70%以上的農戶簽定同意實施的村,分片區統一組織演講答辯,競爭入圍。由于群眾發展愿望強烈,在參與試點村的競爭時,村組干部和群眾都憋足了勁,全力配合參與,場面空前熱烈。沒有競爭上的村,干部群眾也不等不靠,干起來爭取支持。通過競爭入圍產生試點村,讓群眾“動”起來、“參”進去,改過去由政府指定變成群眾主動爭取,在競爭的過程中把農民積極性調動起來,把主體作用發揮出來,保證了試點村從農民最積極、具備一定條件的村子入手,解決了過去扶貧開發中群眾被動參與、存在“等、靠、要”的問題,激活了扶貧開發的原動力。

三、試點探索了擴大基層民主的新機制

儀隴在試點中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探索建立擴大基層民主,調動群眾積極性的有效機制,激發了生機與活力。

(1)突出民主科學的決策機制。沒有民主,談不上“科學決策”。源自九灣村的民主管村“四權”模式,將村級民主政治建設的相關權責進行了科學規劃,強化村黨支部的領導權是前提,保障村民會議的決策全是核心,落實村委會的執行權是關鍵,完善村民的監督權是保障,形成了一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促進,既相互約束、又互為補充,高效運轉的權力構架,使村民自治更加規范化、程序化。其核心是大事讓農民說了算。昆山村認真吸取“亂”決策讓群眾蒙受損失的教訓,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自己投資投勞修路,并及時在公示墻上張榜公布,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很多村民交出了準備維修房屋的錢,村上的幾名石匠也放棄了外出打工掙錢的機會。村民范德明說,“公助民辦,村里的啥子事情都是我們說了算。”民主科學的決策機制,克服了過去單用行政力量推動而出現的“政府急、敢不敢、農民一邊看”的現象,又把增加農民負擔和引導農民自愿投工投勞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區別開來,因此農民愿意干而且也干得好。

(2)突出群眾公認的干部選任機制。把黨管干部與發揚民主結合起來,實行干部民選。村“兩委”班子和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都是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群眾通過“海選”,覺得哪個有能力作為村里的“當家人”就選哪個,推選出來的候選人經過組織審查后,再進行答辯,實行差額投票,選出來的人都讓群眾服了氣,做到了農村經濟發展需要什么樣的干部就選什么樣的干部,群眾需要什么樣的干部就選什么樣的干部。周河鎮方壩村大到選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小到村內的巡山護林員、貧困戶的評定,都由群眾“海選”產生,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村內事務管理的積極性,營造了濃厚的民主管村氛圍,成功地走出了一條民主管村、民主興村的好路子。

(3)突出公開透明的管理機制。政務村務公開透明是落實群眾知情權、監督權的需要,也是調動群眾積極性,確保扶貧開發工作成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的現實要求。為確保國家投資項目的資金公開透明,儀隴縣委、縣政府堅持建設計劃與監管計劃同步,變事后被動監督為主動事前、事中監督,項目、資金一律公開公示。在大風鄉燈包村,每口井的旁邊都立了一塊公示碑,記載了國家項目投入資金、每戶自籌資金、工程總造價、多少戶農民受益等,消除了群眾的猜疑心,切實做到了“工程不垮、干部不倒”。在重點幫扶對象的確定上,采取由村民大會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按總戶數的10%評定,評定結果張榜公示,并報縣扶貧辦確認、建卡、登記造冊。全縣各村的群眾還選出了2780名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農民監察”擔當起了對村級事務的監管,保證了各項決策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