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蠶桑業發展的實踐與創新
時間:2022-01-05 04:24:00
導語:區蠶桑業發展的實踐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嘉陵區曾是全國優質繭絲原料生產基地,上世紀九十年代,全區發種13萬張,產繭300余萬公斤,蠶桑發展規模居全市第一。近十年來,受主、客觀各種因素的影響,嘉陵蠶業步入低谷,行業運作舉步維艱。2004年,全區發種3萬張,產繭80萬公斤,僅為歷史最高年份的五分之一;僅有十四名職工的嘉陵蠶桑局,陳年負債高達1100多萬元,成為名符其實的“千萬負翁”,干部職工多年來無獎金、無補貼,工資“倒欠”,連下鄉差旅費都“自貼”;蠶桑局下屬蠶種場和繭絲綢公司停產多年,由于歷史負債重、資產變現難、職工群訪不斷,企業改革不敢破題,成為區委政府的心病和誰也不敢碰的“炸藥包”。
2005年,新的嘉陵蠶桑局領導班子,按照南充市委“兩抓兩促”和嘉陵區委“保穩定,促發展”的工作思路,用心做事,銳意創新,抓難碰硬,強力攻堅,實現了蠶桑發展恢復性增長,攻下了兩戶“硬骨頭”企業產權改革,參與建設的千年綢都“第一坊”受到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其主要作法是:
一、以發展立足,用科技助推產業升級
嘉陵區將科技作為振興蠶桑的突破口,堅定不移地走科技型、質量型、規模型、效益型的發展路子,加快科技優勢向發展優勢轉變。2005年,該區養蠶4.7萬張,產繭110萬公斤,同比分別增長35%和37%,今年春夏兩季發種量較去年同比翻了一倍,實現了蠶桑恢復性增長。一是抓源頭,提高品種優質率。該區大力推廣“871×872”、“洞庭×碧波”等多絲量、高抗性優質蠶品種,著力引進嘉陵16號等新優桑樹品種,目前全區良桑率達85%以上,蠶繭單產、質量明顯提高。二是抓關鍵環節,擴大先進技術普及面。該區大力推進和普及小蠶共育、大蠶省力化蠶臺育等先進實用技術,狠抓蠶種出庫檢疫、蠶種催青、桑樹冬防冬管等核心環節,目前,該區基地鄉鎮小蠶共育面達70%,省力化蠶臺育達50%,切實做到不合格的蠶種不出庫,大面積的疫情早測報,苗頭性病害早預防,努力把病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三是抓機制創新,努力夯實蠶?;A。蠶桑要發展,必須依托基地作支撐。該區著力探索新的蠶桑基地建設模式,以嘉陵蠶繭公司為依托,通過“公司+支部+基地+農戶”的方式,讓企業在未盈利之前就介入基地建設,扶持生產環節,將過去千家萬戶的蠶農生產點變成龍頭企業千萬個沒有圍墻的生產加工車間,催生蠶桑產業化集聚效應。今年春夏兩季,該局和企業按各50%的比例,對每張蠶種補貼5元錢(或免費提供價值5元的蠶藥),極大地提高了蠶農養蠶積極性。
二、以改革健體,用開放帶動改制攻堅
嘉陵蠶種場和繭絲綢公司兩戶企業有職工196人,資債相抵后凈虧1166.44萬元。同時,兩戶企業均是由事業單位轉企業后再進行產權改革,破產改制難度很大。
2005年,區委政府要求必須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全面完成兩戶企業的破產改制工作。軍令如山倒。嘉陵區蠶桑局班子臨危受命,變壓力為動力,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攻下了企業改制的難關。2005年8月和2006年3月底,兩戶企業改革圓滿完成,做到了無一人上訪,無一人有過激行為,有力地維護了全區的和諧穩定。
(一)以開放性手段籌集資金。資金是企業改革的決定性因素。嘉陵區把破解資金難題作為企業改革的“第一要務”。一是狠抓固定資產變現。過去蠶種場掛牌出讓,竟無人報名摘牌。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該區變被動等企業上門為主動招引企業競標,通過上門招商、網絡招商等多種途徑,成功引進了重慶邦達工貿有限責任公司以125萬元的底價摘牌蠶種場,南充嘉興絲綢有限公司以410萬元摘牌繭絲綢公司。二是千方百計爭取國有土地處置權。為了彌補繭絲綢公司改制資金缺口,該區主動爭取市國土資源局將企業下屬繭站土地授權給嘉陵區政府處置的個案政策,并將公司劃撥土地轉為出讓土地,通過土地有形市場依法公開出讓,僅此一項籌集改制資金410多萬元。三是積極爭取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區蠶桑局認真做好向區委政府的匯報工作,爭取到區財政一次性彌補企業改制經費200余萬元,爭取到“兩戶”企業欠交的社保費等免交或掛帳。資金瓶頸的成功突破,邁出了企業改革最堅實的“第一步”。
(二)以創新性思維安置職工。職工安置是企業改革的“第一難事”。兩戶企業職工數量大,歷史遺留問題多,職工安置十分棘手。該區積極變通工作方法,既講政策,又講策略,既真心實意替職工著想,又不違背政策亂開口子,做到了有理有節,剛柔并濟。一是實行“人盯人”辦法,分組突破。根據企業職工分布情況,區蠶桑局成立了三個工作組,由三位局領導各負責一個組,分頭做好職工的思想工作,理順群眾情結。二是制定目標,落實獎懲措施。該局制定了企業改制時間表,安排了一定數量的改制工作經費,制定了改制工作人員和企業職工兩個層面的激勵約束辦法:對完成任務較快、效果較好的工作人員,以獎代補,兌付職工補貼;對改制企業在職職工在3月31日前辦清移交手續,簽定安置協議的,每人獎勵現金3000元,退休職工每人獎勵2500元,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積極性。三是注重策略,講究工作方法。對職工安置采取先易后難,先領導后職工,先黨員后群眾的辦法,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帶頭作用。對個別釘子戶和故意刁難的,采取多種辦法予以重點突破。由于宣傳到位,措施得當,兩戶企業提前完成了職工安置。
(三)以民本化思想化解矛盾。嘉陵區在處理企業改革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做到了心為民想,身為民行,權為民用,利為民謀。一是從感情上貼近。企業改制之初,職工強烈抵制,個別職工揚言“誰敢砸掉我的飯碗,我就砸掉誰的腦袋”。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該區把企業改革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來抓,區委書記何智彬同志高度重視,親自主持召開區委常委會審定改制方案;區長謝和友多次過問企業改制進展情況,從人、財、物上給予了特殊支持;區委政府分管領導事事親歷親為,經常深入工作第一線,傾聽群眾心聲,解答職工疑惑,搞好思想溝通。企業改制攻堅階段,蠶桑局全體干部夜以繼日工作,有時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局長羅彤作為清算負責人,既要主持蠶桑局全面工作,又要負責企業改革協調,其妻子在外地上班,繭絲綢公司改制攻堅階段,其女兒中午在家吃了一個月的方便面。二是從政策上傾斜。對職工提出的要求逐條登記,只要符合政策規定的,堅決兌現執行;不符合政策規定的認真做好解釋工作。三是從經濟上照顧。清算組積極籌集資金,全部清償了單位拖欠職工的工資、津貼和社會保險金。并對供養人員、臨時工區別對待,按有關政策進行了適當補助。將個別特困戶、體弱多病喪失勞動能力的納入了民政低保供養。四是從長遠上謀劃。該區對兩戶企業改革,絕不是一賣了事,而是實實在在替職工著想,盡可能為職工提供再就業機會,解決職工后顧之憂。區繭絲綢公司改制結束的當天,蠶桑局就推薦了過半數的企業下崗職工到新成立的民營企業就業,相當一部分職工還在新公司注入了股份,有的還擔任了企業主管,使他們丟掉了“鐵飯碗”,又端上了“金飯碗”,工作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明顯增強。
在企業改革中,蠶桑局干部職工傾注了真情、付出了真心,換回了民心,使改制工作贏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把企業改革的難事辦成了群眾滿意的實事。
三、以創新升位,借機遇打造“千年綢都”
機遇永遠垂青于有準備的人。嘉陵區蠶桑局緊緊抓住南充打造“中國綢都”、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打造“千年綢都第一坊”的機遇,積極創新發展思路,以蠶桑業為基礎發展旅游業,以旅游業助推和提升蠶桑產業化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近日,省委書記張學忠同志看到文峰萬畝桑海碧波浩淼,聽到養蠶效益十分明顯時,稱贊文峰是“天下第一?!?,并要求“緊緊依托中國第一桑,打造綢都第一坊”。
(一)抓住機遇,傾力打造“千年綢都第一坊”。打造“千年綢都第一坊”,是南充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一項標志性工程。蠶桑業和以蠶桑為基礎的旅游業是“千年綢都第一坊”的產業支撐。近年來,嘉陵蠶桑局全身心投入“千年綢都第一坊”建設,在全省范圍內收購古桑2500余株,擬建總面積30余畝的古桑風情園;新栽良桑1400畝,擴大了“第一坊”桑園規模;邀請省市專家規劃設計,建起了天蠶部落和果州繡坊,現場制作絲棉、手工剌繡、釀造桑椹酒,培育了一批旅游商品。同時,該局還免費送蠶種、桑種、石灰支持“千年綢都第一坊”建設,無償提供技術支持“第一坊”桑樹冬防冬管和科學養蠶,增強了“千年綢都第一坊”的蠶桑旅游功能。
(二)善待機遇,扎實推進文峰蠶?;亟ㄔO。嘉陵蠶桑局抓住市區重視、支持“千年綢都第一坊”建設的大好機遇,扎實推進文峰蠶桑基地建設和產業化發展。一是強基礎,著力提高養蠶質量。經過近年來的建設,文峰鎮達到了社平一口消毒灶、戶平一口消毒池,家家戶戶均建有100平方米以上的標準化蠶房,小蠶共育、分段飼育和大蠶省力化蠶臺育推廣面達90%以上,繭層率、繭絲長等質量指標居全市前列。二是擴規模,不斷提升規模效益。2005年,文峰鎮發種1.4萬張,產繭45萬公斤,繭款收入1120萬元,占全區的30%、31%和33%。人均繭款及蠶業附作物收益3600余,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三是調結構,推進蠶桑產業化。該鎮以?;钌?,大膽創新農業經營模式,探索出了“?!洝恕碧鬃?、“企業+基地+農戶”的蠶業綜合利用模式。目前,文峰“千年綢都第一坊”涉及農戶畝地收益近5000元,土地收益是常規農業種植的10倍以上。
(三)用好機遇,不斷增強嘉陵蠶業發展后勁。該局牢固樹立“產業是支撐、項目是載體”的理念,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進程加快的契機,積極做好對外招商引資、對上爭取項目扶持、對內消赤減債“三篇文章”。以招改結合的方式,成功引進了重慶邦達工貿有限公司、南充嘉興絲綢有限公司等企業入駐,實現到位資金近千萬元;憑借“千年綢都第一坊”的品牌和產業優勢,積極爭取國家項目支持,已上報“優質蠶繭基地”、“東桑西移工程”、“彩色繭繁育基地”和“特色村產業發展”等項目,力爭擠入國省計劃籠子;抓住市區兩級打造“中國綢都”,加快發展“兩基地一中心”的機遇,積極爭取各方支持,強力推進消赤減債,目前,該局用辦公樓抵押債務368萬元,向上爭取專項資金化解債務30萬元,千方百計擠出資金償還各類緊急零星債務10余萬元,實現了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