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能人才培養和發展研究報告

時間:2022-07-11 06:48:00

導語:工業技能人才培養和發展研究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技能人才培養和發展研究報告

技能人才是人才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普陀臨港工業發展的重要人才支撐。當前,我區以船舶修造業、石化工業等為主要特征的臨港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使得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十分緊缺,無法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解決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發展問題的現實意義,探討了我區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發展中的主要問題與不足,對如何解決我區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發展問題提出了若干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發展

普陀地處長江、錢塘江、甬江入海匯聚處,位于我國南北海運航線和長江航線的“T”字型交匯點上,區位優勢明顯,港口岸線資源豐富。“十一五”時期,隨著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的發展,杭州灣大橋、舟山大陸連島工程的建成,臨港工業將得到更快的發展,技能人才將更加緊缺。為此,我們對普陀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發展問題進行了調研探討,以推動全區臨港工業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

一、普陀培養和發展臨港工業技能人才的現實意義

(一)臨港工業興起和發展的迫切需要

據統計顯示,“十五”期間,我區工業經濟高速發展,2005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10.9億元,以船舶修造、水產品加工、海洋生化、機械加工為主要產業的臨港工業更是發展迅猛,臨港工業實現產值91.32億元,占82.3%。至“十五”期末,以船舶修造、水產加工和新興的石化工業為主的臨港工業企業已增至330家,從業人員達到15622人。“十一五”時期,我區將抓住國際海洋產業興起和浙江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有利時機,進一步發揮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以發展海洋經濟為主線,著力建設“五大基地”,形成普陀特色的新型海洋產業體系,推進我區經濟跨越式發展。可以預測,未來五年內,我區臨港工業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將呈現更加強勁的勢頭,臨港工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發展已迫在眉睫。

(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智力保證

“十一五”時期,我區將重點發展船舶修造、臨港石化、能源、物資儲運等臨港產業,以內外互動、產業鏈延伸、空間整合與環境保護等為重點,力爭建成世界一流、亞洲第一的船舶修理基地、全國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以臨港大型石化項目為主攻方向,建設深水岸線為依托的島嶼型石化產業基地;以推進結構優化、技術支撐、空間整合為重點,主攻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出口創匯的水產品精深加工,力爭建成全國一流的水產品精深加工基地。要實現以上目標,迫切需要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尤其是要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培養大量復合型的技能人才。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工業水平,提高產品的創新性,走高附加值、高利潤的道路,為促進我區臨港工業產業升級和產業鏈延伸,增強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三)促進各類人才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

技能人才是臨港工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與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共同構成了企業的人才主體。“十一五”時期,我區將大力發展臨港先進制造業,臨港工業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僅需要一大批優秀的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還需要一大批素質優良、技術精湛的技能人才。如果技能人才緊缺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必然影響到其他各類人才作用的發揮。加快技能人才培養發展,使一批富有實踐經驗和一技之長的勞動者脫穎而出,不僅能解決臨港工業發展之需,也有利于營造重知識、重技能、重技術、重創造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良好社會氛圍,有利于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深化人力資源開發,把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優勢。

(四)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

“十一五”時期,臨港工業將成為我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臨港工業的發展必將為廣大漁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廣闊的就業平臺。以船舶修造業為例,至“十五”期末,我區共有船舶修造企業67家,修船塢容量達到100萬噸,從業人員為3749人。“十一五”期間,我區船舶工業將實現跨越式發展,修船塢容量將達到200萬噸,預計從業人員將突破萬人,屆時,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將會成倍激增,如此大的用工數量全靠外地引進根本不現實。因此,培養發展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具有美好的就業前景。另外,根據舟山市“3X3”產業發展重點規劃,我區臨港重化工項目在今后幾年將有新的突破,臨港重化工業將成為企業用工的新亮點。

二、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和發展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十五”時期,我區加大了對各類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臨港工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發展,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和制約因素,亟待引起重視和解決。

(一)缺乏培養發展規劃,所需技能人才總量不足

“十五”期間,我區對臨港工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發展,缺乏總體性規劃,培養發展目標、重點和渠道不明確,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缺少系統性和針對性,培養層次不高,數量嚴重不足。調查顯示,根據我區臨港工業產業發展,現所需技能人才約7000人左右,而目前我區共有臨港工業技能人才1095名,其中高級工以上技術等級的88人,占8.0%;中級工133人,占12.1%;初級工327人,占29.9%;三者之比為16:24:60,有從業資格的547人,占50.0%,供求嚴重不足,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經成為制約企業提高競爭力、加速產業升級和推動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究其原因是長期以來技能人才的培養發展得不到全社會的重視,職業教育培訓渠道沒有拓展到全社會,企業在轉換經營機制后,培訓的功能弱化,存在著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職工培訓責任主體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發揮,致使技能人才培養緩慢,難以適應臨港工業產業發展的需求。

(二)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狹窄,所需技能人才結構失衡

“十五”期間,我區承擔技能人才培養任務的主要是沈家門中學、普陀旅游職業技術學校、沈家門中學機械分校和普陀水產技校,專業設置以旅游、賓館服務、機械加工、烹飪、計算機、輪機、船舶駕駛等專業為主,涉及臨港工業產業的專業不多,招生人數較少。從我區臨港工業產業的發展態勢分析,臨港工業技能人才的緊缺還表現為結構上的矛盾,調查顯示,技能人才結構呈明顯的“金字塔型”,高技能人才稀缺,初級技工和從業資格人員居多,層次結構不盡合理。1095人中,419人分布在水產加工行業,占38.3%;487人分布在船舶修造行業,占44.5%;161人分布在機械制造行業,占14.7%;28人分布在石化行業,占2.5%;80%以上的技能人才集中在水產加工和船舶修造行業,行業分布不均衡。究其原因是技能人才專業性較強,轉變工種甚至轉行的成本和危險性都比較大,難以在短期內向新興產業有效轉移,加之技能人才培養周期長,職業學校又各自為政,規模較小,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存在著與產業發展相脫節的現象,社會化培訓機構較少,企業自主培訓能力不強等,使技能人才儲備不足,不可能在短期內形成有效供給。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技能人才培養經費不足

“十五”時期,我區對于臨港工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發展,缺乏政策上的支持,《職業教育法》規定應投入的教育經費,沒有落實到位,職業技術教育獎學金、技師培養財政補貼、高技能人才津貼等激勵措施缺少,法規落實和政策引導鼓勵做得不夠。雖然個別企業的個別崗位給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較高待遇,但從總體上看,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偏低,就業環境、勞資關系、社會保障等用工制度上沒有獲得與專業技術人才同等的待遇。在投入體制方面,政府對于臨港技能人才的培養未能納入財政預算,投入機制未形成制度化,沒有充分發揮技能人才培養的投資主導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十五”期間,政府培訓經費投入累計近400萬元,企業投資近50萬元。由于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陳舊,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都不盡人意。

(四)管理體制不夠規范,技能人才培訓所需師資薄弱

目前,我區職業教育和培訓管理體制還沒完全理順,教育、勞動保障、安全管理等有關部門職能交叉,重復管理、多頭培訓等現象依然存在,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缺乏統籌、有序的管理。由于社會和政府從思想認識、資金投入以及政策待遇等方面,不同程度對職業教育和培訓存在著忽視,因此,我區的職業技能教育發展要落后于基礎教育、成人教育等其他各類教育。調查顯示,四所職業技術學校專業教師較少,約占教職工的69.0%,特別是從事臨港工業教學的專業教師更少,約占專業教師的23.8%,因師資力量薄弱、教研教改滯后和實踐場地等因素影響,石化加工等與臨港工業技能教育相關的專業缺乏設置條件,技能人才的培養發展明顯滯后于臨港工業企業的實際需求。

三、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和發展的總體思路

“十一五”期間,隨著“人才強區”戰略的實施,“五大基地”建設的推進,臨港工業的大發展,我區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發展將面臨大好機遇。在新的形勢下,需要根據中央和省市進一步加快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精神,并結合我區實際,對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發展總體思路和政策作如下調整和創新。

(一)總體思路調整

“十一五”時期,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發展的總體思路,應從目前的相關部門各自為政調整為由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綜合統籌,發揮政府的綜合協調優勢;在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資金投入上,建立以政府出資為主導,并承擔主要責任,指導企業、民間投資共同開展技能培訓的多元化格局。一是發展戰略重點:在發展戰略上,政府應把臨港工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發展作為全區技能人才資源開發的重中之重予以優先考慮,納入全區人才資源發展規劃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十一五”時期,重點強化船舶修造、石化加工、機械制造、水產品精深加工等行業技能人才的培養。二是基本工作思路:堅持以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和全國、省市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科學人才觀,按照黨管人才要求,建立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區職教中心和企業為主體、社會培訓為補充的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發展新機制,以擴大總量、提高素質、優化結構為目標,大力促進臨港工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為我區臨港工業可持續發展服務。

(二)戰略目標選擇

“十一五”時期,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發展目標是:建立適應就業、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建設海洋經濟強區及臨港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相匹配的職業培訓新體制;建立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統籌、行業指導、職校和企業組織培訓的運行機制;創建技能人才培養和評價新體系,大力發展臨港工業技能培訓,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大規模的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發展格局。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發展的主要指標:至2010年,臨港工業技能人才總量發展到3200人,年遞增24.7%,高、中、初級工三者之比達到20:40:40,技能人才隊伍總量和結構基本滿足臨港工業產業發展的需要。

四、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和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管理,制訂培養發展規劃

要加強對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的組織領導,把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列入區屬有關職能部門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要引導臨港工業企業建立健全培訓組織機構,落實專(兼)職人員,負責對企業職工的業務培訓,并制定有關職工培訓教育的考核制度和辦法。同時,要根據區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和發展的總體思路調整及戰略目標選擇,研究制訂全區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發展的五年規劃,明確培養發展目標、培養發展重點和培養發展途徑。鼓勵指導臨港工業企業根據區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發展五年規劃,結合本企業實際,相應地制訂技能人才培養發展規劃,確定分階段實施的具體目標和任務,提出相應的培養措施,切實提高企業培養技能人才的計劃性和針對性。

(二)創新激勵制度和措施,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設立區職業技術教育獎學金和就讀職高學生助學金,并逐步提高獎學金和助學金額度,提高素質相對較好的學生到職校就讀的吸引力。建立技師培養財政補貼、高技能人才津貼、首席技師評選等制度,鼓勵高技能人才和緊缺人才培養。積極改進技能考評制度,逐步形成以能力為導向、業績為重點的技能人才評價機制,放寬技能考核鑒定中的年齡、工齡等條件限制,適當降低鑒定費用,鼓勵現有技能人才技能的再提高、再發展;將技能人才的薪酬與崗位、等級證書掛鉤,逐步建立以崗定薪、憑業績貢獻確定收入分配的薪酬機制,以制度創新及政策激勵引導和促進臨港工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發展。

(三)整合開發職教資源,提高教學實訓質量

去年11月,我區在四所職校合并基礎上成立區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基本實現了區內職教資源的整合,為豐富專業設置、提升培養層次創造了條件。“十一五”期間,必須繼續加強對職教資源的開發和優化組合,大力引進培訓技能人才所需的師資人才,拓展培訓專業和內容,以區職教中心為主陣地,以市內外高等院校、各級成校、民間培訓機構、企業為依托,大規模開展各類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訓,擴大技能人才總量。繼續堅持校企聯合和產教結合的辦學思路,建立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實訓基地,滿足技能人才實踐培訓需要。鼓勵職校和企業以組織開展崗位練兵、技能大比武、名師帶徒、外出參觀、參與技改等為載體的培訓方式創新,切實提高培養質量和培養效益。

(四)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健全服務和保障體系

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多渠道籌措經費的培養投入機制,將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經費納入政府預算,并在全區職業教育經費中專門抽取部分資金,用于緊缺技能人才的培養發展。加大對職業教育的財政投入,切實改善技能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職教師資力量,提高師資水平。積極引導企業足額提取職工培訓經費,加大職工培訓力度,指導協助企業抓好實訓基地硬件設施建設,鼓勵社會民間資本參與臨港工業技能人才培養。積極搭建臨港工業技能人才資格認證、技術交流、技術革新、技術改造實驗、技能成果申報、健康檢查等服務平臺,并將其全部納入社會保障覆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