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工業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04 01:05:00

導語:硅工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硅工業調研報告

硅資源是**市的特色資源,也是信息產業和許多產業的基礎性資源。利用硅資源深加工而成的石英玻璃、硅微粒、壓電材料等產品廣泛用于與國計民生緊密相關的信息、化工、電工、建材、冶金、照明等產品產業,尤其是隨著材料科學的飛速發展,硅材料作為基礎材料已滲透到國民經濟和國防科技的許多領域。如何抓住國際國內硅產品深加工產業快速發展的機遇,著力提高硅資源開發水平,有效打造有東海特色的硅產品制造基地,推動東海縣硅支柱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本文做一探討。

一、現狀特點

東海縣是蜚聲中外的“中國水晶之都”,境內水晶、石英礦藏豐富,被國際友人稱為“中國石英中心”,中國最大的水晶專業市場座落在東海縣城。全縣硅工業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1.硅資源儲量豐、品位高、分布廣。據江蘇地質六隊預測,東海縣境內天然水晶、石英儲量約為14.6萬噸和2.5億噸,二氧化硅含量分別高達99.9983%和99.88%。東海縣總面積2248平方公里,水晶和石英礦產品分布面積達1500平方公里,占2/3年開采量、收購量占全國的1/2以上。

2.硅材料加工行業科技含量較高,技術創新能力較強。國家“十五”規劃以來,東海硅支柱產業領域先后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項目近150項,其中省級以上78項。高質量建設了江蘇省石英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石英玻璃分析測試中心,企業研發能力不斷提高。2003年初,東海縣硅材料產業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東海硅材料產業基地。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江蘇省科技攻關項目,解決了硅資源加工業中一些共性、關鍵技術難題,為產業發展和產品檔次提高提供了較強的技術難題。微電子材料、新型電子元器件、燈具、石英玻璃管等產品加工制造技術已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3.產品結構不斷優化,硅資源深加工支柱產業集聚效應明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主要產品逐步由初級向中高級拓展形成了六大系列產品的規模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年,全縣500余家獨立核算硅產品生產企業產值達48億元,占全縣工業經濟總量的40%以上。其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2億元,利稅超6億元。初步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主的硅產品生產開發體系。建成了石英玻璃管、硅微粉、石英玻璃原料三大生產基地和壓電石英晶體元器件、石英玻璃燈兩大加工中心,分別是:以**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福東照明電器有限公司等為龍頭企業生產的透明石英玻璃管、濾紫外透明石英玻璃管、低羥基透明石英玻璃管、激光器用透明石英玻璃管、綠色環保光源用石英玻璃管等石英玻璃管生產基地。該體系有30多個產品,年產量達1.5萬噸,國內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以東海縣硅微粉有限公司、東海縣高科技硅微粉廠等為龍頭企業生產的普通、去離子、活性、熔融硅微粉生產基地。該體系有20多個品種,年產量近6萬噸,國內市場占有率達85%以上;以**太平洋金浩石英制品公司等為龍頭企業生產的石英玻璃原料基地,年產石英玻璃原料3萬多噸,國內市場占有率達80%以上;以東海縣晶體材料廠為龍頭企業生產的低腐蝕隧道密度壓電石英晶體、SMD表面貼裝用壓電石英晶體生產中心,年產量達60多噸;以東海康達照明電器廠等為龍頭企業生產的節能燈、環保型JC、JD、H系列燈等各類特種燈近百個產品,年生產能力近3億支(只)的石英玻璃燈具生產加工中心。

二、主要問題

東海縣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硅產品深加工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并在國內占有相當份額,但其作為全縣的支柱性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1.企業規模普遍偏小,抗風險能力差。在全縣近500家水晶及硅系列產品加工企業中,產值達億元以上的企業寥寥無幾。大部分企業的固定資產在500萬元以下,特別是水晶工藝品加工企業、燈廠和石英砂廠固定資產超過100萬元、產值超過1000萬元的更是寥寥無幾。行業整體規模與企業數比例失調。我縣安峰鎮生產石英砂企業多達47家,年產量卻只有10萬噸,產值只有0.3億多元。駝峰鎮生產燈具的企業多達108家,年產量僅有9000萬只,產值只有1億多元。這些企業大多維持在家庭作坊式的原始狀態,資本構成單一,經營規模弱小,企業管理粗放,很難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長期立于不敗之地。

2.硅產品企業之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損害了行業和企業,國家和地方的利益。樸實無華的數字是最好的佐證,10年前,石英玻璃管的價格是每公斤約100元,現在每公斤不到20元;上世紀末硅微粉價格每噸約8000元,現在每噸只有4000到6000元;碘鎢燈從最初的一支20元跌至目前的不到一元;熔融石英料5年前的價格約為每噸2300—2700元,而現在只有每噸1400元左右。價格的惡性競爭在不斷壓縮著企業的利潤空間,制約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使企業難以有充足的資金進行技術改造和科研開發,使東海縣整個行業技術水平增長緩慢。同時,整個行業產值的增長速度滯后于產品產量的增長速度,為國家和地方提供稅源后勁不足。總之,同行之間的價格惡性競爭對本縣經濟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3.產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少,核心競爭力較低,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較大差距。大部分企業缺乏核心技術,技術控制力不強。以石英玻璃管行業為例,東海縣的石英玻璃管雖已在國內市場占有相當份額,但在產品的純度、口徑、羥基含量、使用功能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明顯。在年,德國赫勞斯公司生產的石英玻璃管產品工藝指標為OH<1ppm,實際生產的平均值僅為0.1—0.15ppm,全部金屬雜質含量約為50ppm,而目前東海縣生產的石英玻璃管OH含量最低為3ppm,全部金屬雜質含量比國外高好幾倍。德國賀利氏公司可以用連熔爐直接拉制Ø320mm石英玻璃管,美國GE公司可以直接拉制Ø250mm石英玻璃管,我縣目前生產的最大口徑石英玻璃管為Ø100--180mm。用在半導體技術上的大直徑石英玻璃管每公斤進口價約1000元,而主要用在照明工業上的小直徑石英玻璃管每公斤出口價只有幾十元,并且由于質量差,出口量有限。另外幾個行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全縣180多家石粉廠生產的粗制石英砂效益很低,浪費了寶貴的硅資源;80多家熔融石英廠除去電費和原料費,利潤微小,浪費了優質資源,實際上資源已幾乎成為企業之間比拼的惟一資本。

4.在硅原料的開采、加工、銷售等管理方面缺少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規劃。一是無序開采和不合理利用。東海硅資源儲量雖然豐富,但可供開采的不足總儲量的十分之一。目前,我縣地表已很難再開采出石英礦石,開采深度淺的需7—8米,深的已到50米以上。在開采過程中,普遍存在資源的不當開采;在硅資源加工過程中,石英礦石未經嚴格分選,就被統一加工,導致資源的大量浪費。二是銷售缺乏必要的宏觀管理。**年我縣石英砂加工企業共生產石英砂約45.8萬噸,其中銷往縣外約31萬噸,其余14.8萬噸被縣內企業使用,而我縣以石英砂為原料的企業年消耗石英砂近20萬噸,尚有5萬多噸缺口需從縣外購進。這種局面造成優質硅資源大量流失,影響了本縣硅產品深加工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原料的供給。三是硅產品加工企業對環境保護、勞動保護等項工作有待改進。由于硅產品在加工工程中會產生一定的粉塵、廢氣等污染,往往一些企業在發展生產過程中比較普遍地忽視環境保護和勞動保護,形成先破壞,先污染,后治理的逆向過程,從而對生態環境和工作環境帶來較大影響,制約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四是缺乏宏觀調控引導,一般性重復產品建設多,資源配置有待進一步優化。

三、對策措施

合理有效利用硅資源做大做強硅支柱產業,應主要采用政府引導和行業自律兩種方式,努力建設一個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創匯、高市場容量的硅資源深加工支柱產業,實現科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

1.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把資源的集約化開發放在首位

東海縣應依法保護和合理使用資源,努力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方法,符合礦產資源的使用制度改革,規范和發展礦業權市場。應盡快制定有關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硅資源無秩序、無限度地開采。應規范硅資源銷售渠道,確保本縣硅產品深加工企業能用到優質的石英原料。建議提高硅資源加工企業“門檻”,從企業的固定資產、注冊資金、人才等方面制定嚴格的標準,由硅工業協會協助工商管理部門嚴格審核,達不到要求的,工商部門不予辦理營業執照。建議成立由政府、硅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為大股東的石英玻璃原料集團,引導、調控全縣石英礦石的開采、收購和銷售。同時對不具備生產、經營條件的小企業,鼓勵大企業兼并、收購或堅決關停并轉,從嚴制裁無序開采行為。要組織對境內硅資源礦進行全面的勘查評估,在此基礎上建立原材料品質測評體系、生產體系和供應體系,盡快形成全縣范圍內的資源共享、優質優價的原材料供應平臺。

2.充分發揮已成立的硅工業行業協會作用

充分發揮協會聯系廣泛、專業人士多的優勢,研究制定硅資源深加工產業發展規劃和行業規則,遏制企業之間有損行業利益的不當競爭,使企業之間能加強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發展。建議以“協會”為平臺,組織會員開展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環保知識、法律、硅行業相關業務知識培訓,增強會員的可持續發展意識、資源利用戰略意識,培養會員的科學發展觀。建議成立石英玻璃管、熔融石英、石英燈等分會,在分會中制訂《行業公約》,約定不同規格、不同質量產品的價格底線。要與國土管理部門、工商管理部門聯合定期召開理事會議和會員會議,研究探討硅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建議采取“政府主導、硅工業協會協調、市場化運作”模式建立“硅工業產品、設備專業市場”,“專業市場”按照硅產品門類進行分區建設,可細分為石英玻璃管區、硅微粉區、石英玻璃燈、石英設備等區域。市場建成后,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工商聯、硅工業協會等單位應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引導全縣硅工業企業在市場內銷售產品和購買專業設備。“專業市場”要為場內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政策宣傳、協調價格等服務并監督企業遵守行業規范。力爭用3—5年時間把“專業市場”建成全國最大的硅工業專業市場和硅產品集散中心。

3.通過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積極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和競爭力

我縣目前所擁有的是基礎資源優勢,大多數產品都屬于低端產品,即使是在國內市場占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其技術水平與國際水平相比也還有較大差距。不進行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和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有限的自然資源的價值就得不到充分發揮,最終形成的產業優勢也將不復存在。因此,硅資源加工支柱產業必須努力向高端發展,鼓勵資源利用率高的產品發展,限制技術水平低,資源消耗大,效益差的產品發展。相關企業應緊密結合當前世界信息產業技術發展需求的硅產品項目,不斷跟蹤和分析研究國內外硅深加工產品市場的發展動態,改進硅深加工產品的質量,調整硅深加工產品的品種,加快發展以硅為原料的硅外延片、有機硅、石英光纖等產業。加大骨干企業股份制改造和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力度,通過上市、重組、參股、合資等形式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努力培育規模化大企業或企業集團。通過大企業或企業集團的龍頭帶動作用,集聚優勢資產,實現低成本擴張,形成企業集群和產業集聚,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4.建設硅資源產業技術研究中心,加大研發力度

針對全縣硅資源產業發展的基礎技術問題和共性技術問題,提高加強產學研聯合,建立一個全縣硅資源產業發展共享的技術研究中心,并爭取成為省級、國家級特色產業技術中心。集中設備、儀器、人才、資金等優勢資源,提高技術研究中心水平,解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問題。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企業共同研究開發生產新產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新的生產力。東海縣硅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要通過招商引資與國內外光纖、硅半導體、石英陶瓷、耐火材料等高科技企業合作,相互取長補短,促進全縣硅產業技術進步。國家東海硅材料產業基地要加快建設,盡快形成規模優勢和聯合經營優勢,以集團化形式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提高整體競爭力,實現硅工業企業整體水平與國際接軌,最終實現我國硅深加工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帶動東海縣經濟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