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桿焚燒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20 03:20:00
導語:秸桿焚燒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每到收獲季節,農村總見“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秸桿遍地、狼煙四起”的景象,這不僅污染了大氣環境,也危及公共安全。為秸桿找一條可行的出路,切實幫助農民科學處理秸桿已成當下走農業可持續性發展道路的迫在眉睫之事,為此,我在工作的**鎮對秸桿情況作了調研,形成的報告如下:
一、我鎮秸桿的情況:
我鎮秸桿主要以小麥、水稻、油菜等三大作物為主,三種農作物的秸桿總計為1.7萬噸。根據調查,全鎮秸桿主要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飼養用料0.3萬噸,占17.65%;直接還田0.5萬噸,占29.41%;就地焚燒0.7萬噸,占41.18%;廢棄或其他0.2萬噸,占11.76%。
二、秸桿資源綜合利用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以上數據不難發現,接近一半的秸桿毀于了焚燒,可為什么老百姓把這種含氮0.6%、磷0.3%、鉀10%、碳45%的重要生物資源給浪費了呢,分析問題主要是因為:
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稈不再作為農民必須的燃料和肥料。作為燃料,秸稈無法與煤球、液化氣相提并論,作為肥料,它也沒有工業化生產出的化肥來得方便。在存放成問題的情況下,一把火燒掉最方便。
事實上,農民焚燒秸稈還有更為深刻的內在原因。
首先是時間問題。小麥或油菜收割結束后就要換種水稻,一般情況下,土地最多“閑置”10天左右,就必須進行下一茬的耕作。再加上耕作要隨天氣而動,一般情況下,會在晴好天氣收割,一遇雨水就必須搶先進行下一茬的播種。一畝小麥能產300公斤左右的麥秸。在短短的一周多時間,無論是深翻、漚肥,恐怕都不如焚燒來得便利。
其次是成本問題。以前,收割和脫粒是兩個分開的階段,秸稈必須從田里運出來,才能脫粒,秸稈的運輸包含在夏收之中。但自從聯合收割機成為主打之后,收割和脫粒一氣呵成,拋撒在田里的秸稈再想運出田就有難度了。曾在某村做過一個實驗,組織了10個中年勞力進行麥秸打捆。結果10人用了一個上午(5個小時)的時間,最后也只完成了1.5畝的麥秸打捆工作。如果沒有特別吸引人的利益刺激,農民自然不會將“秸稈出田”。
另外由于我鎮養殖業規模化發展水平較低,直接用于飼料的比例較低,同時秸桿的微貯和青貯技術推廣難度大,基本上是直接喂養。通過調研,我將秸稈問題出現的原因總結歸納為如下幾方面:第一是農業普遍增收之后,農作物秸稈越來越多,但綜合利用滯后,秸稈出現過剩;第二是隨著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民施肥寧愿用化肥而少用秸稈;第三是由于農作物復種指數提高,特別是近幾年小麥機收面積擴大,麥秸留茬過高,滅茬機械和免耕播種技術推廣沒有跟上,造成農民為趕農時放火焚燒秸桿和留茬。
三、政策建議與利用方案。
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農業有了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和持續發展。但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人口和資源環境雙重壓力。我國人均資源相對短缺,主要農業資源都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而且資源利用率不高,浪費很大;同時農業環境污染仍在加劇,生態破壞還沒得到遏制,大部分農業生產還處于粗放型經營階段,發展農業的任務十分艱巨。防止農業生產過程中對各種資源的破壞和浪費,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做到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是當今全球范圍內對可持續發展農業的戰略要求。
根據我鎮實際情況,應因地制宜,多渠道開發利用現有秸桿資源。
1、大力提倡秸桿還田。雖然秸桿還田尚存一些弊端,但作物秸桿占作物光合產物的一半以上,合有大量的有機物質,如N、P、K和微量元素,是農業生產重要的有機肥源之一。秸稈還田是現階段補償和活化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理化性狀的有效方法,是補充和平衡土壤養分的重要手段。據測算,每畝還田100-150公斤秸稈,相當于同時投入2-3公斤氮素,0.8-1.2公斤磷素,2.4-3.6公斤鉀素,并使土壤的透水性、透氣性、蓄水能力增加,緩解土壤板結的問題。秸桿還田,對于保護耕地、提高土壤肥力、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應大力推廣秸桿機械直接還田。
2、秸稈制沼氣。農作物秸稈為主要原料,粉碎并添加發酵菌劑作堆漚處理后加入沼氣池進行發酵,產生沼氣。**區谷陽鎮去年在千里村建設了3戶秸稈沼氣示范池,年投兩次料即可保證農戶全年用氣,深受當地群眾歡迎。我鎮可以根據農戶實際情況,將重點推廣建設秸稈沼氣技術,計劃建成秸稈沼氣村。通過秸稈沼氣建設,有效解決了我鎮秸桿浪費焚燒現象。
3、秸稈基料。作物秸稈是良好的食用菌基料,利用秸稈可生產平菇、香菇、金針菇、雞腿菇等,既拓寬了生產食用菌的原料來源,又降低了生產成本。我市江南食用菌有限公司,利用棉籽殼和麥稻秸稈為“肥料溫床”生產草菇,秸稈使用后變成菌渣,再在菌渣中摻入30%的秸稈新料,生產出種植平菇、金針菇等其他食用菌的“肥料溫床”,秸稈得到高效充分利用,同時我**鎮正東生態農業發展中心也是“吃桿大戶”利用秸桿大力發展食用菌栽培,這種方法投資少、見效快,經濟效益非常高。
除了以上三種出路外,秸桿還可以秸桿氣化、秸桿制肥、秸桿變木炭。這些方法都能很好的利用起秸桿的價值為民謀福,但在利用之初,以下兩個問題,也必須引起重視:
1、成本。農民采取粉碎秸稈還田,需增加成本30元/畝左右,若政府采取農機補貼的方式幫助農民購置秸稈粉碎機,或補貼增加的成本費用,秸稈還田還是大為可行的。也可幫助農民建設沼氣池,回收秸稈作為制沼氣的原料等。
2、運輸不便。所有秸稈能源利用問題,最初的困難就是運輸,而運輸難主要是因為打捆問題。為此,即在每臺聯合收割機上安裝打捆機械。
首先,機械打捆降低了勞動成本,并且便于運輸,有利于秸稈在短時間內運出田頭,為后道秸稈能源轉化類企業的工業化操作提供了方便。其次,機械打捆后的秸稈也便于存放,即便沒有企業收購,也便于農民在田頭漚制肥料。最后,機械打捆后的秸稈燃燒困難,也能從根本上抑制焚燒。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全面發展的時期,各種能源消耗量與日俱增,而我們采用的又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因此,秸桿的回收利用是一個利國利民的政策。盡管我國目前秸桿利用程度普遍不高,技術不夠成熟,對秸桿的開發利用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很大距離,甚至相當多的地區對此認識尚不深刻,但已邁出了秸桿綜合利用的第一步,相繼建成一批秸桿綜合利用示范工程,部分地區已初見成效,為各地秸桿處理工作做出了榜樣。
總之,為妥善解決秸桿焚燒浪費、毀地及環境污染問題,應集中精力搞好秸桿的綜合利用上來。通過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生態環境意識,積極引導開展綜合利用秸桿的自覺性。有關部門齊抓共管,加大對秸桿資源的綜合利用的支持力度。有關機械的購置、設置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費用投資較多,建議上級財政、金融部門應予以扶持。在秸桿資源綜合利用上應貫徹“開發利用為主,禁燒懲罰為輔”的基本指導思想,開展廣泛的技術培訓,最終達到“農業優質高產、秸桿高效利用、農村文明衛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以此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