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教育管理報告
時間:2022-10-22 05:37:00
導語:黨員教育管理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鎮是一個勞務大鎮,總人口7.5萬多人,有2.3萬人常年在外務工。全鎮有黨員2597人,其中652名黨員常年在外務工,占全鎮黨員總數的25.1%。針對這一實際,我鎮堅持把勞務黨建作為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的重點,實施“四大工程”,積極探索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一、實施組織凝聚工程,擴大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覆蓋面
一是健全組織體系。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根據流動黨員的流向分布和行業特征,突破地域和行業等局限,依托務工工廠、農貿市場、建筑項目等,創新流動黨員黨組織設置,初步形成了組織健全、職責明晰、運轉有效的流動黨員管理網絡。目前,已先后在深圳市石巖鎮、龍崗區,東莞市厚街鎮以及四川成都等流動黨員較集中的地區建立了流動黨員黨支部4個,管理流動黨員136名。
二是明確工作職責。圍繞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為流動黨員提供服務、發展在外務工黨員、宣傳政策法規、組織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協助招商引資等方面,制定了流動黨員黨組織的工作職責和工作計劃,并納入年終考核,為流動黨員黨組織明確了工作目標和任務。
三是保障運轉經費。采取“鎮財政出一點、上級黨費撥一點、黨員捐一點、社會各界資助一點”的辦法,三年來共籌集資金6.5萬元,用于落實流動黨員黨組織負責人待遇、租購活動陣地和辦公設施、解決工作及活動經費,調動了流動黨員黨組織負責人的工作積極性,保障了日常工作和黨內活動的正常開展。
二、實施制度創新工程,增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規范性
一是建立臺帳管理制度。全鎮各村(社區)黨支部和流動黨員黨支部均建立健全了流動黨員管理臺帳,做到“六個掌握”,即:掌握流動黨員基本情況、外出時間、外出地點、就業狀況、參加組織生活情況、繳納黨費等情況,并根據流動黨員流向變動及時予以更新,每季度上報鎮黨委一次。
二是建立跟蹤聯系制度。確定黨支部成員、社長或外出黨員的親屬作為聯絡員,向流動黨員發放聯系卡,聯絡員定期通過電話或信件與流動黨員進行交流溝通,讓他們離鄉離土不離黨,健全完善了“黨組織—聯絡員—流動黨員”的管理模式。
三是建立動態教育制度。完善行前教育、返鄉教育制度,利用流動黨員外出前辦理手續、春節返鄉過年的時機,采取召開座談會、個別談話的方式,對其進行理想信念、組織觀念和作用發揮等方面的教育;探索郵寄教育、網絡教育制度,每季度為流動黨員寄送1份學習資料,每兩個月開設1次流動黨員網上課堂。
三、實施黨內溫暖工程,切實為流動黨員提供多方位服務
一是提供信息咨詢。鎮黨委落實專人收集整理媒體和就業局的務工信息資源,及時提供給流動黨員。今年春節期間,我們多渠道收集了勞務信息30多條,幫助16名流動黨員找到了就業崗位。
二是維護合法權益。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把保障流動黨員基本權利、維護流動黨員合法權益擺在突出位置,著力為流動黨員撐起一片天。張家村一姓李黨員在建筑工地上因機械事故發生骨折,用人單位找借口不理不睬,我鎮在當地的流動黨員黨組織得知后,協調當地勞動部門和司法部門出面,為他解決了醫療費用及相關補助18000多元。
三是解決后顧之憂。鎮黨委組織力量,積極開展分類幫扶工作,盡力幫助外出流動黨員解除后顧之憂。對5名空巢老人,采取在五保家園集中供養的辦法,確保老人生活有保障、活動有場所、溝通有對象;對168名留守兒童,采取“教師與學生結對子管學習、親戚與學生結對子管生活”的辦法加強教育管理,確保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對380多戶缺少勞動力的流動黨員家庭,組織義務促農隊幫助干農活,確保土地不撂荒。
四、實施先鋒示范工程,引導流動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一是開展“三愛三爭”活動。在流動黨員中廣泛開展愛家鄉、愛駐地、愛企業,爭做守法模范、爭做致富能手、爭做創業標兵的“三愛三爭”實踐活動,激發流動黨員建設駐地、帶富家鄉的積極性。沈家村黨員李良云兩兄弟在成都創辦沙發廠,每年創利稅上千萬元,解決當地下崗職工和家鄉農民500多人就業,還為家鄉公益事業積極捐款,受到家鄉和當地群眾一致好評。
二是設立黨員示范崗位。針對大多數流動黨員“無權管事、不會理事、無法辦事”的狀況,積極開展流動黨員設崗定責活動,分類設立了創業指導崗、政策宣傳崗、致富信息崗、引資牽線崗等示范崗位,使流動黨員“無職有責,有崗有位,有位有為”,充分展示黨員先進性。張家村黨員李永紅,認真履行創業指導崗職責,帶動本村20多名農民外出務工。
三是搭建返鄉創業平臺。積極宣傳返鄉創業優惠政策,為流動黨員提供創業信息,協調有關單位簡化辦證手續、加大信貸力度,吸引流動黨員帶資金、帶項目、帶技術返鄉創業,推動家鄉發展。胡家村黨員安常樂回村投資500多萬元,承包耕地和荒山荒坡2000多畝,用于種植水果和發展養殖業,帶動了周邊群眾致富。近兩年來,我鎮流動黨員帶動40余名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總投資超過1000萬元,吸納剩余勞動力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