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思考

時間:2022-11-09 11:39:00

導語: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思考

社會信用體系是一種社會機制,包括信用法律法規體系、現代信用服務體系、信用數據技術支撐體系、信用市場監管體系、企業信用管理體系、誠信教育體系和失信懲戒機制等七個體系一個機制。

一、建立完善信用法律法規體系

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核心。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規體系。美國在信用管理上的相關法律法規已有16部,涉及信息采集、加工、傳播、使用等各個主要環節。西歐發達國家不僅制定了與信用有關的國內法律,而且共同制定了在歐盟所有成員國內都有效的信用法規。

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一定要強調立法先行,這樣才能保證社會信用制度的健康發展。要加快信用立法,關鍵是界定和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界定和處理好政府行政公開與保護國家經濟安全的界限;二是界定和處理好商業秘密與公開信用信息的界限;三是界定和處理好消費者個人隱私與公開信用信息的界限。從實際情況考慮,我國的信用立法工作難在短期內完成,但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客觀上又需要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作為保障。在這種情況下,應主要從兩方面推進信用立法工作:一方面充分借鑒發達國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先以行政法規或指導意見等形式頒布一些相關規定,執行一段時間后總結經驗,提出立法草案,條件成熟后形成法律。另一方面對于急需的法律法規,要抓緊研究、率先出臺,以促進現代信用市場規范健康發展。

近5年內應首先出臺《征信管理條例》、《政府信用信息公開管理辦法》、《信用信息互聯互通管理辦法》、《企業信用管理條例》、《個人信用管理條例》等。同時抓緊修改《商業銀行法》、《商標法》、《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和《儲蓄存款管理條例》中的相關條款。其他有關法律法規也應同時著手制定和修訂完善。

二、建立信用數據技術支撐體系

這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基礎設施。信用信息的完整性直接決定信用信息的有效性,信用信息的有效性數是信用產品質量的核心。據調查,我國信用信息80%左右分散在銀行、工商、稅務、海關、公安、司法、財政、審計、證券監管、質檢、環保等政府部門手中。但目前大部分政府部門對信用信息嚴格屏蔽,信用服務機構或企業難以獲得涉及企業的信用數據和資料,更無法得到消費者個人的信用信息,也就無法征集信用信息進行公正獨立的商業化、市場化運作,提供高質量的信用調查、評級、報告等信用產品,導致信用信息資源割裂和浪費,開發利用不充分。

建立信用數據技術支撐體系,首先要從整合行政資源入手,把工商、稅務、海關、貿易、交通、質檢、藥監、環保、勞動人事、公用事業、公安、法院、銀行、證券、保險等有關方面掌握的有關企業和個人信用的數據資料,作為重要的信用信息資源,有序開放,充分利用。可考慮用國債資金支持信用基礎設施建設,一是用于基礎數據庫的建設,鼓勵和支持我國政府有關部門按照標準建立數據庫,如工商注冊數據庫及工商年檢數據庫、工業企業普查資料數據庫、法院訴訟數據庫、人民銀行的企業借款還款記錄數據庫、企業產品質量投訴數據庫等。二是在建立各部門基礎數據庫的同時,建立國家級和省級信用信息數據庫和信息交換平臺。政府部門公開的信用信息,應當主要是對市場主體身份及其行為客觀描述的原始記錄。部門內部對市場主體或監管對象確定的信用分類等級,主要是為該部門工作服務的,依據的數據資料有限,應只在內部使用,而不宜隨意對外,以免引起混亂或引發糾紛。三是有序開放信用信息數據庫。各有關部門和行業建立規范的信用信息數據庫,應作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基礎設施。可以有償地政府定價向信用服務企業和社會提供客觀公正的原始數據信息,其收費用于系統的更新和維護。四是積極推進信用數據庫建設的標準化。實現各部門、地區和企業的信用數據互聯互通,促進資料交換和共享。積極推動數據庫建設中的標準化體系的建立,包括數據庫結構和標準,信用數據格式、內容、指標和標識標準,數據庫技術支持軟件等應通用或相互兼容。五是鼓勵信用服務企業建立自己的數據庫。開發適合我國市場主體特點的評分模型,設計各具特色的征信產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三、培育現代信用服務體系

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關鍵。信用服務業具有智力密集、技術密集、專業化程度高、市場集中度高的特點,承擔著信用信息收集、加工、處理和傳遞的功能,在防范信用風險、促進信用交易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應大力培育和發展一批具備較高執業資質和道德水準的獨立公正市場化運作的信用服務機構。

目前應重點發展大型信用評級公司、企業信用服務企業和消費者信用服務企業這三類企業。對上述三類信用服務企業,應區分情況,采用不同的政策。對信用評級企業,應在整合已由企業的基礎上提高企業從業水平,嚴格規范市場準入,加強管理;對企業信用服務企業,設置必要的準入標準,同時提倡適度競爭,限制壟斷,鼓勵業務向規模大、實力強的公司集中;對消費者信用服務企業,要設置比較嚴格的資質要求,嚴格市場準入,防止個人信用信息被濫用。在目前信用服務業發展的初期階段,可以先由政府出面組織和推動,由政府委托或授權的信用服務企業經營,待條件成熟后再與政府完全脫離,實行市場化、商業化運作。

應正確處理政府管理部門與信用服務企業的關系,堅持實行“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政府主要發揮規劃、指導、組織、協調、服務的作用,創造信用服務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參與制定行業規范與標準,監督管理信用服務市場主體的行為。信用服務企業應成立行業協會,制定行業規劃和從業標準以及行業的各種規章制度;提出立法建議或接受委托研究立法和提出有關信用管理法律草案;協調行業與政府及各方面的關系;組織信用管理專業教育,舉辦從業培訓和從業執照考試。

四、培育信用產品市場體系

這是建立現代信用體系的市場基礎。目前我國信用市場發育滯后,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社會和企業信用意識不強,對信用產品的市場需求不足,制約了信用服務行業的發展壯大;另一方面信用服務企業總體水平偏低,資質參差不齊,信用評估方法不規范,信用產品質量不高。

要通過政府立法、行業組織制定行規來引導全社會對信用服務的需求。政府有關部門要帶頭積極利用信用評級、評用報告等產品。還應對一些行業的市場準入規定對提供信用產品的特殊要求。如在登記注冊、行政審批、經營許可、質量監督、政府委托中介機構承辦事項、資質認定管理等工作中,應明確規定要按照授權和規范流程,查詢企業信用報告或要求企業提供信用報告。再如金融和商業機構在與企業和個人發生信用交易、信用消費、商業賒銷和租賃等業務時,應規定按照授權和規范流程,查詢當事人的信用報告或要求當事人提供信用報告。對上市公司發行股票,企業發行債券,以及上市公司的信用狀況等,也可以規定實行強制評級或評估。

信用服務企業也要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盡快建立完整而科學的信用調查和評價體系,增強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市場創新能力,努力提供各具特色、多樣化、高質量的信用產品,充分滿足社會不斷增加的對各類信用產品的市場需求。

五、建立健全企業信用管理體系

這是擴大社會信用交易規模和提高信用交易程度的前提。信用是企業生存之本和競爭力之源,是企業最寶貴的無形資產。加強企業信用管理,可以大幅度減少因授信不當導致合約不能履行,增強信用風險的防范能力;可以加強受信企業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加強履約計劃管理,防范出現償債能力不足,無法按時履約等情況;可以形成對失信企業和機構的市場約束機制,使其失去擴大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和交易的機會。

為提高信用風險防范能力,應對企業的經營交易全過程進行信用管理。研究制定適宜中小企業的財務會計制度,為企業建立健全財務會計制度提供標準;應以資金、質量、營銷等管理為核心,引導企業強化內部管理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引導企業建立以客戶資信管理制度、內部授信制度和應收賬款管理制度等為主要內容的信用管理制度,提升企業的信用管理水平。

六、建立政府信用市場管理體系

這是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組織保證。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關系最為密切的行政執法和司法部門主要包括:工商、稅務、海關、外匯、質量技術監督、人事、社會保障等行政執法和管理部門,公用事業部門(通訊、供水、供氣、供熱),公安、法院等司法部門,銀行、保險等金融部門。

這些重點部門的主要工作:一是盡快普遍建立信用等級分類管理制度。要結合部門特點和管理要求,建立信用等級分類的方法和標準,實行分類管理,提高監管工作效率和質量。二是建立行業或部門基礎數據庫。要廣泛收集和及時加工處理監管對象身份和經營行為的信用數據,建立行業或部門內部共享的數據庫。三是建立信用信息公開制度。要依法向其他執法部門和社會信用中介機構開放在執法和履行公務過程中收集或產生的有關信用信息,實現資源共享。

七、建立社會誠信教育體系

這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全體社會成員的誠信意識提高了,市場主體的守法意識增強了,現代信用知識增加了,自我約束和自我保護能力增強了,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就有了堅實的基礎。開展誠信教育,目前應主要從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認真貫徹《關于開展社會誠信宣傳教育工作的意見》,利用廣播、電視、圖書、報刊、網絡等現代傳播工具,大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通俗易懂的宣傳教育活動,在全社會普遍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二是組織編寫現代信用知識普及性教材,普及現代信用知識,開設面向政府、企業的多種類型的短期培訓和在職教育。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可以組織信用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信用服務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水平。三是在大學開設信用管理的研究生或本科專業,培養高層次的信用管理專門人才,滿足全社會對高級信用管理、信用教育、信用服務等的需求。

八、建立失信懲誡機制

這是社會信用體系正常發揮作用的保障。對失信者和失信行為不能給予及時、有力的懲誡,就是對失信者的鼓勵,對守信者的懲罰。應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道德等多種手段,使失信者付出與其失信行為相應的經濟和名譽代價,直至被市場淘汰;使守信者得到各種方便和利益,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不斷發展壯大。

失信懲誡機制主要有五類:一是由政府綜合管理部門做出的行政性懲誡。如有關政府部門公布“黑名單”、“不良記錄”等。但要嚴格依法辦事,講究程序,避免侵犯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二是由政府專業監管部門做出的監管性懲誡。這兩類懲戒都是由政府綜合管理或專業監管部門采取記錄、警告、處罰、取消市場準入、依法追究責任等行政管理手段,懲罰或制止違法違規或失信行為。三是由金融、商業和社會服務機構做出的市場性懲誡。主要是對信用記錄好的企業和個人,給予優惠和便利,對信用記錄不好的企業和個人,給予嚴格限制。四是通過信用信息廣泛傳播形成的社會性懲誡。主要是使失信對交易對方的失信轉化為對全社會的失信,讓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約。五是由司法部門做出的司法性懲誡。主要是依法追究嚴重失信者的民事或刑事責任。要建立與失信懲誡要求相適應的司法配合體系。如社區義務勞動、社區矯正、罰款、監獄各類短期刑罰等,使失信者付出各種形式足以抵補其造成的社會危害的代價。特別要強調建立對信用服務企業的懲誡機制。要明確信用服務行業規則,提高其行業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對那些不遵守行業規則、自身就不講信用的信用服務企業,出現失信行為、造成嚴重損失的,不僅要承擔無限責任,還要令其永遠不得再從事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