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稅收制度一體化思考

時間:2022-03-04 11:02:00

導語:城鄉稅收制度一體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稅收制度一體化思考

實現城鄉稅收制度一體化是農村稅費改革的政策目標,實現城鄉稅收制度一體化關鍵是要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現階段要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和市場化水平,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的剪刀差,促進農業發展,創建城鄉稅制一體化的經濟環境,實行先發展經濟,再統一稅制的政策。

一、農業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影響城鄉稅收制度一體化的實行

(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產業化水平較低,農業生產還帶有自然經濟的痕跡,農業產品商品化和市場化程度不高,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遠未達到小康水平的要求。農民收入水平比較低。我國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收入,基本上只能滿足生存方面的需要。宿遷市2006年共有358萬農業人口,實現農業總產值196億元,實現農業增加值109億元,人均農業產值5475元,人均農業增加值3045元。同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228元,平均月收入352元。生產經營形式原始單一。我國廣大農村目前大都仍然以家庭為生產單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形成規模化、集團化的農業生產。宿遷市2006年有16家重點龍頭企業,都是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無一戶是從事種植業的龍頭企業。農業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由于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種子供應渠道分散,農業技術服務缺位,廣大農民還存在靠天吃飯現象。

(二)制約城鄉稅收制度一體化的主要因素。城鄉收入的差距要求增加農民收入。溫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工作就是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稅費改革后,應該給農民一個長期休養生息的機會,“以稅惠農”應該成為今后國家財政扶持農民、農業、農村發展的一項重要政策,現階段城市居民與農民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2006年宿遷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7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28元,城鄉居民收入比1.93:1,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的現實還不具備實行城鄉稅制一體化的條件。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決定稅收征管十分困難。我國的農業發展模式與國外不同,雖然少數富裕地區的農業已開始規模化生產,但家庭小生產制度仍占主流。在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稅收征管將十分困難。例如,征收增值稅和所得稅,面對小農經濟狀態下的千家萬戶納稅人,收入、成本、費用無法準確計算,其征管成本將非常高,容易造成農村征納秩序的混亂。農業產品的附加值較低,其計稅依據規模較小。我國現行對貨物征收的主要是增值稅與二次分配的所得稅,其計稅依據都是增值額或所得額,農業初級產品的收入扣除項目種子、化肥、農藥、水、電等物料消耗已經微乎其微。以農業生產單位或個人征收的增值稅、所得稅,在其收入扣除物料消耗或成本、人員工資等費用后其計稅依據基本為零。

二、當前需要完善的涉農稅收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沒有排除對農業產品的征稅,《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條例》及其《實施細則》也規定包括農業生產組織在內的企業為企業所得稅納稅人,因此農業稅取消以后,農村不是無稅區,農業也不是無稅產業,仍然要對農產品征收增值稅,對農業生產經濟組織征收企業所得稅,現階段重要的是進一步完善涉農稅收政策,加大對涉農產業的扶持力度,促進農民增收,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為實現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奠定基礎。

(一)明確農業產品范圍。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富民優先。一方面要準確界定農業產品的范圍,采用列舉式和概括式的辦法來重新確定農產品征稅對象和稅目;另一方面要明確農業產品“初加工”和“深加工”的概念,促進農業加工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產品的附加值。

(二)擴大農業經濟組織享受稅收優惠的范圍。國家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控股企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初加工業取得的所得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但是對上述企業之外的農業生產組織則無此項稅收優惠。為了促進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推動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應對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初加工的企業和各類經濟組織取得的所得,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

(三)建議對個人以及農業生產單位銷售初級農業產品,實行免征增值稅的政策。其原因有三:一是現行的增值稅政策已對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業產品免征增值稅,但是對購銷農業產品的單位和個人實行征收增值稅的政策,具體稅收征管中,無論是在自產與購銷身份的區分上,還是在購進抵扣增值稅的計算上,具體操作時都存在很大難度,不僅征稅成本高,而且偷漏稅現象嚴重;二是國有糧食企業購銷糧食目前已經實行了免征增值稅的政策,為了稅收公平原則,有必要擴大到其他經濟成分的納稅人;三是一般納稅人向農業生產者購進農業產品,可以憑農業產品收購憑證按13%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其銷售額(不含增值稅)按13%稅率計算銷項稅額,經測算在其毛利率低于13%的情況下,納稅人將無增值稅可繳。由于市場經濟是開放的經濟,農業經紀人已經不可能獲得過多的利潤。同時,農業產品免稅,農業經濟人有讓利給農民的利潤空間,農民可以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

三、城鄉一體化稅收制度的設想

按照統籌規劃、積極穩妥、循序漸進、分步實施的原則,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稅收制度應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水平,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率,引導和鼓勵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促進農產品供求均衡,保障農民收入。

(一)建立適合農業特色的增值稅制度。針對農業產品附加值低,成本核算不可能十分精細的實際,對農產品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產品應采取既切合實際又簡便易行的征稅辦法。一是對銷售初級農業產品繼續實行免征增值稅的政策,以鼓勵農業生產者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為提高農產品技術含量奠定經濟基礎。二是對以農業初級產品為原料生產的產品實行簡易辦法征收。為了保證增值稅鏈條的完整,徹底避免農業產品收購發票虛開虛抵、管理混亂的現象,改進現行的一般納稅人企業購進農業產品實行按收購額依13%計算抵扣增值稅的辦法,根據目前平均稅負測算,并體現對涉農產業扶持的政策,可以適用4%征收率。三是以農業產品或以上述簡易辦法征收的產品為原料的深加工產品,仍實行17%的增值稅稅率,對購進免稅農業產品不得抵扣進項稅額,購進簡易辦法征稅的產品,按實際征收的4%增值稅抵扣進項稅額,適當增加工業產品的稅負,實現工業反哺農業,縮小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

(二)建立體現促進農業發展的所得稅制度。農村的所得稅制度主要是對農業生產經濟組織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從事農業生產的個人征收個人所得稅。對農業生產經濟組織在允許實行加速折舊等促進發展措施的前提下,還可以對農業生產經濟組織規定一定的免征額,保護農業發展的后勁;對農民個人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問題,由于農業生產影響因素很多,風險較大,為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鼓勵農村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促進農民實行規模化生產,對從事農業生產的個人應予免征個人所得稅。

(三)建立保護農業資源的消費稅制度。為了節約農業資源,對資源耗費大的,不利于環境保護的產品和行為,特別是以糧食資源為原料生產的產品,實行加征消費稅制度。如已經對消耗糧食產品的酒及酒精,耗用林業資源的實木地板、一次性筷子等產品征收消費稅。嘗試將消費稅擴展到林業,建議對砍伐樹木的行為征收消費稅,以棵為計稅依據,實行定額稅率,促進林業資源的保護,特別是對未成材林業資源的保護,有效制止亂砍濫伐。

(四)建立切合農村實際的地方稅收制度。為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對農村居民生活用地制定一個標準,超過標準的生活用地實行土地使用稅制度,限制農村建設莊園、別墅以及宅基地浪費嚴重的問題,引導農民實行集中居住,節約土地資源。同時對銷售農業產品及相關的合同免征印花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