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入黨隊伍建設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03-06 04:57:00
導語:學生入黨隊伍建設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培養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入黨積極分子,是建設高素質黨員隊伍的根本保證。近年來,*縣委組織部以中組部及相關部門《關于加強對中學生進行黨的基本知識教育的意見》為指導,按照“著眼長遠、立足教育、重在培養、個別發展”的要求,積極在中學生中開展黨的基本知識教育,大力培養中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做好中學生黨員發展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為黨員發展工作開辟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一、根本動因
從客觀現實上看,*有黨員7864名,其中農村、社區黨員4947名,60歲以上1738人,占35%;小學以下文化程度2385人,占48%。農村、社區黨員隊伍年齡老化、素質偏低,帶頭致富和帶領群眾致富能力不強的問題異常突出。而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常年游離于農村基層組織之外,無法教育和培養,培養的入黨積極分子數量偏少、年齡偏高,已不能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另據統計,全縣3所完中、8所初中、1所職中有在校學生1.3萬人,每年畢業返鄉學生4000余人。如果提前介入,在中學生中開展黨的基本知識教育,培養中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無疑為農村、社區發展黨員工作找到了一股源頭活水。
從形勢要求上看,做好中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養工作是發展青年黨員的一條重要途徑,是保持黨的肌體富于青春與活力,黨和人民的事業后繼有人,從而保證黨的事業在新世紀長遠發展的需要。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注意在生產、工作第一線和高知識群體、青年中發展黨員”。青年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執政黨的希望。黨正是擁有了最為可靠、牢固的青年群眾基礎,事業才蓬勃發展。中學生是當代青年中的優秀群體,是未來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廣大中學生中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逐步培養一大批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事關黨的事業能否后繼有人,事關黨的千秋大業的興衰成敗。積極培養他們中的積極分子,源源不斷地把符合黨員條件的學生吸收到黨內來,壯大黨員隊伍,不僅為基層組織培養了后備力量和輸送了新鮮“血液”,而且將有效改善全縣黨員隊伍的構成和分布,對于保持黨的先進性,增強基層黨組織的生機、活力和戰斗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從學生成長上看,加強中學生黨的基本知識教育,符合青年學生成長規律。在校的中學生,年齡一般在12-20歲之間,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可塑性很強,是培養教育的理想階段。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培養,及時把他們當中有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在學習、工作和社會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不僅需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當代高中學生生活成長在一個急劇變革和發展的年代,他們目睹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現代化建設的豐碩成果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輝煌業績,同時又受到市場經濟負面效應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在思想觀念、理想選擇和價值判斷上存在以下特點:關注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但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判斷存在片面性;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對社會共同理想的體認還缺乏一致性;崇尚先進,認同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但缺乏知行合一的自覺性;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但有時過于功利,追求實用性;思想活躍,敢想敢說,但分析問題缺乏科學性;積極進取,健康向上,但有時缺乏堅韌性。從心理和年齡角度分析,他們處在思想逐步定型的關鍵時期,但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還會發生一定的變化。他們的心理能力依賴于生活經驗的積累和文化知識的熏陶,因此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培養,用科學理論構筑精神支柱,促使其內因作正向發展,這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
二、基本做法
1、加強領導,建好業余黨校團校
為保證工作規范推進,縣委組織部牽頭,成立了學校黨建工作領導機構。縣委組織部、縣教育局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學校黨建工作的通知》,制定了發展壯大中學生入黨積極分子隊伍規劃和年度計劃,明確由校黨(團)組織負責人專門負責學生黨的基本知識教育和積極分子培養工作,為縣兩所完全中學配備了專職黨支部書記,形成了組織部抓總、所在地黨委主抓、教育局黨委指導和學校黨支部負責的三級組織共同抓落實的工作態勢,為規范推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
以中學業余黨(團)校為主陣地,先后在3所完全中學、1所職業中學建立了業余黨校,8所初級中學建立了業余團校,多方入手,做到黨(團)校組織機構、活動場所、教學計劃、教師隊伍、黨課教材、制度建設“六落實”。在生源建設上,根據自愿報名、團委審核和校黨支部審批相結合的原則,選拔上進心強、有一定工作能力、品學兼優的學生進入黨(團)校學習。在師資力量上,通過建立“師資庫”和專、兼、騁等辦法,在縣委黨校教師、學校政史黨員教師和鄉土人才中確定了一批相對固定的教員。在教學管理上,建立了學員登記、上課考勤、培訓紀實、結業考核“四項制度”,同時實行“一表一卡一證”管理方式:“一表”即學員登記表,對學生參加黨(團)校學習的時間、課時及畢業后去向逐一登記;“一卡”即黨的基本知識教育登記卡,對課程內容、考核結果等予以登記,存入學生個人檔案;“一證”即黨團校結業證,凡出勤率在90%以上、學習滿40課時的學生,經測試合格后,發給結業證書。
2、結合實際,加強黨的知識教育
一是科學安排教學內容。緊扣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條主線,把黨的基本知識教育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以黨章、黨史、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學習為重點,把黨的基本理論、黨史常識、國情、省情、縣情、鄉情、時事政治等內容教育作為普遍要求。同時,針對不同年齡段選擇不同的教育內容:初中側重社會發展規律、黨史常識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高中側重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教育,系統介紹黨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黨章》和縣情、鄉情教育;職中側重加強入黨程序、條件教育及專業技術技能培訓和縣情、鄉情教育;根據各黨團校農村學生比例,還適當增加農村主導產業技術內容的教育。
二是創新教育方式。在具體教育手段上,除采取理論教學,盡量考慮中學生特點,選用他們所歡迎的生動活潑的方式,例如組織學生聽取優秀黨員事跡報告會,觀看電教片,開展“黨旗在我心中”等主題演講會、座談辯論會等;積極創造條件,讓學員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到德育基地--優秀基層干部的楷模萬里春家鄉、全國勞模高遠章的產業園及縣黃姜、烤煙、蠶桑三大產業基地參觀學習和勞動實踐,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自然完成對黨從認識、了解到熱愛、向往的飛躍,促使他們結合家鄉建設逐步確立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理想信念,激發他們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強烈愿望。
3、規范程序,壯大積極分子隊伍
通過建立相關制度來規范工作程序,認真做好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選拔、培養、鍛煉工作。
一是規范推優程序。對取得黨(團)校學習結業證的學生,經班主任和校團組織推薦后,學校黨支部派教師黨員談話,動員其寫入黨申請書。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的學生,由學校黨支部按照“積極、慎重”的原則,通過在全班同學和任課老師中調查,經支部大會討論后作為培養對象,公示無問題的列為積極分子培養。對入黨積極分子實行動態管理,不符合條件的及時調整。
二是健全培養制度。完善聯系人制度。對已列為積極分子培養的學生,確定黨員教師1至2人作為聯系培養人,聯系人定期了解培養對象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情況,做到包教育、包培養、保成熟。規范建檔制度。對已列為積極分子培養的學生,組織填寫《入黨積極分子考察寫實登記表》,學校支部對培養對象的表現情況進行季度綜合鑒定。這些材料連同其接受黨的基本知識教育的“卡”、“證”等材料一起進入學生檔案。學生升入高校或畢業返鄉后,學校黨支部及時將學生檔案材料移交相應黨組織,形成工作鏈條,保持培養的連續性。建立跟蹤培養制度。對入黨積極分子學生,注意加強與其中學畢業后所在黨組織的聯系,了解他們的學習和工作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和信息反饋。
三是加強實踐鍛煉。對入黨積極分子,還通過組織參加黨內活動、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加強對他們的培養鍛煉。首先是在學生干部崗位上鍛煉。有意識地把“兩好一強”(政治思想好、學習成績好、工作能力強)的學生選拔到學校團委、學生會、班級團支部、班委等崗位上擔任學生干部,給他們壓擔子、交任務,使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學會為別人服務,學會做思想政治工作,在做好學生干部工作中,體驗黨員標準,增強黨性觀念。其次是在主題教育活動中鍛煉。在“學雷鋒活動月”、創文明班級、幫扶貧困學生、主題教育、素質競賽等活動中,要求入黨積極分子在參與和完成任務中增強組織紀律性、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再次是在黨組織活動中鍛煉。對重點培養對象有意識地組織他們參加支部發展黨員、民主評議黨員等黨組織活動,讓他們體驗黨員的條件、標準和管理規范,為其從思想上入黨做好準備。
4、嚴格標準,做好黨員發展工作
按照發展黨員工作“十六字”方針,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堅持“四不發展”,即入黨申請未滿一年的不發展,考察不滿一年的不發展,師生意見分歧大的不發展,黨員、支委意見不一致的不發展。重點把好發展關和審批關。堅持實行發展對象民主推薦制、黨員發展討論表決制、黨員發展公示制“三項制度”。通過召開支委會、黨員大會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民主推薦,將民主推薦的結果作為確定發展對象的重要依據。在支部大會討論黨員發展時,實行表決,根據表決結果確定是否發展。對擬發展為中共預備黨員的發展對象和擬轉為中共正式黨員的預備黨員進行公示。支部大會討論通過后,報上級黨委審批,不符合條件的,不予審批。
三、初步成效
三年來,全縣已有536名學生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310名中學生被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57名中學生光榮加入了黨組織,初步改善了全縣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隊伍結構。
1、豐富了學校德育工作的內容,提高了學校德育工作的質量。通過黨的基本知識教育,促進了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更多的學生在接受黨的基本知識教育和積極分子的培養后,進一步認識到自己的成長進步與家鄉經濟發展、國家富強之間的關系,爭做好學上進的模范,不僅提升了學校黨建的整體工作水平,還有效促進了學校中心工作的開展。
2、為高校輸送了一批優秀人才。通過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渴求進步的學生了解黨、熟悉黨、熱愛黨,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近年來升入高校的學生,已有80余人被選入校、系、班干部行列。
3、有效改善了農村黨員隊伍的年齡和文化結構,同時為農村基層組織培養了一批黨員和后備干部。近年來,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回鄉后,經過基層組織的再培養,有268人發展為黨員,86人被當選為村兩委會委員。
三、幾點思考
加強中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學校黨組織的自身建設、素質教育的實施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多項工作。因此,只有從整體上推進各項工作,才能使學生黨建工作有持續發展的后勁,為學生成長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1、抓好黨組織自身建設,增強吸引力、凝聚力。黨的基層組織只有抓好自身建設,才能在群眾中有向心力。如果學校黨組織松松垮垮、軟弱渙散,不僅難以發揮作用,而且勢必影響黨的形象。一要抓好學校黨組織自身建設,增強黨支部的感召力、吸引力與戰斗力,引發核心效應。二要抓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讓學生看到身邊的共產黨員值得他們學習,起到榜樣效應。三要抓好發展優秀教師的入黨工作,切實解決和糾正非黨員教師存在的“本人不是黨員,沒法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的抵觸情緒和學生存在的“連老師都不是黨員,入黨高不可攀”的錯誤認識和傾向。
2、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不斷改進培養教育方式方法。中學生思想活躍,因此要在黨校培訓過程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從實際出發,適應形勢,生動活潑,講究實效。如對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農民增收問題、社會轉型時期黨內存在的腐敗問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蘇東演變和社會主義暫時處于低潮的問題、東西方文化沖撞過程中中國傳統文明的傳承發展問題、市場經濟大潮中多元價值的判斷問題、當代青年實現自身價值與社會共同理想的關系問題等,要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予以實事求是的分析,并組織他們研究討論,使他們明辨是非,站穩立場。
3、重視黨建帶團建工作,做好“推優”工作。共青團組織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要堅持黨建帶團建,加強和改進團的基層建設,牢固樹立“建設、服務、創新、發展”的工作理念,將團的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的總體格局,努力構建廣泛聯系青年的新型紐帶,把最廣泛的團員青年凝聚在團組織周圍,積極培養其中的優秀分子作黨的發展對象,理順“推優”工作渠道,把這些入黨積極分子及時推薦給黨組織。
4、必須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處理好培養提高和逐步成長的關系。對優秀高中學生的培養,要在遵循他們成長一般規律的同時,充分把握其特殊性,堅持實事求是、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長。二是處理好培養工作的基本目標和培養工作的依靠力量的關系。培養優秀高中生使他們成長為入黨積極分子,其中一部分優秀分子加入黨的組織,這是培育工作的基本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僅靠學校是不夠的,要重視與高校黨組織和地方基層黨組織培養的銜接,保持培養的連續性。
- 上一篇:干部管理目標考評問題研究
- 下一篇: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實踐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