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聯女性就業問題調研報告
時間:2022-04-03 10:19:00
導語:婦聯女性就業問題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就業是民生之本。對于廣大女性來說,就業是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求,是最基本的權利,也是提高社會地位、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然而社會轉型期的女性就業問題始終是一個值得研究探索的社會課題。
一、經濟發展為女性就業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市委、市政府一貫高度重視女性就業問題。30年來,在通過加快經濟的發展來不斷擴大就業規模的同時,同步推進的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初步形成,拓寬了就業渠道,改變了就業方式,改善了就業結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結構調整對女性就業的沖擊。
實施積極的促進就業政策,努力拓寬了女性就業渠道。在促進女性就業和再就業過程中,勞動保障部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是落實再就業優惠政策。對符合申領《再就業優惠證》條件的下崗失業女職工,發放《再就業優惠證》,對她們從事個體經營的,積極協調工商稅務等部門及時給予辦理稅費減免;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優先考慮就業困難女性。以20*年為例,*年全市共發放《再就業優惠證》2639本,其中女性1539本,今年1-8月共發放3651本,其中女性2000本。對她們從事個體經營的,積極協調工商稅務等部門及時給予辦理稅費減免,*減免各類稅費608.03萬元。08年共減免各類稅費1*.73萬元。二是不斷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建立了*市勞動力信息網,全市10個非營利性職業介紹機構通過寬帶實行招聘信息和勞動力資源信息實時聯網,實現了信息共享。市勞動就業服務機構根據市場需要,針對女性失業人員的特點,開設了電腦、家政服務、車工、焊工等15種免費培訓項目。三是積極開展再就業援助行動。針對女性就業困難群體的特點,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中,充分考慮女性就業的需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社區服務業,為女性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建立了人為經濟、創美保潔等7家再就業援助基地。四是著力提高女性就業能力。為提高女性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以開展再就業培訓為載體,充分發揮技工學校、職業學校以及社會辦學力量在師資、設備,場地等方面的優勢,整合培訓資源,全面開展女職工再就業培訓,提高女性就業能力。據統計,20*年以來,市勞動保障部門共免費培訓本地女性勞動力2213人,培訓跨省農村女性勞動力1709人,培訓后的就業率達到了75%。
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的建立,推動了女性就業觀念變化。隨著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的初步建立,婦女就業觀念、就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已由原來的等待招聘逐步轉向求職應聘、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等多種途徑。很多有膽有識的城鄉女性抓住機遇、開拓進取,通過人才流動、自主創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20*年以來,市勞動保障部門共對205名女性進行了創業培訓,目前108名女性已經成功創業。
經濟快速發展為女性就業提供了更多機會。各項促進就業政策的推出和實施有效拓寬了女性就業渠道,而*市的經濟快速發展則為女性就業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提供了更多機會,據統計,20*年全市女性就業人數達到了197013人,比1982年增加了189730人,凈增26倍,女性就業人數占社會就業總人數也從1982年的27.5%上升到20*年的45.7%。
二、女性就業存在著的困難和障礙
女性參與就業是衡量社會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的尺度,建立和完善無性別歧視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轉型時期維護女性職工群體利益的制度性保證。從制度變遷的角度看,建國半個多世紀,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基礎、以《女性權益保障法》為主體、包括各種法律、法規、政策在內的保護女性合法權益的制度體系,這是歷史的進步,是中國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現。但是法律、法規、政策意義上的權利,不是直接的權力和利益,更不等于已經享受到的權利。目前,女性在就業過程中事實上還存在著一些困難和障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女性就業難和就業領域狹窄問題持續存在。在幾乎所有職業中,具有較高的技術、責任、地位和收入的崗位上,存在著女性所占比例相對于男性不斷下降趨勢。一些用人單位招工中存在著性別和年齡歧視。如: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女職員時,往往還有許多附加條件,規定女職員在一定期間內不得懷孕;有些公司雖未做硬性規定,但女職工一旦離崗,升職、加薪都將受到嚴重影響,使大部分女職工被迫將生育計劃一拖再拖;甚至有些單位規定不招女職員,或以結婚、懷孕、產假、哺乳為由辭退女職工,單方解除勞動合同;一些私營企業雇傭女童工,或不與女職工簽訂勞動合同;讓女工在有毒有害的惡劣環境下工作,造成人身傷害現象屢屢發生;如用男不用女,用小(年齡)不用大,招工時用青春期,而簽訂勞動合同時避開孕期、產期、哺乳期等。一些非公有制企業用工制度不規范,不與女職工簽訂勞動合同或勞動合同履約率低。
2、女性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經常發生。《婦女權益保障法》、《勞動法》都明確規定了女性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男女同工同酬,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女性。但女性受性別歧視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經常發生,有法不依問題在有的地方還比較突出。特別是在流動人口中,普遍存在“三多一低”現象,即農村女性多、低齡女性多、普通務工者女性多,文化程度低,在其用工過程中,企業與其簽訂的正式勞動合同較少,勞動保障缺乏,與流動人口中的男性相比,女性收入偏少,消費指數也很低。
3、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競爭力不足。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導致許多女性占有發展資源較少、文化技術素質偏低,而社會還缺乏完善的培訓機制來增強女性的能力建設。部分女性受傳統觀念影響,缺乏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精神,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淡薄。這都使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競爭力不足。
三、轉型期女性就業問題的應對之策
中國的社會轉型是一個充滿矛盾和悖論的過程,轉型期的女性就業與再就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實施,女性就業依然有著更加光明的前景。在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題下,解決轉型期女性就業問題的主要對策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制定保障女性勞動權利的主體法,切實保障女性勞動權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女性勞動立法工作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頒布了大量保障女性勞動權益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大都散見于《憲法》和《勞動法》之中,且在立法過程中出現了法律上的交叉、重復現象。所以,有必要積極創造條件,并借鑒歐盟、美國經40多年發展、已日趨成熟兩性工作平等法律制度,尤其是其就業平等、母性保護等方面的立法,制定一部保障女性勞動權利的主體法,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綜合、精簡,提高對實踐的指導與操作性,切實保障女性勞動權利,內容涵蓋促進就業、勞動合同、勞動報酬、勞動保護、社會保障、就業培訓、勞動爭議、法律責任、監督檢察等各個方面,為女性勞動權利的保障提供明確而有力的法律依據。
2、不斷完善勞動力市場,加快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勞動就業服務體系應當包括職業指導、職業咨詢、職業介紹、職業培訓等相關服務,它應當緊密配合勞動力市場,起到有效調節社會就業、緩解失業矛盾的作用。目前,勞動部門、各級工會和婦聯組織成立的職業介紹所應該大力發展、建立相關服務項目,發揮職業介紹的優勢,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疏通各種就業渠道,積極為女性就業創造條件。政府部門要建立完善分性別就業統計,特別是非正規就業統計和工資收入統計,使女性就業再就業決策更具科學性、工作更具針對性。同時各級政府部門在公務員錄用、職位晉升中要率先垂范,增加女性就業任職等的比例,以實際行動促進性別平等。
3、努力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發揮社會與各類群眾組織的作用。建立健全適應多元化、多層次市場就業形態的社會保障制度。落實好女職工生育保險制度,保證孕期、產期、哺乳期女性既能依法享有國家規定的各項生育待遇,又不會因生育而喪失勞動權益和經濟利益。要盡快建立健全針對非公有單位、非正規就業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不同就業形態女性者享有社會保障的程度。
4、切實增強職業培訓的有效性,有效提升女性的就業能力。在加大女性職業培訓力度的基礎上,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在再就業職業培訓中應遵循“質量與數量并重”的基本原則,要特別注意分析市場需求的變化和不同層次女性求職的意愿,有效地組織培訓。政府要利用好現有的教育資源舉辦各種免費或低收費的培訓班,同時要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專題培訓,要重視并認真開展創業培訓,培養和造就一批小企業創辦者和自謀職業者。同時要積極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促進女性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有序開展。
5、著力拓展就業渠道,不斷提升女性就業比率。廣開就業門路,增強就業崗位。要把充分開發社區服務業的就業崗位作為女性就業的渠道,開展好家政服務等便民利民服務,發展適合女性求職特點的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政府職能部門要及時制定出臺有關非正規就業領域服務開業標準,進一步規范家政服務等市場秩序,建立覆蓋范圍較廣的勞務派遣公司等勞動服務組織,把社區服務、家政服務等巨大市場與規范有序的有效供給對接起來,即通過這些單位把靈活就業的女性組織起來,統一培訓,由這些單位同勞動者簽定合同,支付報酬并辦理有關社會保險,同時這些單位向用戶提供家政、家教、護理等各種各樣的勞務服務,以利于處理勞動關系,減少下崗失業女性自己找工作的盲目性,增強她們的“歸屬感”。
- 上一篇:物流發展戰略研究論文
- 下一篇:婦聯扶持婦女創業就業經驗與做法(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