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聯農村留守人群生活狀況探析(區)
時間:2022-04-03 10:30:00
導語:婦聯農村留守人群生活狀況探析(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加快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在農村,尤其是在蘇北農村留守在家的兒童、老人和婦女不斷增多,這些農村人群在學習和生產生活上都存在實際困難。為此,2007年7月一項旨在幫助農村留守人群解決實際困難的江蘇省“農村關愛工程”應運而生,目的就是要讓農村勞務輸出人員家庭的兒童得到更多關愛,促進他們健康成長;老人得到更好照顧,幫助他們安度晚年;婦女得到及時扶助,解決她們生產生活困難。自全省農村關愛工程實施以來,我市高度重視,精心組織,以幫助農村留守人群辦實事、解難事為著力點,一著不讓地推進農村關愛工程,取得了一些成果。近期,市婦聯調研組圍繞對農村留守人群的關愛措施、生活狀況進行了調研,形成以下報告:
一、在創新舉措中幫扶農村留人群的做法
農村關愛工程實施以來,連云港市婦聯便把其作為一項為農村留守人群辦實事、做好事的“重點工程”緊抓不放、強力推進,實踐中逐步建立起了責任、聯動、協作三項工作機制,推進三大行動:
一是以“五大鏈接”為抓手,全力實施讓留守婦女增收的“金手鏈”創業致富行動。一是抓好培訓致富。共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務工技能等培訓班1000余期,培訓農村婦女達1萬余人;爭取省政府農村婦女培訓券30萬元,直接幫助1500名婦女掌握一門務工技能并成功就業。二是抓好能人帶領致富。深化“百名能人帶百村”工程,已組織100名“金手鏈”創業致富帶頭人與貧困村婦代會結對,直接幫助10萬多名農村婦女增收。三是抓好項目推動致富。舉辦家庭創業報告會,編輯、推廣了百個“巾幗創業致富金點子”,發放創業項目手冊。四是抓好就業促進致富。以“春風送崗位”活動為主線,組織各類女性專場招聘活動。五是抓好城鄉統籌致富。開展“送科技、送法律、送文化、送教育、送衛生”五送活動,組織“巾幗文明崗”和女企業家等與村婦代會結對。
二是以“三項工作”為重點,深入推進讓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母愛零距離”行動。一是幫助“留守兒童”多享母愛。發放《致留守兒童父母的一封信》,開展了“我心中的爸爸媽媽”征文比賽、感恩母親短信大賽等,積極推進“四個一”舉措落實,即:婦代會每年一次座談、每月一次家訪,“留守兒童”每月一封書信,每周一次電話(給父母),幫助“留守兒童”父母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二是加強“留守兒童”監護人教育。組織編寫留守兒童監護人讀本,共10講6萬多字;邀請專家、學者分赴各縣區,舉辦留守兒童監護人報告會,倡導科學監護;在全省率先成功申請了愛德基金會“關愛明天--留守兒童心理關愛項目”。三是深化“社會媽媽”工程。動員組織各界婦女,特別是“留守兒童”身邊的女干部、女能手、女教師、女鄰居等,奉獻愛心,充當“留守兒童”的“社會媽媽”,給“留守兒童”親情關愛。
三是以“七件實事”為依托,積極推動形成濃厚關愛氛圍的“幸福留守”行動。一是舉辦留守兒童夏令營,在市網上家長學校開營。二是組織“幸福快車”留守兒童蘇州親子行動,組織留守兒童看望在蘇州打工的父母,開展了孩子給父母送去了一封信、召開座談會、共游蘇州樂園等活動。三是做好國際助養項目。積極加強與省兒基會和愛德基金會聯系合作,積極建立春蕾班;積極爭取省愛德基金會國際助養項目在我市的落戶,幫助更多的農村孤殘兒童解決實際困難。四是培樹典型。建立完善了12個市級示范留守兒童家長學校,12個村級留守兒童示范指導服務站,評選出30名優秀留守兒童。五是深入實施“恒愛行動”。“恒愛行動”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和恒源祥集團在全國范圍內發起的一項公益活動。去年共落實500件毛衣的制作和5000多件8成新毛衣的募捐、贈送工作。六是開展婦女健康檢查活動。在深入實施“母嬰安康工程”的基礎上,開展大規模的體檢活動,為43725名農村婦女進行了免費健康體檢,并建立健康檔案。七是開展送溫暖行動。在全市發起了“捐棉衣、送溫暖”活動,募集捐贈棉衣30000余件、棉被1000多床。
二、在深化認識中看到農村留守人群的問題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當前在蘇北農村留守婦女、兒童、老人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可忽視、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留守婦女現狀:1、勞動強度明顯加大,部分農婦力不從心。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勞動強度很大,嚴重損害身體健康。其中有50%以上的婦女表示一個人忙不過來,難以承擔繁重的農活。2、精神壓力大,身心易受傷害。由于丈夫外出務工,長年不在身邊,留守婦女們忍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由于農村留守婦女長期承受精神上的壓力,留守婦女容易產生失眠、焦慮,嚴重影響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另外,“留守婦女”和丈夫之間的感情溝越來越少,久而久之夫妻感情容易產生裂痕,導致第三者插足和婚姻破裂現象逐步增多。而當出現婚變時,由于對丈夫在外收入情況不完全了解,她們往往無法很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3、養老、子女養育方面暴露出新問題。因大夫長期外出務工,家庭的養老、子女的養育的重擔全部落在留守婦女的身上。在一些地方養老和子女養育方面暴露出一些情況問題:一是虐待老人現象呈現上升趨勢,二是子女的教育培養狀況呈下滑趨勢。4、安全感降低,家庭財產受威脅。男性勞動力外出后,農村只剩下了老人、兒童和婦女,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會帶來農村治安防范力量的減弱,使農村社會治安隱患增加,農村中針對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現象增多。5、現代農業進程受到影響。一方面,家庭購置的農業機械不能充分利用。農戶男勞力外出后,家庭中的女勞力由于很少懂機械操作技術,致使家庭農業機械閑置浪費現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部分農婦缺乏農業技術。由于留守人員文化素質較低,且無暇接受新技術,許多農活是能省事的省事,使農業生產呈現出高度重復生產的特征。
(二)留守兒童現狀:1、監護人年齡偏大、文化偏低。據調查,留守兒童的監護權絕大部分被委托給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還有l%的留守兒童沒有監護人。這些兒童的委托監護人年齡大、文化低,多是文盲或半文盲,且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很難勝任監護職責。有的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無辦法監護孩子。2、缺乏親情關愛影響心理健康。據調查,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半月或一個月才打一次電話,有的半年聯系一次,不少外出打工者一年甚至幾年才返家一次,子女缺乏親情關愛,內心空虛。有的厭學,明顯不如父母監護下成長的兒童;有的孩子性情孤僻,逆反心強。3、教育重視和溝通不夠影響學習發展。在蘇北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普遍較差,甚至有的學校沒有寄宿條件,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的教育功能也未能有效發揮。4、家庭和社會教育對接不力影響安全。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年齡小,力量弱,缺乏呵護,往往成為被侵害的對象。有關資料顯示,近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人數中,有一定比例的留守兒童,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這不能不引起社會的重視。
(三)留守老人現狀:一是家庭負擔重。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打工后,承擔起了繁重的農活、細碎的家務活。特別是農忙季節,更加勞累。90%以上的老人反映吃不消,太累。二是經濟狀況差。子女外出務工的確掙了一些錢,但主要用于孩子生活和學習,給父母的支持實際很少,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生計。在接受調查的留守老人中沒有養老積蓄的占85%以上。三是疾病困擾多。身體上勞累,精神上牽掛在外的兒女,生活過得十分艱難,內心深感孤獨,體弱患病者較為普遍。留守老人“生不起病,拿不起藥、有病不醫”的情況很普遍,“小病抗、大病捱”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調查發現,只有18%留守老人生了大病才去醫院就醫,有78%的生了病不去醫院,只是在家吃點藥,有4%的連藥都吃不起。39%的留守老人由自己承擔醫藥費,31%的由子女承擔醫藥費,25%的與子女分擔醫藥費,5%的醫藥費由其他途徑解決。四是權益受侵害。農村留守老人的贍養權益問題比較突出。有的子女雖然在外打工,但有的卻掙不到錢,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的確無力贍養;有的子女經濟條件存在差異,互相計較,導致老人得不到贍養費;有的因為婆媳關系不好而不贍養老人。
三、在加大力度中關愛農村留守人群的思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實施農村關愛工程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是將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送到群眾心坎上的“民心工程”,為婦聯工作創新開展提供了新載體,也為農村婦女兒童發展創造了新機遇。下一步,各級婦聯組織要以十七大精神為指針,履職盡責,務實創新,努力使關愛農村留守人群工作到邊到底到位。
(一)提高認識,推動關愛氛圍再升溫。對農村留守人群積極開展關愛活動,是婦聯職責所系,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要繼續強化領導,全面建立分級負責、責任到人機制,確保在關愛行動中婦聯系統有作為、有影響、有特色、有成效。要針對農村留守人群的生活狀況開展調研活動,進一步摸清情況、找準問題、提出對策,供黨委、政府決策參考。要廣泛宣傳“農村關愛工程”的重要意義和目標要求,積極營造“共同關注、真情關愛、真心幫助”的良好社會氛圍。要積極培樹婦聯系統實施關愛工程先進典型,以點帶面,推進工作;培樹農村留守人群先進典型,使大家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培樹留守家庭先進典型,倡揚美德,弘揚新風,共建和諧家園。
(二)強化舉措,推動關愛內容再豐富。要圍繞實施“暖心”行動,充分運用農村婦女培訓基地,積極開展適合農村留守婦女特點的實用致富技術培訓;組織動員女黨員、女干部、女企業家、女科技致富示范戶等,與農村留守婦女開展“一對一”幫扶;繼續做好健康檢查工作,關愛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扎實開展“平安家庭”、“和諧家庭”創建工作,讓農村留守婦女幸福生活。要圍繞實施“愛心”行動,建立完善示范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和村級留守兒童示范指導服務站,開展家長、愛心結對、親子交流等活動,做好國際助養項目對接等,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給予更多實實在在的幫助。要對留守老人的經濟、生活狀況進行普查,建立家庭檔案,并納入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進行統一管理,要探索農村老人集中供養機制,開展農村老人集中供養試點,在資金來源上采取“子女出一點、政府撥一點、社會捐一點”的辦法進行統籌;村黨組織要關心留守老人的生產生活,維護留守老人的切身利益,保障留守老人充分行使民主權利。
(三)拓展思路,推動關愛載體再延伸。作為我市婦聯,要在深化“金手鏈”創業致富行動中,拓展實施大培訓、大創業、大維權行動。廣泛協調社會資源,積極爭取省政府農村婦女培訓券,扎實開展農村留守婦女培訓工作;宣傳巾幗創業典型,舉辦家庭創業報告會,培育推廣優秀“三八”經濟合作組織,幫助更多的農村婦女創業就業;深入開展以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為重點的普法宣傳,建立完善婦女兒童維權工作網絡和措施制度,切實保障留守婦女的生存、發展權益。在深化“母愛零距離”行動中,以家長學校、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為依托,設立開辟“關愛之家”等陣地,組織留守兒童成立“校外業余興趣小組”,讓留守兒童精神不再失落;廣泛開展以宣傳《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活動,強化留守兒童父母的責任意識;深入開展“親子攜手同行”活動,動員和吸引留守兒童和監護人自主參與、自我教育、親子互動、共同提高,幫助留守兒童與父母和監護人架起連心橋,努力為農村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空間和健康的生活、學習環境。
- 上一篇:投資環境評價方法論研究論文
- 下一篇:婦聯信訪工作分析報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