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長法制環境思考
時間:2022-04-09 11:07:00
導語:青少年成長法制環境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希望工程,是關系億萬家庭實際利益的民心工程,是關系到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近年來,我縣未成年人犯罪總體雖然呈現出緩和下降的趨勢,但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絕對數仍然居高不下,未成年人犯罪態勢仍很嚴峻。青少年違法犯罪作為當前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是由多種消極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不良的法制環境是導致青少年犯罪、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主要原因之一。青少年生理、心理發展處在特殊時期,極易受周圍環境和社會影響。因此,為青少年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法制環境,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緊迫的任務。
一、青少年成長的社會法制環境現狀
經過多年來的普法,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縣青少年成長的社會法制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仍然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缺乏合力。表現為,學校講一套,家長講一套,在社會上看到的又是一套,教育口徑相互矛盾,讓青少年無所適從;教育責任不清,價值導向扭曲,部門配合難,共同營造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法制環境的有效機制還未形成。學校周邊的一些個體工商戶把學生當作搖錢樹,將香煙拆散零售給學生,甚至容留曠課的學生抽煙、喝酒、賭博;學校周邊居民將空閑的房屋出租給學生,少男少女們將此作為聚集地,談朋友甚至同居。在校青少年的品行可謂問題多多,上網、抽煙、喝酒、打架、偷盜、早戀、結幫等劣跡惡行屢見不鮮甚至有逐漸蔓延之勢,成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象發生的前兆。
二缺乏長效管理機制。由于利益的驅動和部分行政主管部門管理職能的缺失,未成年人進入網吧屢禁不絕、黑吧經營現象仍然存在,網吧的“禁止未成年人進入”機制形同虛設,即使經整治也容易反彈。大量的學生在放學后進入網吧玩游戲、聊天和進入黃色網站,少有學習知識的。這三大“毒素”在一定程度上毒害了青少年的心靈,使不少青少年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產生“網吧綜合癥”。家長、教師是望網生畏、談網色變,對此是雖恨但又無可奈何。
三缺乏時效性。在應試教育大環境影響下,在中考、高考指揮棒影響下,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分是學生的命根,考是老師的法寶”這一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重智育、輕德育,重成績、輕能力現象依然普遍存在,造成在學?!爸怯笔怯仓笜?,“德育”是軟任務,使學生的法制教育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導致法制教育流于形式,難有時效性。
二、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的成長離不開一定的環境,由于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形成世界觀、人生觀的關鍵時期,他們明辨是非能力低,自制力差,可塑性強,社會環境中不良因素正是孳生青少年犯罪的”肥沃土壤“。一是市場經濟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和各種消極腐敗現象,社會丑惡現象都給青少年帶來消極的影響。經濟利益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學生感到學校里的教育內容與他們在社會上所見所聞不一樣,思想產生迷惑,嚴重削弱學校德育工作的權威性。二是大眾傳播媒體迅速崛起,社會上銷售的暴力、兇殺、恐怖、賭博、色情等不健康書刊、影視、錄像,非法經營的網吧、酒吧、游戲機室等充盈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引誘和危害著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三是同齡群體講求哥們義氣,尋釁滋事,不務正業,吃喝玩樂,結伙作案,容易誘發青少年犯罪。四是校園周邊環境尚未得到完全凈化,法制教育缺乏整體性,公民的法制觀念淡薄,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和教育途徑未能形成合力。形成5+2=0,(學校一周5天的教育,抵擋不住兩天周末社會家庭的消積影響)、10+1=0(學校十年教育,走上社會一年,就被社會丑惡現象拉下了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現象。
(二)學校教育的偏向。學校是青少年學習成長的搖籃,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與學校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如何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根本轉變,不少學校的教育和管理還存在著嚴重問題,在辦學方向、治學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向。一是片面追求升學率。應試教育的壓力使學校不得不追求升學率,以提高影響,擴充生源,給學生在學習和思想上帶來許多負效應,被劃為“另類”的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極大傷害,破罐子破摔,有的滑向違法犯罪的深淵。二是.學校教育在教書育人方面脫節,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對立。個別老師不能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往往更為關注成績好的尖子生,對后進生卻缺乏耐心和有針對性的教育,或將之當作“包袱”和“害群之馬”,或嫌棄歧視,或挖苦諷刺,態度生硬,動輒處罰、訓斥、找家長,未考慮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自尊。三是應試教育體制下,家長、老師的期望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方面使學生心理壓力過大,同時也容易使學生因喪失學習興趣而產生厭學情緒,由厭學發展到厭學、拒學、逃學、輟學,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部分學生脫離正常的學習軌道和環境,易受不良群體的影響而誤入歧途。四是輕權利教育,講義務多;淡意識培養,講知識多。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只講義務,不講權利,不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法制觀;而知識多,只能說明知法,不能說明其他問題。知法并不等同于守法、依法。意識的培養是最重要的,要培養青少年的自覺守法、依法意識。
(三)家庭教育的誤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教與家風對孩子的心理及行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失當的家庭教育和不良的家庭環境,與青少年犯罪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主要表現為:一是“溺愛型”。由于獨生子女增多,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家庭過分寵愛子女,“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無原則遷就子女的要求,養成子女惟我獨尊,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任性、蠻橫、粗野、為所欲為等畸形性格,當他們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不惜采用違法犯罪的手段鋌而走險。二是“高壓型”。奉行棍棒政策,“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在這種高壓下,極易造成子女對抗心理,或者造成悲觀、自卑心理,失去進取心。這樣的孩子一旦犯罪,便會兇惡地報復社會,危害性極大;三是“放任型”。對孩子無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們失去家庭溫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一遇不良習氣和壞人的引誘就容易走上邪路;四是“單親型”。由于家庭結構不健全,使青少年缺乏正常的家教氛圍,他們的心理和生理受到嚴重的影響。
(四)社會管理的缺位。在青少年犯罪的人群中,流入社會的青少年占了大部分,因為這一類人群大多是因家庭有問題或是學業差、在校表現差、缺乏上進心、升不了學的那一部分流失生和落榜生。他們無技能、無專長,沒有職業,缺少了學校和家庭的有效管束,又是社會管理的盲點,終日在社會上游蕩,因而成為了犯罪的高危人群。
三、優化青少年成長的法制環境的對策
構建青少年法制教育網絡,全面凈化青少年成長的法制環境,營造和諧、健康的青少年成長的法制環境,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關心和關愛。
1、以社會為著眼點,齊抓共管,構筑社會防線
社會的大熔爐是一只典型的雜貨缸,它總包含事物的正反兩面。無論對在校生,還是離校的青少年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對后者,往往產生不知不覺沉陷的可能。因此,凈化社會環境,消除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土壤和條件迫在眉睫。一是加強文化市場監管。文化、工商等部門要進一步清理整頓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市場和圖書報刊市場,堅決查處傳播淫穢、色情、兇殺、暴力、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的出版物,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二是加強對營業性文化娛樂場所日常管理,任何不適宜對未成年人開放的文化娛樂場所,不得對未成年人開放。這里尤應強調的是,要從制度建設上為凈化文化環境提供保障。綜治、教育、公安、文化、工商、城管、電信等部門要采取專項治理與日常管理相結合、日常巡查與突擊檢查相結合、完善管理制度與年度考核相結合、廣泛宣傳與群眾舉報相結合、教育引導與打擊處罰相結合的方法,清理、整治電子游戲機、網吧、學校治安秩序、校園周邊環境等。特別是對不按有關規定經營,嚴重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網吧,政府行政主管部門要有所作為,對其實行“一次性死亡”的嚴厲制裁,堅決關閉取締,絕不能簡單地以罰代法。同時,要鼓勵社會各界舉報“黑網吧”、網吧接納未成年人和超時經營等違規行為,建立社會監督、政府獎勵制度,對社會有效舉報而不作為的行政主管部門的主要領導實行行政問責,三是要大力加強青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陣地的建設,以豐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活動吸引青少年,滿足青少年素質全面發展的需要,積極營造適合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
2、以學校為著力點,強化法制教育,構筑學校防線
一是端正教育態度,轉變教育觀念。學校要認真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努力克服和扭轉重智輕德的不良傾向。學校在抓好智育的同時要注重抓好德育,對德育工作者在評職、晉級任用、物質待遇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教育行政部門在對校長的任用、教師的晉級、先進集體和個人的評定時,都要把德育工作是否有成效作為重要指標。對“后進生”要耐心進行疏導教育,向他們傾注更多的愛心,幫其消除自卑感,讓其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師長的關愛,促其轉變。二是加強法制教育,培養文明行為。要加大學校法律常識課和思想品德課的比重,把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工作真正納入學校教育的整體計劃,努力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有機地統一到課程教材之中,使教材內容貼近學生思想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群體,使青少年除能接受科學文化知識外,能夠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與日常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常識,培養明辨是非能力和遵紀守法的品德。同時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法制宣傳活動,如開展法律知識競賽、法制文藝匯演、旁聽庭審、參觀看守所等,使青少年從思想上強化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三是加強綜合管理,優化成長環境。政府在優化青少年成長環境上要履行牽頭抓總的職責,各職能部門要緊密配合。公安部門要加強學校及周邊地區治安環境的綜合治理,嚴歷打擊危害學校正常秩序,侵害青少年學生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保障青少年有一個安全、和諧、健康的學習環境。對侵害學校師生、危害校園治安的各類犯罪活動從重從快辦理;在校園周邊治安復雜地區設立治安崗亭,有針對性地開展治安巡邏,強化治安管理;管段民警對出租戶逐戶摸底,對不具備消防設施,有安全隱患的,責令停業。對各學校周邊的副食商店、餐飲食店要加強食品衛生的監督,保證食品安全;嚴禁校園周邊個體商戶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違者嚴懲。
3、以家庭為支撐點,重視村居(社區)教育,構筑家庭防線
一是打造村居(社區)教育平臺,夯實家庭教育基礎??h政府要加強對村居(社區)工作的領導,通過村居(社區)主導,以村居(社區)為平臺和載體,舉辦青少年家長的法制培訓班,不斷提高家長的素質,使其盡到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為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教育家長自覺保持婚姻家庭的相對穩定,營造融洽的家庭氛圍,充分發揮家庭“第一學校”的作用,防止給青少年學生造成心靈上的創傷;引導家長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不越軌、不出格,以自己的良好行為給子女樹立榜樣,規范和引導青少年的言行舉止。二是倡導良好社會風尚,樹立正確家庭教育觀念。要大力倡導良好的社會風尚,工、青、婦等群團組織要通過評選“文明家庭”、“優秀父母”等各項活動教育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克服和糾正簡單粗暴、嬌慣溺愛和放任自流等不良教育方式,教育子女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優良作風,克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惰、懶散習慣,塑造良好的生活、作風性格,對不正當的欲望和需要,要耐心細致地加以引導。三是建立健村居(社區)管理、幫教功能。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組織社會閑散青少年有序外出務工,防止盲目外出,另一方面要加強外出務工青年的管理,不斷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法制觀念和思想道德文化素質。村居(社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幫教轄區內有不良行為的青少年,把“教育、感化、挽救”工作貫穿于幫教全過程。公安、司法、關工委等有關部門和單位要積極配合,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動之以情、曉之以法,做好這群法律上的弱勢群體的幫教工作,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保駕護航。
總之,為青少年的成長創造健康、和諧、穩定的社會法制環境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們要逐步健全組織網絡,強化學校、家庭和社會“三道防線”,學校、社會、家庭要各司其職,相互監督,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綠色環境,撐起一片純凈的法制天空。
- 上一篇:法律服務質量管理思考
- 下一篇:淺析財稅管理體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