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研究中心和諧社會指標體系研究報告
時間:2022-06-04 09:31:00
導語:發展研究中心和諧社會指標體系研究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具有描述功能、解釋功能、評價功能、監測功能和預警功能的科學的指標體系,客觀評價和測度和諧社會的實現程度,促進上海和諧社會建設。所提出的指標體系由三層結構組成,分為社會評價和矛盾監測兩個部分,共七個領域和40個評價與監測指標;其中,60%建立在以客觀的統計指標為基礎的指標集上,其余40%則通過科學的社會調查方法,通過問卷調查獲取數據。
這一研究依據中共**和總書記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論述,關注上海目前發展的階段特點和發展中的主要矛盾,以社會評價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參考了國內外關于可持續發展、現代化、全面小康社會的理論探討和指標體系框架,以及若干城市已經提出的和諧社會指標體系。
研究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國家現代化發展戰略之始終。面對發展、改革中全社會及各社會群體和個人的發展要求,以及利益格局調整與社會、制度、文化轉型帶來的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需要將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以及文化和制度環境開放性的要求,融匯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整個過程之中;要承認利益的多樣化和社會群體的分化,正視發展中的矛盾,關注利益沖突及其發展趨勢;要堅持以人為本,把促進社會和諧的任務最終落實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提高人民群眾的福利和生活品質。從長期的發展要求看,特別要重視能夠有效調節社會關系、適應中國特色的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制度和文化基礎。上海是中國的特大型經濟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有一定的領先優勢;在向更高發展階段轉換的時期,可能首先遇到一些更高層次上的發展要求和新的矛盾和問題。因此,評價上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更具有前瞻性。
基于上述認識,本研究提出的指標體系,一是以社會發展現狀的測度指標為主,評價社會發展狀況;二是考慮社會發展中復雜性,從分析當前社會發展中可能存在的主要矛盾入手,監測和評估這些因素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前者綜合考慮發展基礎、發展現狀及長期發展前景;關注三個重點,即公眾生活質量,發展的經濟、社會及生態環境,以及保障公眾利益、優化發展環境的制度基礎。后者則通過討論上海目前發展的階段特征、面臨的主要矛盾,發展所面臨的制約因素等,重點關注城市化、經濟可持續發展、個人發展環境以及社會資本四個方面的矛盾與問題。
本研究提出的評價和監測指標包含客觀指標和主觀評價兩個大類,前者是主要對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客觀描述,后者則反映公眾的社會發展狀況、個人處境、地位與作用等的主觀感受。制度安排是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基礎;在這一方面,雖然需要考慮制度建設的具體舉措,但公眾的實際感受,如表達訴求可能得到的回應、公眾影響公共政策的能力則是更重要的評價標準。指標的選擇著重考慮有較強的代表性,能反映時代特征和上海特點,側重于客觀評價性指標,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同時兼顧可與國內外城市發展水平進行比較研究。
應用研究設計的指標體系,課題組進行了實驗性的試測評。試測中發現的突出問題,一是居民對自身生活狀況及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務滿意水平不高,社會發展與公共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適應;二是城市的快速發展給社會環境帶來較大的壓力;三是群體關系不夠融洽,社會資本明顯不足;四是民主制度建設相與公眾要求仍存在一定距離。據此建議以提高公眾福利和民主制度建設作為上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兩個重點。近中期的重點在提高保障水平,優化公共服務;加強引導和服務,幫助進城農民及其家庭安居樂業;拓寬個人發展空間,激發社會活力;拓寬公眾參與渠道,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
- 上一篇:安監局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會發言
- 下一篇:城鎮勞動者醫療保險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