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狀引發的思考

時間:2022-06-09 08:14:00

導語:農業現狀引發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現狀引發的思考

近幾年中央支持農業的政策力度逐年加大,去年提出發展現代農業,今年強調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在中央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下,我國農業得到了顯著發展,特別是通過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加大投入,涌現出了一大批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建設起了一大批特色產業基地,打造出了一大批品牌農業。我市也培育起了“九大特色產業基地”和“八大品牌農業”。特別是2007年,靖邊縣玉米百畝連片單產1234.3kg、馬鈴薯單產突破5000kg,創兩項全國最高紀錄;定邊縣成功舉辦了具有國際效應的蕎麥節。然而我縣農業在全市的位置并不顯著,而且比較起來成下降趨勢,這讓曾經為*農業做出過貢獻的“老農技”們心里很不平衡。不禁要問:*農業的優勢哪去了?

一、曾幾何時的輝煌

回頭看,*農業曾幾何時在全區農業戰線上不斷創造經驗、樹立典型,引領全區農業的發展。從科學技術方面看,上世紀七十年代,*創造出了“兩法種田”在全區推廣,即“壟溝種植”和“水平溝種植”技術;八十年代橋河岔鄉農民馬汝樓,憑借自己多年的經驗研究出了旱地谷子畝產千斤的種植技術。1986年,在省黃土高原研究所的指導下,磨石溝農民高建華成了全區養豬方式改革第一人,陜北傳統落后的養豬方式從此被先進的半自動化模式所取代,解放了勞動力,養豬得以規模化發展。1983年,我縣率先引進溫棚種菜和地膜花生種植技術,在東街、西街生產隊試種取得成功,并短期內在無定河兩岸得到推廣。以十里鋪鄉周家溝村為代表的玉米制種基地,是陜北玉米制種的發源地,其氣候、土壤、隔離等條件是玉米制種的最佳區域。縣園藝場的蘋果創下了株產一噸的全國記錄,石溝鎮馬家溝村山地果園畝產1500kg,是當時全區最高單產。從產品質量方面看,*是以小米而得名,其品質不言而喻;“洋芋縣”是*曾經的雅號,因為那時我縣的洋芋品質好、產量高,為全區提供良種。“國光”蘋果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是我省出口產品,八十年代我縣酥梨在全省92家參評產品中獨占鰲頭,就現在“一村一品”的柳家洼蘋果、馬家鋪桃也是當年的“根底”。

以林關石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農業科研人員,不僅在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而且還培育出了一批優良品種,為推動全區農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這些輝煌的業績都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由我縣科技人員和群眾一起創造的。

二、不期而然之滑坡

看近年,*農業在全市的位置逐漸靠后,不但再沒有通過政府挖掘出新的典型,而且把原來的優勢資源也被埋沒。從市民對農產品的選擇上,我們不難感覺我縣農業的滑坡。“定靖洋芋山西米,洛川蘋果綏德菜”悄悄占領了我們的市場,市農業部門也因為“環境”問題放棄了在*抓點,而我們自己的農技推廣機制乏力、步子緩慢。

低產果園改造了二十幾年,現在仍然在改,管理技術老化、優良品種少,產品的商品性差,只能廉價賣給果汁加工企業。1998年從延安引進的“香米”找回了*小米的品質,但推廣了近十年種植面積還沒有占到一半。一哄而起的七八家小雜糧加工企業,沒一家有自己的生產基地,無序運作,各行其是。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導致了產品質量不穩定,品牌混亂,加工程度低等問題。為了完成地膜玉米種植任務,鄉鎮進行行政干預,村集體墊資舍地,但是因為種植技術不過關,經濟效益不明顯,群眾終于不能接受,部門只能靠“制表”完成任務,拿得國家補貼。正規的玉米制種企業,從無定河兩岸撤到了榆林、內蒙,而違法(種子法)制種的個體戶在明目張膽的生產,導致不合格劣質種子流向市場。(日前,龍鎮鎮某村農民從市場上買回的玉米種子,試驗發芽率僅在30%左右。這些農民種了幾十年雜交玉米,還從來沒去過正規的種子銷售單位購種。那些年還有縣種子公司委托鄉鎮農技員代銷)。1997年,脫毒洋芋在十里鋪鄉試種獲得成功,但是推廣了十幾年卻推倒了橋河岔鄉的一個支部書記,很多干部群眾提起脫毒洋芋就搖頭。無定河兩岸的大棚菜漸漸消失,日光溫室倒塌的比保留下來的多。佳米驢面臨絕種;政府苦心扶持的奶牛業半死不活,給國家造成損失、給政府帶來麻煩、給群眾增加了負擔。“封山禁牧”政策強硬,但是偷牧現象屢禁不止,鄉鎮干部只管把羊堵在羊圈,并不去管圈住的羊吃什么、怎么吃;“舍飼養羊”喊叫了多少年,改變不了傳統落后的飼養方式,甚至搞不起一個示范點;“借羊還羊”的惠農政策,是政府的良策,四五個部門能聯合出去買羊,為什么就不能聯手去發放、去管理。

現在我縣不是沒有種養典型,但是哪一個是我們部門培養起來的?如果不是見了報紙、上了電視,我們的業務部門甚至還不知道自己的轄區有那樣的典型。反過來業務部門是哪里冒出了尖子就趕上去沾光,成了自己跑項目爭資金的“資本”,成了炫耀政績的招牌。

從經費上看,這些年國家給我們的支農資金遠比過去的多,縣財政每年也安排各種專項資金扶持農業;從人員上看,農口系統各單位科技人員遠比過去的多,工程師、農藝師,甚至高級科技人才也大有人在;從農村來看,雖然青壯年勞動力外出,但是留守農民正是曾經享受過科學好處的“老人手”,他們有較好的科學意識,非常渴望先進的科學技術下鄉入戶。而政府部門下不了鄉的原因是缺乏經費,制約種養業發展的因素是缺乏技術。部門花了錢群眾沒受益,科技人員“下了海”職稱照樣評。縣上主要領導曾在會上強調,要加強科技人員管理,但是會后沒有人去具體貫徹落實。這些問題就是我縣發展現代農業的瓶頸。

三、翻然改進之意見

首先要讓科技進村入戶制度化,由組織部、勞人局制定科技人員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科技人員管理激勵機制。按照職稱評審有關規定,科技人員的職稱是由任職資格和崗位決定的,如果只有資格符合條件沒有崗位就不能任職。這就是說有職稱的科技人員就要有崗,既然有崗就得有崗位職責。各部門要對本系統的科技人員制定任職目標責任制,規定在崗時間,量化工作任務,要求每人都要有示范點、示范戶和推廣規模;根據各自的業務性質,成立職稱評審委員會,深入鄉村,對科技人員的工作進行檢查督促、考核評比,其結果要作為職稱晉升的主要依據。不在崗的人員可以享受正常的工資待遇,但是不能參與職稱評審。其次要保證科技人員的下鄉工作經費。縣財政通過調研確定各部門下鄉所需的交通費,納入部門預算經費,同時要加強部門業務經費的監督管理和審計工作,建立項目經費年度報告制度,確保國家和地方政府支農經費不被擠占、挪用,讓農民真正感受到中央強農惠農政策帶來的好處。第三,要鼓勵科技人員積極參與農業生產經營,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如果科技人員和農戶聯合發展種養業項目,或者牽頭組織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政府要優先給安排項目、安排扶持資金。比如政府的“借羊還羊”政策,可以給畜牧部門的技術員“借羊”,讓其帶羊進村和農戶聯手建設養殖小區,創建舍飼養羊示范模式,以此推動全縣養羊方式的改革。

在安排部署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上,要統籌考慮,突出重點,明確主導產業。從縣情來分析,“果、羊、薯、雜”是我縣農業的四大優勢產業,即:果品(包括蘋果、梨、桃杏、葡萄、棗等)、養羊、馬鈴薯、小雜糧,有品質優勢、傳統優勢、市場優勢和資源優勢,要作為四大主導產業全面發展。在此基礎上,根據區域優勢,培育大棚菜、養雞、養豬等特色產業。在安排財政支農資金的時候,重點要放在良種引進和推廣上。發放良種要抓重點、抓示范,發給責任心強、管理措施得力的鄉村,發到積極性高、經營能力強的農戶;要給部門落實跟蹤服務的責任,“兩辦”督察室要督察良種到位和生產情況,防止再出現過去那種“良種流失”和放下去沒人管的現象。對于面臨滅種的地方畜禽、作物品種,如果政府無力保護的話,要責成部門立項申報。盡快完善種子執法機構,啟動發揮縣種子管理站的職能,加強種子市場管理。

在扶持特色產業方面,對于一次性投資較大的產業,政府要給予補貼。比如在我縣建設一座可以抵御嚴寒、占地一畝的日光溫室,種植反季節果菜類蔬菜,年收入可達到兩萬元。但是建設費用一次性投入得六萬元左右,一般農戶是負擔不起的,如果有群眾愿意搞規模化發展,政府就有必要通過以獎代補或者貼息的方式給予資金上的扶持。

對于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資扶持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政府要指導、協助其和農戶合作,鄉鎮和村支部班子要搞好中介服務,幫助企業建設生產基地。企業要制定與科技人員、農戶合作的章程,形成三方共贏的利益共享機制。政府對企業的項目專項資金使用情況要進行監督,防止個別人鉆政策的空子,打著辦“龍頭企業”的幌子套取資金,培育能夠真正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龍頭企業”。

現代農業涉及的范圍很廣,按現有體制的分工,并不僅僅是農業部門的事。中央指出,解決“三農”問題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大事,各級政府要把“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農業是“三農”的核心問題,是我縣農民增收的主題,要做好這篇文章,必須要在縣委的統一領導下,全縣各部門統力協作,各鄉鎮積極配合,社會各界踴躍參與,構建一個齊抓共管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