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思考

時間:2022-06-16 09:56:00

導語: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思考

近年來,*縣委以“*”為指針,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以“三級聯創”為動力,以“三苦”作風為保證,找準切入點,突出沖擊點,抓住著力點,夯實落腳點,堅持“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思路,創新黨建工作長效機制,大力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為全縣兩個文明建設同步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使縣域經濟社會實現了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目標,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97年增長141.4%、345.1%、163.6%,順利摘掉全國貧困縣的帽子,先后被省、市委授予“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稱號。

一、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前提,創新黨建經濟同步運籌的互動機制。縣委牢固樹立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一盤棋”的思想,始終從戰略高度將兩者放在同一聚焦點上加以運籌。一是理清思路,圍繞經濟抓黨建。在確定黨建工作思路時,不是孤立地就黨建抓黨建,而是從經濟建設的要點中把握黨建工作的立足點,將黨建工作指由“軟”變“硬”。每年立足經濟發展的總思路提出黨建工作的總目標,把“定性”要求與“定量”評分有機結合起來,年初一起下達任務,平時一起檢查指導,年終一起考核獎勵。二是明確任務,著眼發展抓黨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導向,用“三級聯創”總攬全縣黨建工作全局,從更高層駕馭好經濟工作,把好經濟發展的方向關和政策關,引導經濟建設健康快速發展。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村姜、煙、桑三大主導產業期間,為徹底轉變“以糧為綱”的傳統觀念,縣委果斷轉移黨建工作重點,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要求縣直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帶頭和帶領群眾發展,并作為硬指標考核各級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和評議每個黨員。三是強化措施,突出特色抓黨建。縣委根據經濟建設的需要,有針對性的開展豐富多彩的黨建活動,增強黨建工作的實踐性,服務于經濟建設主戰場。印發了《關于黨組織和黨員要在農村產業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的通知》,同時在農村黨員中廣泛組織開展了“五帶頭”、“六個一”活動,不斷賦予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新的內容和內涵,使一大批黨員首先撐起了地方經濟發展的一片天。

二、以激發基層組織活力為關鍵,創新黨建工作齊抓共管的運行機制。創新出思路,創新出生產力。縣委按照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總目標,總要求,堅持創新機制,激發活力,狠抓落實。一是加強領導,協同運作抓黨建。縣委始終堅持“黨要管黨”的原則,認真履行黨建抓總職責,成立了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明確了分工,夯實了責任,堅持縣委班子集體抓,組織部門專門抓,各級黨委具體抓的工作方針,形成了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橫向聯合,縱向聯動,整體創一流的工作格局。并把黨建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實行“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和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直接責任人,專職責任人的“三人負責制”。二是落實責任,分清層次抓黨建。縣委把黨建工作目標責任制的制定分為鄉鎮黨委,綜合部門黨(工)委,經濟部門黨委三個層次,責任書的制定注重“共性”與“個性”,“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各黨(工)委與所屬支部,支部與黨員依此制定,層層簽定。三是嚴格考核,獎懲兌現抓黨建。縣委分別制定了黨(工)委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實行季度小結,半年通報,年終獎懲制度,擠干水分,確保實效。堅持實行黨建工作末位淘汰制。凡黨建目標責任制考核倒數第一的相關責任人,年度考核定為不稱職,降低一級職務工資,連續2年末位的相關責任人就地免職。四是突出重點,整體推進抓黨建。縣委堅持“抓兩頭,帶中間,促整體”的工作思路。對后進基層組織,每年按機關,企事業單位,村支部10%的比例倒排,集中力量進行整頓;對先進基層組織提出更高的要求,上檔次,上水平,擠身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先進行列;對中間狀況的基層組織開展鄉鎮黨委、村支部“六個好”“五個好”和機關企事業黨組織“四個好”等不同形式的爭先創優活動,促其升類達標,進一步提升全縣基層組織的整體水平。

三、以凝聚領導班子人智為根本,創新選賢任能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縣委以人為本,緊緊抓住基層組織建設建好班子,選好、用好人這個關鍵點。一是任人唯賢,看政績用干部。堅持“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變“相馬”為“賽馬”,注重在經濟建設主戰場選賢任能,把“干部來自一線,領導出自基層”真正落實到工作實踐中。對不干事,干不好事,鬧不團結的班子,及時進行調整和處理;把思想解放,清正廉潔,政績突出,群眾擁護的干部,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及時妥當配置到各級領導崗位上,并全面疏通干部能“上”能“下”的渠道,實現“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提高領導個體素質,凝聚領導班子群體人智。二是察人有方,憑實績爭位次。建立健全了以目標管理責任制和崗位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實績考核機制。實行分層次、分類別考核。每年初以“紅皮書”的形式將各項任務分解落實到鄉鎮、部門和項目責任人。實行產業建設、計劃生育、綜合治理“三個一票否決”和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與鄉鎮、部門、企事業單位領導干部升降去留,年度考核,單位財政撥款“三個掛鉤”。三是管人從嚴,以民意論英雄。堅持實行“五人督察制度”。對縣上的各項重大決策、部署和重要事項跟蹤督辦,一抓到底,遏制浮夸之風。堅持完善常規黨內民主監督制度,大力推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評議鄉鎮村、縣直部門的領導干部和一般干部”制度。并印發領導干部行為規范“十不準”,同時規定工作期間“同城不招待,相互不宴請,下鄉不飲酒”,把監督范圍由“八小時”之內延伸到“八小時”之外。

四、以弘揚“三苦”優良作風為保證,創新推動各項工作落實的保障機制。作風建設是推進改革和發展,推動各項工作有效落實的保證。一是強化教育,轉變思想作風。堅持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市場經濟知識、農村實用技術為重點,分層次對縣、鄉(鎮)、村干部進行輪訓。健全學習考勤、檔案、通報、經驗交流、理論研討、考試考核制度,強化學習效果,提高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結合“*”學習在全縣開展“縣學焦裕祿,鄉學萬立春、村學郭秀明、陳分新”為主要內容的“三學”活動,并大力倡導“十不十提倡”,切實轉變領導作風和干部作風。二是強化責任,轉變工作作風。實行領導干部聯鄉包村抓企業制度。縣級領導每人包抓一個鄉鎮、經濟部門,并聯系一個村或企業;縣直部門包抓一個村,實行包村責任制,納入部門年度綜合考核;主導產業實行一個產業一名縣級領導掛帥、一套扶持政策、一套專門班子、一套考核辦法的“五個一”機制。通過層層建立目標考核獎懲制度和干部管理機制,“細化指標、強化責任、鋼化考核”,在經濟建設的實踐中,調動了廣大干部的積極性,增強了干部狠抓落實的責任意識,形成并不斷豐富了“領導苦抓、干部苦幫、群眾苦干”的過硬作風,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促進了各項事業的健康、穩定、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