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進程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19 05:33:00

導語:農業產業化進程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化進程調研報告

*縣位于嘉陵江中下游,幅員面積966平方公里,轄31鄉鎮、515個行政村,總人口80.3萬,其中農業人口71.3萬,農村黨員18011人,共有耕地52.75萬畝,農民人均耕地只有0.7畝。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目標,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統攬協調作用,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配強工作力量,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縣委專門成立了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黨委也相應成立了農業產業化工作組,各重點產業基地村黨支部增設了專抓產業建設的支部委員或副書記,高規格的工作力量,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同時,為加快經濟發展、壯大生豬產業,縣委將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與推進農業產業經濟建設相結合,20*年10月,縣委通過筆試、考察、考核等方式從70余名人員中遴選出31名優秀年輕干部到鄉鎮專門負責發展“生豬產業”,并與縣委組織部簽訂目標責任書,掛所到鄉鎮的黨委副書記或副鄉鎮長。一年掛職期滿后,經考核、考察,將從全面完成任務的干部中擇優選拔10名同志擔任副科級領導干部。

2、把黨組織建立在產業鏈上,使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始終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進一步加快,傳統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設置形式已越來越不適應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的需要。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我縣在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上進行了大膽探索。我縣鳴鐘鄉大石村和雙星鄉水口村是友鄰村,隨著近年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兩個村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逐漸形成了以優質桃為主的經果林產業帶;位于兩個村境內的*縣名特優新水果研究推廣中心,也主要以經果林種植為主,與這兩個村在發展經濟上有著密切聯系。由于按村設立黨組織的傳統方式,缺乏有效的組織與協調,難以將現有的產業做大做強。20*年4月,我們首先在*縣名特優新水果研究推廣中心建立了黨支部,并將該支部與鳴鐘鄉大石村黨支部、雙星鄉水口村黨支部進行聯合組建,成立了*縣鳴鐘高新農業科技園區黨總支,并建立健全了相關工作運行機制。黨總支成立后,充分發揮其協調各方的作用,多方籌資10余萬元,新建了300余平方米的標準化活動陣地,并在全縣率先開通了“智能化農業專家系統”,有效解決了廣大村民致富信息不暢的問題;及時組織召開了有業主和村民代表參加的“攜手合作,共謀發展”的座談會,消除了村民之間、業主之間的誤會,在村民與村民之間、村民與業主之間、業主與業主之間建立了相互依托、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良好關系;20*年3月,在黨總支的積極策劃下,成功舉辦了*縣首屆“紅土地”桃花會,實現了黨組織搭臺、經濟唱戲的目的。截至目前,園區業主開發面積由最初的800畝增加到了1200余畝,就地安置200余名剩余勞動力,每年可創收100余萬元;發展經果林大戶420戶,發展休稻養魚大戶278戶,生豬養殖大戶356戶。20*年,園區村民實現人均增收290元,廣大群眾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感受到了黨總支成立后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3、大力推進“支部+協會”工作,不斷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農村工作的方式。各鄉鎮黨委在對各村經濟發展狀況全面調查摸底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生豬、甜橙、蠶桑、水產、林竹、優質糧油“六大產業”和農產品加工、銷售龍頭企業,從區域經濟基礎、產業特色出發,著力建成了一批知名度高、帶動力強,運作規范、助農增收顯著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縣“支部+協會”工作得以迅速發展,已覆蓋全縣254個行政村,占全縣515個行政村總數的49.3%。同時,我們針對全縣豬業經濟形成完整產業鏈的實際,在豬業經濟上對“支部加協會”進行了雙向延伸,向上延伸,由縣委牽頭建立豬業聯合社、鄉鎮黨委牽頭建立豬業合作社,向下延伸,實行“黨員+農戶”的模式,從而形成了“支部加協會”四級聯動的科學運行機制。通過發揮各級黨組織的統籌協調作用,以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的形式把生豬產業鏈各個環節的資源有機整合在一起,集聚了規模,打造了品牌,有力地促進了全縣豬業經濟的迅猛發展。今年以來,到我縣投資上百萬元發展生豬養殖的企業和業主達18家,全縣出欄生豬109.68萬頭,外銷商品仔豬114.67萬頭,規模養殖戶達到2.7萬頭,實現豬業經濟產值13.5億元,農民人均從中收入1108元,分別占農業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2.6%和34.5%,豬業經濟已成為我縣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農業產業化中挑起了增收大梁。

4、狠抓基地建設,夯實農業產業化經營基礎。農產品基地龍頭企業生產經營的“第一車間”。我縣各級黨組織切實圍繞優勢產業和優勢區域帶建基地,圍繞龍頭企業培植和發展建基地,圍繞市場需求變化建基地。通過宣傳發動,引導優勢產業區域內的農民主動參與建基地;創優投資環境,招商引業主新建基地;支持龍頭企業牽引農戶建設基地,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路子。截至目前,全縣共建成了飛龍、白坪、樂善、萬隆、中心等生豬適度規模養殖小區,白坪甜橙科技園區,沿口、街子、五排水、東西關和桐電庫區水產集約化養殖區等一批規模養殖小區、規模種植園區和規模產業帶,形成了產業集群,產生了巨大的規模效益。

5、培育業主大戶,充分發揮其在農業產業化建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由于受傳統思想影響,農民在農業產業化建設進程中總是不同程度的存在畏首畏腳現象,這就需要通過基層黨組織引導扶持業主大戶,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干,起到“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效果。縣委和各鄉鎮黨委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鼓勵縣鄉機關干部領辦創辦科技示范服務基地。據初步統計,全縣共有51名縣鄉機關工作人員投入資金194.1萬元,領辦創辦科技示范服務基地26個,創利稅86萬元,為廣大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示范和榜樣。猛山鄉皂桷村黨支部副書記、良種母豬飼養大戶卿德明,在鄉黨委、村黨支部引導和幫助下,于20*年牽頭成立了*縣德民豬業合作社,建立健全了“良種母豬核心場、優質仔豬生產場、優質肉豬生產戶”三級“金字塔”繁育體系,推行企業化生產、專業化分工的運作模式,實行“六統”(統一引種、統一飼養技術、統一防疫、統一銷售指導價、統一銷售、統一檢疫)、“三分”(分戶飼養、分戶管理、分戶核算)的經營管理體制,形成了“以戶為基礎,專業化分工,規模化養殖,產供銷一體化的繁育鏈”,合作社自身得以不斷發展壯大。目前,該社社員已發展到周邊27個鄉鎮和攀枝花、重慶等地,總數也由最初的28戶發展到288戶。在卿德明和德民豬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該村實現了“戶平飼養優質母豬2頭,人平出欄優質肥豬2頭,農民養豬收入人平增加1000元”的奮斗目標,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生豬“221”基地村。

6、加大資金投入,為農業產業化建設提供必要的物資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業主、龍頭企業、財政、金融要有一個長效的投入機制,并探索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風險保障機制,增強抵御市場和自然災害的能力。為此,我縣從縣級財政預算、城市經營土地出讓金收益、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增稅收等收入中提取資金,建立了縣級農業產業化扶持發展專項資金,用于重點支持發展前景好的龍頭企業和與之配套的關聯產業,以及服務體系、標準化生產和技術改造創新,著力支持發展態勢較旺、基本條件較好、工作措施較實的行業和區域,以形成良好的導向。20*年,僅對飼養良種母豬和引進良種豬的養殖戶的資金補助就達58.41萬元。同時,我縣還從加快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和創新入手,由廣安萬千飼料公司及農業、畜牧等部門共同籌資111萬元成立了*縣富源擔保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通過與縣信用聯社簽訂擔保協議,以注冊資本金為業主或大戶提供信貸擔保。目前,已為58個業主大戶提供擔保貸款320萬元。各級黨組織還以大力開展“黨員農貸快車”活動為契機,積極協調縣信用聯社采取放大信貸額度1-3倍的辦法,開辟黨員會員信貸快捷通道。今年以來,縣信用聯社已累計向黨員群眾發放貸款8350余萬元,為黨員群眾提供致富項目2700余個。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基層黨組織干部待遇低,崗位缺乏吸引力,村隊干部后繼乏人。據了解:目前我縣村黨支部書記年平均工資為3000元左右。這點工資還不夠他們的手機、電話費和摩托車油費。在工資這樣少的情況下,為什么有人爭當基層黨組織干部呢?原因主要有四種:一是當干部有榮譽感,或者干脆是為了不受人欺負。二是家里有拖累,不能出去務工經商。三是為完成稅費任務貸了款,怕后任上來只認帳不還錢,一旦貸款還清就不再干了;四是真正想為群眾辦點事的,也是群眾真正歡迎的,但這種人不多。在農村的青壯年中,有一定文化知識和能力人大部分出去務工經商,呆在農村的大多是家中有拖累或沒有什么特長的人。真正有本事、想干事、能帶領村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干部看不上村干部的位子,嫌受苦、受氣、工資低;而想當干部的,因為人品和能力不行,鄉鎮和群眾又不滿意,造成一些地方出現黨員干部難培養、難選拔,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后繼乏人。沒有一個好書記,基層黨組織就很難有戰斗力和凝聚力,也根本談不上帶領群眾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2、農村貧困黨員影響基層黨組織建設。農村相當一部分五六十年代入黨、當過干部的老黨員由生活困難,心里不平衡,對現任村干部挑毛病,甚至組織不明真相的群眾同村干部對著干,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有能力帶領村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青年入黨的積極性和當干部的積極性,出現農村基層黨組織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缺乏帶頭人的現象。

3、村集體經濟薄弱,債務負擔重。集體經濟薄弱一直是困擾農村基層組織帶領群眾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老大難問題。集體經濟薄弱使村黨支部尋找項目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舉步維艱。

4、基層黨組織干部收費任務重,沒有精力投入到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中去。在調研中,絕大多數村干部反映,他們的工作精力80%以上用于清收農業稅和社會撫養費等,再就是完成鄉鎮安排的硬任務,既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思考產業結構調整。

5、黨組織內黨員隊伍結構不合理。經過調研分析,目前農村黨員隊伍結構分五個層次:一是50—70年代入黨的老黨員,占黨員總數的30%左右;二是村隊干部或當過村隊干部的,占黨員總數的20%左右;三是在部隊入黨的復退軍人,占黨員總數的10%左右;四是致富帶頭人,占黨員總數的30%左右;五是由于家庭原因不能出去務工經商的初、高中畢業生,約占黨員總數的10%左右。許多村黨員的年齡大至分布在60歲以上、50歲左右、35歲左右,40歲左右的黨員基本上是一個斷層。這個年齡斷層導致了老黨員思想保守、陳舊和年輕黨員黨性觀念不強的斷層;在經濟上出現相當一部分老黨員(大多當過干部)生活十分困難,而青壯年黨員大多是致富帶頭人的兩極分化現象;在選拔基層黨組織干部時,也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嚴重地阻礙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三、啟發與思考

1、適應農村稅費改革新形勢,構建農村工作新機制。在農村稅費改革前,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之所以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上邁不出具有實質意義的步伐,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成天忙于“催糧催款”,沒有多少精力來思考本地農業產業化調整的思路與方法。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后,雖然給農村基層黨組織減少了許多事務性的負擔,但他們并沒有從以前的思維中轉變過來,依然盯著諸如殯葬改革、計劃生育等事務性的工作,仍然沒去思考如何針對本地實際進行有效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另一方面,部分上級黨委也缺乏引導,沒有著力形成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新的工作機制。因此,調整農村工作機制,著力為基層黨組織履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職責創造必要的條件,是促進農村基層黨組織有效發揮在結構調整中的作用的首要任務。一方面切實解決好部門和鄉鎮條塊分割的矛盾,提高鄉鎮黨委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統籌協調能力,我縣20*年開展鄉鎮事業機構改革時,將原來由部門管理的“七站八所”全部劃歸鄉鎮,為解決部門和鄉鎮條塊分割的矛盾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實踐一年來,其成效是明顯的。另一方面,將諸如稅費收繳等工作任務劃歸給相關職能部門,把農村基層黨組織真正從繁雜的事務中解放出來。

2、充分發揮選人用人的導向作用,調動農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要加大對產業結構調整一線的鄉(鎮)、村干部的培養選拔力度,積極培養和選拔優秀人才到農村基層黨組織任職。對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政績突出、受群眾擁護的村黨組織干部應大膽起用,提拔到鄉鎮一級領導崗位,充分發揮他們熟悉農村工作、解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實際問題能力強的特長。

3、加強對鄉鎮、村重大、長期決策的管理。農業產業化調整是一項需要在較長時間才能見效的工作,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一種現象,鄉鎮、村主要領導一換,立刻會產生許多遺留問題。原因一是上任領導決策中有短期行為,二是上任領導未執行完的決策被下任領導否定。說到底是領導的短期行為和錯誤的政績觀在做怪。這就需要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實行重大決策民主決策制和審批制。同時,要鼓勵農村干部扎根農村,不能頻繁更換。

4、合理消化鄉鎮、村的部分債務。目前鄉鎮、村的巨額負債一方面影響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另一方面也打消了部分鄉鎮、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今年以來,我縣在5個鄉鎮推行鄉財縣管,對鄉鎮財政全面實行部門預算,取得了很好效果。在此基礎上,逐步推行了“村帳鄉做”,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2005年將在全縣普遍推行“鄉財縣管,村帳鄉做”的財政管理體制。同時,對原廣播電視“村村通”以及合作基金會債務由縣級出面采取措施進行消化,以達到大幅度降低鄉鎮的負債的目的。

5、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能人吸引到基層黨組織中來,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致富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

(1)讓從事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的干部經濟上有想頭。一是財政部門要拿出部分資金解決村級黨組織中干部的工資來源問題。二是實行村黨組織干部工資與考勤掛鉤,按月發放。三是以辦理養老保險、職后養老補貼、一次性重獎等方式,獎勵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有突出貢獻的優秀村黨組織干部。我縣在20*年的村黨組織換屆工作中,在以上三個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較好成效,一些長期在外打工積累了產業結構調整經驗和資金的人員被吸引到了村級黨組織中來,為下一步全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奠定了良好基礎。

(2)讓從事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的干部政治上有盼頭。要把樹立優秀鄉村干部典型作為一項制度固定下來,長期堅持下去,在全社會樹立良好的農村干部形象。對于工作特別優秀,群眾公論好的村干部,應考慮轉為鄉鎮干部或提拔為鄉鎮領導,提拔縣級干部和部門領導干部也要優先考慮鄉鎮干部。通過這些具體措施,真正形成農村工作大有作為的輿論導向,激勵村干部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奮發進取。

6、堅持下派村黨支部書記的做法。下派干部不在村上拿工資,在村上沒有產業,不與民爭利,不參與家族和宗教勢力糾紛,他們有文化,觀念新,門路多,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有著當地人不可替代的優勢。要通過提高政治待遇、工資待遇,選拔一批熱愛農村工作、有農村工作經驗,有一定特長的縣、鄉干部到鄉上和村上開展工作。只要將這種做法長期堅持下來,必然會對農村產生深遠的有益影響。

7、要加大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投入。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必須大力增強基層黨組織在廣大黨員和群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如果連活動陣地都沒有,又怎么來談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強的問題?在調研中,有的黨員就反映:在農村,回民建寺,漢民修廟,黨支部就是沒錢建黨員活動室。我縣針對這個問題采取由縣留存黨費補助一點、縣鄉財政承擔一點、村級黨組織自籌一點的辦法,從20*年開始著力修建和完善村黨組織活動陣地,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們決定在2005年繼續加大投入,徹底解決農村基層黨組織沒有活動陣地的問題。

8、擴大縣級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圍繞“三農”問題來規劃和考核縣級黨委、政府的執政能力與履職成效。縣級政權歷來舉足輕重,目前,基層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任務,過多地壓在了縣這級,但由于部門管理權上劃、項目審批權上收等原因,縣級黨委、政府的調控經濟的手段和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受到了擠壓,可以說是有限的權力負了無限的責任。發展一方經濟,確保一方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和擴大縣級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同時,對一些不合實際且不易統計準確的統計指標考核也要逐步淡化和糾正,如現行統計體制下的GDP、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縣級一般財政收入、農民人均收入都有虛假的空間和辦法。要圍繞“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圍繞“三農”問題的解決來規劃和考核縣一級的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