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干部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06-21 03:10:00

導語:鄉鎮干部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干部的調查與思考

構建和諧社會,重點、難點都在農村。如何探索建立一套適應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的農村工作新機制,是各級黨委、政府面臨的一個新課題。日前我們對昌邑市實行鄉鎮干部“包村寄宿”進行了專題調研,深感這一做法是新形勢下創新農村工作機制,推動和諧農村建設的有益探索,值得認真總結。

實行包村寄宿制度的成功實踐

鄉鎮干部包村寄宿,即各鄉鎮將所轄村劃分為幾個工作片,以片為單位設立寄宿點,機關干部分到各片包村,自帶行李炊具,自辦伙食,吃住在點上,幫助村里抓發展、強班子、辦實事、解難題。昌邑市建立這一制度,主要有三方面考慮:一是構建和諧農村提出的新要求。近年來,該市農村各項事業發展較快,發生了深刻變化,但仍面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農民適應市場能力差,農產品加工、轉化、銷售難,20*年人均純收入只有4568元;農民法制意識淡漠,不懂法、不學法的現象比較普遍,家族矛盾、宗派斗爭在一些村不同程度地存在,不穩定的隱患相對突出;個別村封建迷信、打牌賭博有所抬頭,臟亂差現象嚴重。解決這些問題,迫切要求各級干部沉到底,加強調查研究,拿出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二是提高基層干部執政能力的新要求。市委在大量的調查中,深刻認識到當前農村出現的各種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干部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對群眾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心中無數,把握不準。用群眾的話說,現在的干部“下鄉摩托一陣煙,村委轉轉又一天,閑時還見人下鄉,忙時什么幫不上”。出現這種現象,說到底是對工作缺乏責任心,對群眾缺乏感情的表現。切實轉變干部作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本領,非常重要和緊迫。三是轉變鄉鎮干部領導方式的新要求。稅費改革后,鄉鎮干部從催收催種、收費收稅的繁重任務中解脫出來,工作量減輕了,由此產生的鄉鎮黨委、政府與農民利益分配之間的矛盾也隨之化解。如何引導鄉鎮干部轉換角色,實現由過去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行政型向民主型、憑經驗辦事型向依法辦事型的轉變,這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谝陨显颍撌性诳偨Y往年經驗的基礎上,把包村寄宿作為解決“三農”問題、構建和諧農村的重要措施來抓,明確提出將包村寄宿點建成經濟發展服務、矛盾協調處理、黨建工作聯絡、困難援助幫扶、文明創建指導“五個中心”。這一制度實行以來,廣大鄉鎮干部心用在基層,勁使在基層,工作做在基層,推動了農村和諧社會建設。

——把寄宿點辦成經濟發展服務中心,為構建和諧農村提供物質基礎。發展是和諧的基礎。構建和諧農村,最根本的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包村干部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協助村班子理清發展思路,引導農民圍繞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結構,創辦龍頭企業,搞活市場流通,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今年以來,共為群眾提供致富信息1萬多條,幫助協調資金5200多萬元,新上致富項目720多個。石埠鎮西郭村年產土豆、西瓜370萬公斤,是當地的瓜菜生產專業村,但銷售一直是難題。包村干部徐兆國了解情況后,協同村干部多方籌資160萬元,建起了一處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不僅可以消化全鎮的4萬畝土豆和西瓜,而且每年為西郭村增加集體收入30多萬元。

——把寄宿點辦成矛盾協調處理中心,為構建和諧農村創造穩定環境。社會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證。包村干部始終把化解矛盾,排除不和諧因素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向群眾鄭重承諾:有理到這里講,有話到這里說,有矛盾糾紛到這里解決。他們人手一本《民情日記》,通過上門訪談、個別約談、集中座談等方式,隨時掌握群眾的思想動向。對群眾反映的問題,不回避,不推諉,及時妥善地予以處理,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片,難事不出鄉鎮”。據統計,今年以來,包村干部共走訪群眾2.2萬戶,接待來訪1200多人次,排查問題620多個,調處矛盾糾紛2300多起。飲馬鎮前趕村部分村民與相鄰鐵礦發生沖突,20多名村民開著三輪車圍堵企業,駐村干部及時趕到現場控制局面,連夜走訪重點戶、重點人,靠上做工作,消除了矛盾,理順了村與企業的關系。截止8月底,全市農村信訪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3%,未出現一起越級去省進京集體上訪事件。

——把寄宿點辦成黨建工作聯系中心,為構建和諧農村提供組織保證。包村干部按照“指導不指令、參與不干預、幫辦不包辦、建議不拍板”的原則,指導村班子開展工作。參加所包村“”活動,每季度與村干部和黨員談心一次,指出不足,督促改正。協助抓好各項管理制度的落實,村級支出必須經寄宿點負責人把關簽字后方能審計入賬。對班子較弱、矛盾糾紛較多的村,安排得力人員靠上,重點調度,分類施治。今年初全市確定的97個相對后進村中,目前已有52個發生明顯變化,其中12個躍入先進行列,年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以下的村比去年減少了36個。

——把寄宿點辦成困難援助幫扶中心,為構建和諧農村營造良好社會環境。保證群眾安居樂業,是構建和諧農村的基本要求。廣大鄉鎮干部緊緊抓住利益調節這個關鍵環節,從解決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真心實意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今年以來,全市駐村干部千方百計協調資金,幫助26個村新裝了自來水,為42個村安裝了有線電視,新建幼兒園11處,修街路192條8.7萬米,為困難戶和貧困學生捐款捐物30多萬元。東堤、古河、道口、候坡是圍子鎮最偏遠的4個村,由于地下水含氟超標,群眾用水全靠到外村去拉。今年春天,包村干部多方聯系,發動黨員干部捐款,籌資4萬多元,安裝自來水,解決了1400多人的吃水問題。

——把寄宿點辦成文明創建指導中心,為構建和諧農村提供精神支撐。構建和諧農村,從根本上講,取決于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駐村干部指導開展“文明村莊”、“十星文明戶”、“五好家庭”等活動,加強對群眾的文明、誠信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村風民風。目前已有220個村被評為出文明村、9800多戶成為十星級文明戶。大力開展科技培訓,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組織收看遠程教育科技知識講座等形式,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和致富本領。今年先后組織農民外出參觀學習2200多人次,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勞務技能培訓班130多個。加強村級文化設施建設,新建、改造文化大院211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健康有益的娛樂活動。目前,全市共成立秧歌隊、京劇和呂劇小樂團等村級文娛組織920多個。

實行包村寄宿制度的主要做法

為確保包村干部駐得下、靠得上、干得好,增強包村寄宿工作實效,該市具體抓了四個環節:

(一)配強力量。采取“兵推將、將選兵”的辦法,優化組合,每個寄宿點都安排一名領導干部擔任組長,并根據各工作片、村的實際情況,配備4—8名群眾威信高、農村工作經驗豐富、工作能力強、作風扎實的干部,真正把精兵強將推到一線。各鄉鎮成立了領導小組,鎮直各部門成立聯動組織,形成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包村寄宿點分工負責、包村干部具體執行、鄉鎮站所配套聯動的“四位一體”工作體系。目前,全市共設立寄宿點75個,駐村干部479名,占鄉鎮干部總數的70%以上。其中,正科級干部22名,副科級干部217名。

(二)明確職責。駐村干部要履行好“六為民”職責:一是宣傳政策便民。通過多種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便于群眾監督,保證各項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基層;二是發展經濟富民。幫助所包村找準發展路子,提供信息、資金、技術服務,引導農民群眾科技致富;三是維護穩定安民。及時調處矛盾糾紛,理順群眾情緒,杜絕惡性突發事件;四是建強班子帶民。狠抓后進村班子整頓,抓好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決策的落實,提高凝聚力和戰斗力;五是真心實意助民。關心弱勢群體,及時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六是崇尚文明引民。組織開展文明創建活動,用和美、誠信、友愛引導群眾,創造和諧寬容的社會環境。

(三)嚴格管理。建立健全了六項工作制度:一是日常管理制度。規定包村干部每周駐村時間不得少于4天,駐村期間一律吃住在點上,不得擅自離崗。二是工作展現制度。包村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記》,隨時記錄走訪群眾、接待群眾、處理問題等工作進展情況。三是廉潔自律制度。要求駐村干部做到“八個不準”,如不準到村干部或村民家中吃喝;不準收受或低價購買農民的農副產品;不準雇用或接受村里委派的炊事員等服務人員。四是考核獎懲制度。各鄉鎮從實際出發,將駐村干部職責任務一一量化,制定考核標準,每年考核兩次,年終兌現獎懲,考核結果作為干部使用和評先樹優的重要依據。五是評議制度。改變過去由“干部考核干部”的辦法,把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考評標尺,定期組織農村干部群眾對駐村干部逐人進行評議。六是督查制度。市鄉兩級分別成立督查組,采取明查暗訪等多種形式,不定期進行督查,并通報檢查情況。

(四)真情關懷。對駐村干部既嚴格管理,又體貼關懷。一是生活上關心。各鄉鎮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生活補貼,配備了床鋪、蚊帳、爐灶、電視等生活用品,市里為寄宿點配備了冰箱。二是工作上支持。鼓勵鄉鎮干部放開手腳干,對有膽識、有才華,但由于某種原因受打擊報復的干部,態度鮮明地給予保護。對工作中出了毛病、走了彎路的干部,及時幫助他們總結教訓,區別情況妥善解決。三是政治上激勵。對有2年以上包村寄宿經歷、成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干部,優先提拔重用。

實行包村寄宿制度的幾點啟示:

實行“包村寄宿”制度,為推動農村和諧社會建設開辟了新途徑,也給我們開展農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啟示之一:必須適應時代要求,創新農村工作機制。面對農村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過去長期使用的干部下基層蹲點、派工作組駐村幫助工作等辦法,越來越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實行包村寄宿制度,雖然從總體上仍屬于干部下基層抓工作的范疇,但又有著明顯特色:它不是以解決某一個方面的問題為目的,而是運用綜合性的手段和方法來解決影響農村和諧發展的全面問題;它不是為完成突擊性、短期性工作任務而采取的一時之策,而是以一個較長的工作周期來推動農村和諧發展。這兩點不同,實際上反映了一種新的工作機制,是基于農村稅費改革后的新形勢,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做出的有益探索,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啟示之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農民群眾的意愿。農民最注重實際,講究實在。農村工作決不能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實際需要,想當然地干那些群眾不高興、不贊成的事情。實行包村寄宿制度,鄉鎮干部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成為“編外村民”,體察到了群眾的疾苦,能夠設身處地地為群眾著想,各項工作與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對接共振,使他們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因而贏得了群眾的認同、理解、支持和擁護,使這項工作具有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