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農業開發辦生豬產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22 08:19:00
導語:獨家原創:農業開發辦生豬產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搶抓機遇,發揮農業開發職能作用,支持我省生豬產業更好更快發展,按照廳、辦領導的統一部屬和要求,2月22日—2月28日,我們省農發辦調研組深入基層、深入實際,為準確把握我省生豬產業發展現狀和前景,不斷完善政策措施,推動該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一行3人,輕車簡從,進豬廠、入農戶,與養殖戶親切攀談,詳細了解生豬產業發展情況,并召開了座談會,著重對生豬產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探討。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省生豬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生豬養殖
我省是農業大省,具有發展生豬產業的資源優勢、地域優勢和基礎優勢。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國扶持下,**省畜牧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生豬產業持續做大,在全國市場波動的形勢下穩步前進,據統計2008年上半年生豬存欄1380萬頭,出欄1056萬頭。出欄量比上年同期增長了6.5%。作為生豬生產大省,我省每年約52%的生豬及生豬產品銷往省外,年生豬出欄量在全國各省份中位居中上游。據機構統計數據表明,2006我國生豬存欄排名前5位的省分別是四川6184萬頭、河南5523萬頭、湖南4027萬頭、云南3103萬頭、河北2978萬頭。國內生豬養殖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北和湖南,三省占全國的比重超過25%,其中四川數量一直位居第1位,比重在10%左右,最多時四川每年外調肥豬2000萬頭左右,約占全國省際間調撥的1/3。2008年的地震,使受災較重的成都、綿陽的產豬地受到一些影響,但并沒有發生在養豬基地集中的川南。所以對國內生豬養殖的排名沒有太大影響。
二、生豬飼養技術水平
(一)養殖方式明顯改變:
在生產規模擴大的同時,生產方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部分農戶不再飼養母豬,專門進行育肥豬生產。
(二)良種化程度顯著提高:遼寧省二元雜交可繁母豬存欄120多萬頭占可繁母豬總量的95%,三元雜交商品瘦肉豬出欄2009萬頭,占生豬出欄總量的90%。四川省在2007年9月末生豬三元雜交面為60.73%,5個省10個縣的調查養豬戶中,公豬全部為引進品種,實現了良種化。所飼養的母豬中,河南省、陜西省養豬戶全部為引進品種二元雜交豬,福建省、遼寧省有少量的土雜豬,四川省約50%的農戶飼養含有地方品種血緣的雜交豬。
(三)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總體來看,我國生豬飼養出欄期縮短,平均為153天;母豬產仔數增加,平均為12頭;平均生豬料肉比下降為3:1;育肥期間的死淘率降低,平均在2%以內,生豬的生產水平明顯提高。
(四)養殖投資標準較高:根據5個省的調查,規模小的養豬戶,每出欄1頭100千克豬需要的流動資金約為1000元;大型規模豬場每出欄1頭商品豬需要豬場建設投資50元,所需要的流動資金為1000元。
三、生豬排泄物處理情況
在工程模式設計上。根據養殖場周邊不同的種養方式,選擇不同的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方式。目前有“豬—沼—果”、“豬—沼—茶”、“豬—沼—竹”、“豬—沼—魚”等模式。一方面有效的促進了周邊經濟作物產量、品質的提升,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收入,另一方面真正實現了養殖糞污的零排放。
(養殖規模、存欄量在國內排位)20**年各地豬肉產量(萬噸)四川480.2湖南429.12河南410.82山東346.42河北313.38湖北240.71廣東237.73云南228.34江蘇219.75安徽207.57遼寧175.29廣西161.74江西161.21重慶137.12浙江126.43福建121.51貴州119.99吉林98.52**93.87內蒙80.79陜西69.92甘肅48.2山西46.82天津33.05海南32.14北京31.81新疆24.58寧夏10.16青海8.01上海5.84西藏1.**
(一)與生豬養殖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哪些差距
生豬養殖的發達國家主要有美國、丹麥、加拿大。這三國分別位列全球生豬養殖國家的前三名。其次還有荷蘭、法國、德國及西班牙。
丹麥、美國和加拿大在全球豬肉出口排名中分別名列一、二、三位。丹麥的豬肉產量雖然只有165萬噸(1999年數字),與我國同年產量相比只是我們的二十三分之一,但卻是世界上頭號豬肉出口大國,丹麥的豬肉在國際上美名遠揚,1999年的豬肉出口量高出我國3倍。由此可見生產數量大未必出口競爭力就強,在世界肉類出口市場上“肉不在多而在精”。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生豬飼養的幾個指標。一是出欄率。1999年我國生豬的出欄率為120%左右,1998年美國是164%,丹麥是175%,其他如德國、西班牙、法國、荷蘭則在167%一179%之間,差距十分明顯。二是出欄畜禽平均胴體重量。與美國相比我國的生豬胴體重量低7千克,牛低176千克,家禽低0.33千克,如果我們達到美國的水平,相當于一年多產生豬300萬噸,活牛514萬噸,家禽227萬噸。三是瘦肉率。國內有關專家指出,1999年我國生豬的平均瘦肉率約為46%一48%,而根據美國專家提供的資料,美國、歐盟、加拿大等國豬肉的平均瘦肉率約在52%一60%之間,也有不小的差距。
關于養殖方式的比較,我們并不簡單地認為規模越大就越好,當養殖規模擴大的邊際成本大于邊際收益時,規模擴大就會顯得不夠經濟,何況中國有自己的特殊國情,前些年在生豬規模飼養方面也曾有過盲目上大型豬場虧損嚴重、被迫關閉的教訓,而且飼養規模、生產集中度與經濟總體發展水平、生產方式和配套的服務條件有內在聯系,強行超越就會違背客觀經濟規律。但是專業化規模養殖確實是發展方向,這一點是沒有疑義的,我國的畜禽養殖業如果再不加快向規模化、集約化的轉變,與國外養殖方式上的競爭差距就會繼續擴大。
(二)生豬加工工業
近年來,我省的一些大型生豬屠宰加工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因其生產的豬肉優質衛生,備受市民歡迎。全省規模以上的生豬屠宰加工企業已達20余家,年加工生豬能力達到2000萬頭以上。目前,我省的“肉聯”、“北大荒”和“金鑼”三大生豬屠宰企業生產的生鮮肉,已占哈爾濱市場份額的60%。并由城市延伸到大部分縣城,以優質、衛生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同國際先進水平及國內外市場發展的要求相比,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也較為突出表現如下:
1.農產品品質和標準低,不能滿足加工業發展的需要,缺乏優質專用原料;
2.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和商品化程度低,農產品加工業運作中的采購、運銷等環節的成本太高,無法保證加工業規模化發展的需求;
3.原料生產者與加工企業利益機制發生扭曲,原料供應缺乏信譽保證;
4.農產品加工企業設備及技術裝備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還沒有形成現代化的加工業模式;
5.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體制不順,加工效益和區域優勢難以發揮。
基于上述分析為判斷,促進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思路包括:
1.從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出發,繼續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培育和建立優質專用農產品生產體系;
2.建立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生產的標準體系、質量保證體系和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提高農產品原料生產的優質化程度;
3.因地制宜地發揮地理、區域、生態優勢,建立綠色生態型農產品生產基地;
4.依托農產品加工、貿易型龍頭企業,按照產業化模式,進一步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體系;
動物防疫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成為僅有的兩個未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五個未發生高致病性藍耳病的省份之一。我省8月28日啟動了《**省五千頭生豬規模化養殖戰略工程規劃》。規劃中指出,到2012年,全省將選擇在哈爾濱郊區、大慶郊區、牡丹江郊區、佳木斯郊區等39個生豬生產重點市縣建成規模化養豬場7177個,將青貯總量由980萬噸提高到1920萬噸。建成全國性生豬養殖基地,生豬出欄達到5000萬頭。
(三)生豬流通領域
龍頭控制收購范圍
半成品、成品市場占有量,營銷手段,冷鏈情況。
四、我省生豬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省在生豬產業化發展的進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繁育體系不健全。優良品種不多,沒有形成涵蓋種豬選育、擴繁和商品豬生產的整體水平。
二是專業化、基地化、規模化、區域化生產程度低。千家萬戶分散養殖仍占主體地位,這種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既不利于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開展,也不利于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極大地影響了養殖效益的充分發揮。
三是龍頭企業不健全。廣大養豬戶與龍頭企業聯系的不緊密,農民養豬一定的盲目性,生豬市場一旦發生變化,抗風險能力差。舉例來說,其實龍頭加工企業對周邊養殖基地的帶動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雨潤剛一落戶雙城,周邊就建起十幾個規模養殖場;北大荒肉業在寶泉嶺建廠后,周邊2000頭以上的養殖場增加到20多個。巴彥縣興隆金鑼集團年加工能力達到100萬頭,2006年屠宰加工79萬頭,2007年屠宰加工21萬頭,主要產品豬分割肉已遠銷北京、上海、長沙等多個大中城市,拉動該縣3.6萬農戶發展生豬養殖。
四是防疫體系不健全。隨著生豬及其產品的流通的日趨活躍,環境污染的不斷加劇,生豬疫病的發生與流行變得越來越復雜。藍耳病、園環病毒病、萎縮性鼻炎病等呈多發趨勢,且表現出混合性感染特征,導致母豬繁殖率下降,仔豬死亡率增高,提高了養殖成本,加大了生產風險。
五是環境污染問題。規模養豬糞尿集中量大,土地難以消納,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制約了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所有這些制約著我省生豬產業的發展。
生豬產業發展的對策
立足資源優勢,推進我省生豬產業的發展,關鍵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抓好繁育體系建設,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以完善現有種豬場,提高種豬質量,通過原種場、擴繁場、生產場的配套建設,形成以省級為主體的寶塔式生豬良種繁育體系。鼓勵和支持種豬場(企業)間的聯合、兼并和擴大,開展種豬測定、拍賣,建設種公豬站,應用人工授精技術,促進聯合育種,提高種豬質量和供種能力。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兩場三站”,即種豬場的完善和提高、資源場的建設和完善、種豬性能測定中心站、省級人工授精中心站、縣市改良配種站的建設。保證優良種豬供給,加快推廣品質好、抗病抗逆性強、生產性能高的優良品種,提高生豬良種化水平和生產水平。
二是加快發展規模飼養。生豬產業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過去傳統的養殖方式已經不適應生豬產業的發展。鼓勵和扶持養殖小區、養豬合作社和養豬大戶等規模養殖場的發展。從品種改良、衛生防疫、飼料配制、養殖方式等建立標準化生產模式。使養豬專業戶從居民區分離出來,實行標準化飼養管理。采取統一入欄、統一防疫、統一管理、統一出欄的飼養模式,達到生豬養殖標準化和規模化,提高生豬養殖的總體效益。
三是提高生豬防病能力。要按照“市指導、縣負責、鄉為主、村落實、戶聯防”的工作機制,加大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豬病防控工作力度,建立防近代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增強豬病預測預警能力,提高豬病防控技術水平,努力降低發生疫病的風險。幫助養豬戶克服對疫病的畏懼心理。加強產地檢疫,嚴防病死豬流入市場。
四是建立能繁母豬保險與補貼相結合的制度,提高養豬戶抗風險能力。由于養豬業是個弱質產業,效益與風險并存。養豬戶與龍頭企業連接的不緊密,龍頭企業不能及時返補給養豬戶利益,災害天所的發生,疫病難以有效控制,使養殖戶心存芥蒂,在發展的同時擔心著風險的降臨。保險的出現提高了生豬產業抵抗市場風險能力,為養豬戶和養豬企業解除后顧之憂。
五是大力發展養豬合作經濟組織。由龍頭養殖企業牽頭,廣大養殖戶和小型養殖企業參與,形成生豬養殖全作社,將分散型養殖聯合起來,共同應對市場。
六是培育壯大生豬加工龍頭企業。大力招商引資,培育生豬產品加工企業,進一步落實龍頭企業扶持政策,加快其做大做強步伐。大力發展符合國內外市場需要的鮮冷卻肉加工、熟食肉加工,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多層次、高檔次加工,在發展肉品加工的同時,大力發展皮、毛、骨頭、血等副產品加工。著力打造品牌,支持龍頭企業創品牌、樹品牌。依托品牌,運用電子商務、連鎖配送等現代營銷方式,拓展銷售網絡,開拓省外市場、國際市場。
七是污染防治。在養豬重點縣的規模養殖場、小區及養豬大戶建設沼氣池,用于發電和產生蒸汽,還可利用厭氧發酵形成有機肥,改良土壤土質。
五、農業開發產業化經營扶持生豬產業發展的方向。
(一)在扶持養殖業方面,著力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扶持已具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年出欄量3000——5000頭),使養豬專業戶從居民區分離出來,實行標準化飼養管理。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規模化飼養水平。主要在豬舍、飼料庫、青貯窖建設等方面給予扶持。
3.降低飼養成本,提高抗風險能力。積極推廣膨經飼料及青貯料飼喂等方法,倡導自繁自養,增強應對市場波動的能力;
4.加大小區的疫病力度。配備必要的檢驗、檢疫設備及藥品,加強基層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
5.加大排泄物的綜合治理。用加溫厭氧消化的污泥處理和高溫厭氧發酵的污泥堆肥處理,形成無害化處理后的有機肥料,用于改土壤土質。
(二)在加工業方面,積極扶持與養殖基地聯結緊密的龍頭企業。
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多層次、高檔次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支持龍頭企業創品牌、樹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