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思考
時間:2022-06-26 11:02:00
導語: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把農業節水列入其中,可見節水農業的重要性。隨著我區城市化、工業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農業用水與工業、生活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用水緊張的時候往往會出現生活保水、工業限水、農業讓水的情況,由此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不可低估。充分合理地利用海島珍貴的水資源,節約農業用水,保持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必須加快發展節水型農業,不斷推進“水改旱”種植結構調整步伐,這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海島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無疑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我區農業種植業的用水條件與種植結構現狀
(一)農業用水條件
我區現有耕地面積12.46萬畝,其中水田8.68萬畝(不包括臨城),20*年水稻種植面積在50010畝,一畝單季晚稻用水量在600方左右,種植水稻年總用水量為3000萬方,其中需要水庫蓄水灌溉的約為1500萬方,占全區農業總水庫蓄水用量2850萬方的52.6%。全區總蓄水量6128萬方,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全省的四分之一,農業遭受旱災的頻率較高,靠天收成的現象較為嚴重。隨著全區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工農業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20*年,很多鄉鎮出現了農業生產給生活和工業生產讓水的情況,使農業生產大面積受旱減產。為此,加快“水改旱”種植結構調整步伐,發展節水、高效、生態農業,已是刻不容緩。
(二)農業種植結構現狀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區進行水田種植結構調整,水稻從早晚稻二季逐步改成單季晚稻,水稻復種面積從1990年的23.5萬畝減少到20*年的5萬畝。目前,全區已調整了34660畝,占現有86783畝水田的39.93%,通過“水改旱”種植結構調整每年可節省農業用水為250萬立方左右。
種植結構由單一種植水稻為主逐步調整成水稻、蔬菜瓜果、旱糧等多種種植模式。特別是近幾年來通過政府加大對“水改旱”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扶持,以蔬菜為主的經濟作物面積逐年擴大。
1、蔬菜瓜果:蔬菜瓜果是我區現在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20*年復種面積為9.25萬畝,產量14萬噸。形成了以白泉、馬岙、雙橋、鹽倉等鄉鎮街道為主的蔬菜主產區,到20*年全區共建成省、市級無公害蔬菜基地34只、面積16520畝,但全區每年還需要從外地調入蔬菜瓜果1.5萬噸左右。隨著連島大橋的即將開通,港口工業和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我區的外來人口將大量增加,到“十一五”末,預計我區蔬菜瓜果的總需求量將達到17萬噸以上,優質無公害蔬菜仍存在很大的缺口。
2、旱糧:旱糧是我區傳統的種植作物,20*年全區種植面積為4.3萬畝,其中玉米0.68萬畝、番薯0、98萬畝、大豆1.1萬畝、蠶(豌)豆0.94萬畝、大小麥0、06萬畝。據市糧食局提供資料,我市2006年從市外調入玉米2.8萬噸、大豆2.5萬噸、進口大豆62萬噸。因此,發展旱糧生產是我區“水改旱”種植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
3、水果:近幾年來發展較快,現在水田種植水果10000畝,其中葡萄2000畝、梨2000畝、桃1000畝、柑桔及香柚5000畝。本地外畈涂地富含微量元素,生產的葡萄、柑桔、香柚口味上佳,在省內外享有盛名,優質水果呈供不應求狀態,因此優質葡萄、柑桔等水果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4、花卉苗木:我區現有花卉苗木種植面積3900畝。隨著我市生態建設的推進,打造“海上花園城市”的實施,花卉苗木的種植面積將進一步擴大。
5、牧草:我區現種植黑麥草等牧草3500畝左右。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白鵝、羊、牛奶等食草動物及其動物副食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草食畜牧業將呈較快發展趨勢,牧草種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二、制約我區種植結構調整的主要因素
雖然我區農業“水改旱”種植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農業用水已大幅度減少,但是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和問題。
(一)土地流轉速度緩慢。
全區14個涉農鄉鎮(街道),從82年開始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經幾次的適當調整和完善,目前有家庭承包經營戶5.11萬戶,承包水田面積8.68萬畝。經過幾十年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到20*年底止全區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16萬畝,涉及流出土地承包經營戶1.92萬戶。目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有五種形式,即轉包、出租、互換、代耕、轉讓,主要是以轉包和出租這兩種形式為主,占全區總流轉面積的93.78%。近幾年來,我區通過政策引導,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土地流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根據我區目前的土地種植現狀還需要再作努力,從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流轉周期的短期化。土地承包權流轉的期限普遍較短,據調查土地流轉期限在5年以內的面積占70%。由于流轉周期的短期化,容易產生短期行為,維持現狀,這樣就不能在土地上有好的效益回報,無法進入再投入再生產的良性循環,于是出現小打小鬧,缺乏投資意識和規模效益意識。
二是流轉手續私自化。在土地承包權流轉之中,手續不規范,表現為私下流轉的多、口頭協議的多、書面協議的少等。由于存在隨意性,自由化程度較高,一旦雙方有爭議,容易發生糾紛,隱患著社會不穩定因素。
三是流轉面積分散化。全區2.16萬畝的水田流轉面積,占總面積的17.31%,共有3428戶經營,戶均經營6.3畝,最多面積的經營戶也只有300畝。出現小面積種植、小范圍經營、分散化耕作現象,形成不了連片成塊、相對集中和規模化經營的格局,造成種植成本增大、效益下降、積極性不高,因此起不了典型示范,推廣經驗,更帶動不了其他農戶的致富。
同時,由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涉及農戶較多、利益較廣,加上情況復雜,工作有難度,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規模經營缺乏思想重視,引導不夠、服務滯后,使土地流轉處于農戶之間自流狀態,嚴重影響了農業節約用水和種植結構調整的進程。
(二)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我區處于海洋季風性氣候,每年6月-10月臺風、梅雨較多,下雨較為集中,很多田塊的排水設施不完善,河床較淺,蓄水能力不強,渠道漏而不暢,不能做到一日暴雨一日排出,嚴重影響蔬菜瓜果、旱糧的生長。蔬菜瓜果生產的設施跟標準化、無公害化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現在只有蔬菜基地進行溝、渠、路配套建設。多數地方投入不足、設施設備老化,由于農業的投入大、產出少、效益低的客觀實際情況的存在,積極性難以調動。雖然近幾年對農業的投入在加大,設施也在不斷地改善,但也是杯水車薪,難以滿足。所以,投入不足設施、設備老化,農業的基礎設施仍然較為薄弱,阻礙了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速度。
(三)農技術力量不足、農民素質偏低。
“水改旱”種植結構調整目標的實現,很大一部分取決于科技含量的高低,現在我區的蔬菜專業技術人員相對缺乏,現有的農技人員大多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培養的棉糧油干部,正處于轉型階段,所以不能很好地幫助農民提高素質,全面指導農業生產持續發展。同時,農業的從業人員老齡化,目前從事農業一產的“50”以上年齡占絕大多數,“50”以下的人員多數都轉移到二、三產業,這是經濟發展、時代進步的標志,目的是讓人民富起來,過上好日子,這點無可置疑。但目前從農的“50”以上人員普遍存在文化不高、觀念不新、思想保守,很難吸收農業科技知識,無法與發展現代農業相匹配。
(四)扶持獎勵政策力度不夠。
雖然我區今年出臺了扶持土地流轉、加快“水改旱”種植結構調整的專項農業政策,規定對流轉20畝以上種植蔬菜、旱糧的三年補助100元,冬季種植小油菜在20畝以上的補助每畝40元。這跟上級政府對種植水稻的補助相比較還有一定差距,08年國家、省對20畝以上水稻種植大戶的各種補貼加起來每畝有120元,還可以進行政策性農業保險。所以農戶對種植旱糧的積極性不高。
三、加快種植結構調整的對策和措施
在保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把“水改旱”作為我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來逐步緩解工農業用水、農業用水、生活用水的矛盾。區政府制定了2008年至2010年“水改旱”種植結構調整的發展區域規劃,3年內全區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面積2、5萬畝。
(一)加快推進土地流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
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因此,加快土地流轉,進行適度規模種植經營,是我區進行“水改旱”種植結構調整的關鍵。讓農民從根本上真正感受到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所帶來的經濟利益。
1、切實轉變觀念,提高思想認識。
土地是人類賴依生存的寶貴資源,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可以沒有農村和農民,但不可能沒有農業,就我區而言如何做好農業這塊土地文章,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轉變觀念:一是要從目前的農業生產關系是否適應農業生產力去思考、去探討,把土地承包經營權做活、做好、做透;二是要從拋荒的土地上解放出來,去利用它、開發它,從中變廢為寶;三是要從墨守成規的分散經營或挨家挨戶的經營中去解放出來,去相對集中連片、規模經營;四是要從農業這個產業或有或無的存在上解放出來,要名其份、正其身、給其位;五是要從傳統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向黃土背朝天的舊模式中解放出來,建立起新的種植觀念和現代機械化理念。
思想是行動的基礎,只要我們轉變了觀念,提高了認識,統一了思想,開闊了視野,我們有能力把先人留下的這塊寶貴資源利用得更好。
2、建立健全約束機制。
從目前來看,只有在2006年9月的時候浙江省出臺過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辦法,但對棄耕拋荒的行為處置力度還不夠強。所以,建議省級對該辦法予以完善,對這種不良行為予以更有力的制止、打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法律層面設置“高壓線”,建立起保護好土地資源的長效機制。
3、以創新的思維,搞活土地承包經營權。
在轉變觀念,制訂法規的基礎上,需要我們以創新的思維,做活做好這塊資源文章。要把這塊土地資源利用好,提高其產出率,發揮出最大效率,必須在土地承包經營權上入手做活流轉。具體的形式是:“流轉有償、集中經營、市場運作”,就是將目前分包給農戶的空閑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有村經濟合作社統一回收,將土地相對集中起來,把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租賃給農業公司或合作社農場主進行市場化運作,由農業公司支付給村經濟合作社的土地租賃費,再由村經濟合作社將租賃費支付給農戶。但這個形式的運作需要把握好五個環節。
第一、在工作層面上。樹立起政府工作就是引導和服務的理念。一是從政府層面,需要出臺這方面的扶持政策;二是從農業主管部門層面,需要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做好在種植規劃上、技術上、品種上、人才培訓上、機械化推廣上全程指導服務,為其參謀,竭盡全力,點擊好這塊鍵盤。三是從鄉鎮政府和村級層面,主要是要解決田從哪里來的問題,做好土地的回籠工作,動田不動冊的檔案建立、租賃協議的簽訂、租賃費的發放以及前期的宣傳發動等工作。做到“知者獻其謀、能者獻其力”,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第二、在工作方法上。其一是做到“先攻堡壘、后占陣地,先試點、后推廣”的辦法,做好經營權流轉工作。其二是建立以區政府牽頭、農林局、鄉鎮及村負總責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及工作班子,全面負責調查摸底、宣傳發動、方案制訂、組織實施和經驗總結推廣工作,建立強有力的組織體系。
第三、在市場運作上。組建農業經營公司(或合作社),將回籠的土地統一經營或租賃,并向工商部門登記注冊,企業性質為私有制。公司或合作社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獨立承擔風險和享受利益,完全進入生產、經營、管理的市場化運作。
第四、在資金落實上。主要是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一方面需要區里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特別是解決銀行貸款問題。因為農業公司實現規模化經營需要大量購置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設備的固定資金和一定數量的流動資金,投入資金會很大,需要信貸資金的注入。另一方面需要農業公司組成人員的自身投入,以此來落實資金,確保公司的生產能正常運行。
第五、在人員組成上。主要是解決人從哪里來的問題,如果目前將這個農業項目直接提交給市場,可能會出現社會有關人士不感興趣。工商界人士由于效益不高、回報不豐厚更不感興趣。農民自身由于資金、技術等方面因素沒有能力承接。所以,目前只能是政府牽頭,可以有農林局、鄉鎮、村相關人員,但要會經營、懂技術、熟情況的人員組成,由這些單位抽調幾名人員去兼職經營農業公司,尤其在試點的地方需要他們全身去投入,去付出。讓這些“知識分子”去從事農業,也是解決進入工業化時代出現“老齡農業”的有效途徑之一。也就是說,“吃第一只螃蟹”的人,最合適是這班人。古曰:“欲致鳥者先樹木”,讓他們去創造成功經驗,一旦成功全面推開,將這個典型模式交給“職業農民”或其它有識之士去經營,起到拋磚引玉或者水到渠成的效果。
所以,只有正確把握了人、財、物、環境四個方面的要素,就是解決了地、錢、人的問題。只要有心操作,定能結出碩果。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礎條件
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健全農業投入保障制度,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幅度高于正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因此需要政府將集中資金對農業的硬件、軟件方面進行投入,對規劃區域內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扶持,使規劃的區域內實現溝渠路配套,灌排方便,做到溝渠漿砌化、路面砂石化、栽培設施化、耕作機械化。只有不斷的投入,才能逐步改善農業的基本設施,改變靠天收成的局面。在軟件方面要對規劃區內具有一定規劃面積以上的“水改旱”調整,給予直接補助;對“水改旱”種植結構調整,能發揮積極作用的農業龍頭和農業專業合作社予以獎勵。應當加大對種植玉米、大豆等旱糧作物的補助,補貼資金可以從水務部門爭取因“水改旱”節約部分的水費,補助標準不得低于政府對種植水稻的補助。同時要鼓勵農戶進行季節性“水改旱”,減少冬閑田,因此要積極調動農戶種植小麥、油菜等冬季作物,提高復種指數,增加農民收入,完成糧食生產考核任務,實現綠色過冬。對因地勢較低,基礎設施較差的水田要推廣高產、省水的水稻強化栽培技術,對采取此項技術栽培的農戶也進行適當的補助。
(三)實施科教興農,立促產業升級
1、大力引進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要依托科研院所,引進適宜我區資源條件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提高我區種植業的科技含量。要健全農業技術推廣網絡,按照區域化布局的要求,穩定和健全農技推廣網絡,充分發揮各級農技人員的作用,落實農技推廣經費,定期邀請高等院校、科研究所專家講課指導,利用各種機會去參觀學習先進的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加大對農技人員業務能力的培訓,使其更快更有效的指導農業生產。
2、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其一,由于受傳統的種植習慣的影響,新發展蔬菜種植區域的農民生產水平較低,要通過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各類技術培訓,使他們盡快掌握蔬菜、旱糧等的種植技術,逐步形成科技示范戶帶動大戶,大戶帶動一般農戶的體系。首先在經濟效益上讓農民得到實惠,然后才能在思想上及時有效地轉變這種種植結構調整的觀念。其二,隨著工業化步伐的加快,農民的老齡化現象較為突出,需要我們把重心放在“職業農民”的培訓上,彌補“知識農民”的不足。
3、以示范基地為龍頭,帶動整個區域生產的發展。前幾年我區的示范基地建設起到了很好的輻射作用,帶動了馬岙、白泉、雙橋、金塘等區域蔬菜生產的發展,在今后新區域的發展進程中要繼續發揮樣板示范基地的輻射作用,對新規劃的生產區域,要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建立示范基地,然后逐步推廣。
4、立足平安農業,確保質量闖市場。要加強農產品無公害建設,提高大棚作物農產品品質,提高農產品的安全質量,確保消費者吃上放心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建設平安農業。要在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環節上下功夫,樹立起農產品的大流通、大市場的觀念,重點培育優質農產品品牌,按標準化生產農產品,依靠品牌闖市場,依靠品牌增效益,從而帶動我區的農業經濟發展。
總之,加快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有利于減少農業用水、節約有限的水資源;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實現土地資源的最大利用;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再次來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逐步從傳統農業向“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現代農業轉型,拉長農業產業鏈,我區的農業一定能夠取得新一輪的輝煌。
- 上一篇:外來人口服務的對策研究
- 下一篇:群體生活狀況的對策研究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