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研究院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22 09:16:00

導語:環保研究院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保研究院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在新形勢下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思想方法論。根據這一總體指導思想來處理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就是要按照遵從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發展思路。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指在某地區進行可能影響環境的工程建設,在規劃或其他活動之前,對其活動可能造成的周圍地區環境影響進行調查、預測和評價,并提出防治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對策,以及制定相應方案。

環境影響評價在進行建設活動之前,對建設項目的選址、設計和建成投產使用后可能對周圍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進行調查、預測和評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報批的法律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實現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發展的主要法律手段。建設項目不但要進行經濟評價,而且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科學地分析開發建設活動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并提出防治措施。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可以為建設項目合理選址提供依據,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給環境帶來難以消除的損害;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可以調查清楚周圍環境的現狀,預測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的范圍、程度和趨勢,提出有針對性的環境保護措施;環境影響評價還可以為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就是要保證我們的經濟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是科學的,對人類生存環境不產生大的負責影響。作為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和環評人員,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工程中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去,科學、客觀、公正地對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切實把好環境保護的第一道關口,防止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失誤。

一、環境影響評價是科學發展觀的體現

從科學發展觀與環保的歷史淵源看,幾十年前的世界環保主義思潮產生了國際三大可持續發展理念,而國際可持續發展理念正是中國科學發展觀的依據之一。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最初的項目環評到區域環評,再到現階段的規劃環評和戰略環評,充分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和環保意識的轉變過程,從局部到區域,從近期到戰略,從科學到更科學,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已成功我國項目審批的一項目重要的和基本的依據。

中國的環境問題從一定程度來講更是一個大結構和大布局問題。單個項目的工藝技術都比過去更先進、更環保,但擠在一起是否合理?生態環境是否承載得了?這是規劃環評要回答的問題,而我們現在的單個項目環評沒有這個能力。為了從國家發展戰略上推行科學發展觀,我們正在積極爭取規劃環評的法規。

科學發展觀和環保的社會關系社會公平正義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環境公平和社會公平密切相關,環境的不公平必然加重社會的不公平。馬克思說:“物與物關系的背后從來就是人與人的關系。”用中國哲學來說,人與自然的和諧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因此,環保事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二、公眾參與是環境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

我國環保領域第一部有關公眾參與的規范性文件《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不僅從多個方面明確了公眾參與環評的權利,而且規定了參與環評的具體范圍、程序、方式和期限,這一制度的建立不僅充分體現了決策的民主性,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的決策的科學性,有利于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和決策的正確性。

公眾參與是建設項目在立項階段或前期準備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國目前已將之納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程序可使環境影響評價制定的環保措施更具合理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公眾參與過程也體現了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和有關部門對公眾利益和權利(如居住權)的尊重,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環境意識。然而,盡管我國對響評價工作中公眾參與一直在進行研究并不斷實踐,但對于具體操作卻沒有詳細規定,使得公眾參與在實踐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有效實施公眾參與,即提高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的有效性顯得十分必要。

“公眾參與”從社會學角度講,是指社會群眾、社會組織、單位或個人作為主體,在其權利義務范圍內有目的的社會行動。環評中的公眾參與是項目方或者環評工作組同公眾之間的一種雙向交流,其目的是使項目能夠被公眾充分認可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對公眾利益構成危害或威脅,以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這里的公眾系指一個或更多的自然人或法人。因此,境影響評價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到:l、大多位于項目范圍或位于項目的影響范圍內直接受影響的人群,即預期要獲得收益的人、承擔風險的團體、利益相關團體;2、受影響團體的公共代表:國家和省政府的代表、地方官員、傳統的當局人員、地方機構、私有行業代表;3、其他感興趣的團體:環評中公眾參與包括聽取項目所在地區人民代表、政協委員、群眾團體、學術團體或居委會代表。征詢受影響他們的意見,采納他們的合理建議,重視公眾參與的質量,提高公眾參與的有效性。

三、加強隊伍建設是做好環評的基礎

搞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環評隊伍,環評從業人員要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規范,以科學、客觀、公平、公正的原則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環評單位要切實認真建設內部互審制度,從評價源頭做起,努力提高工作質量,除此以外,環評單位要努力建立環評誠信機制,工作中認真履行環評合同,環評文件要在符合規范、保證質量、合理收費的基礎上按期提交。真正讓環評起到對建項目的指導作用。